全本小说网 jjxxs.com,奋斗在洪武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棣晕乎乎的,很不幸,这位永乐大帝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直接上头了。情不自禁加入了众人的讨论。
其实这本常识教材,就是之前测试百官的,只不过更加基本,也更加具有体系罢了。百官考试的结果如何,谁都知道。
官员们这么差,老百姓怎么可能会好。
所以在朱棣看来,这本书实在是太重要了。
不仅关系到他的大帝霸业,也关系到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因此必须仔细用心,毫不客气地说,这玩意要比什么圣人微言大义重要多了,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观点,都要反复论证,反复推敲,不能存在漏洞。
比如说这第一课,当百姓认同了大明,觉得我是大明的人,可是对一些年纪大的人怎么办,毕竟大明建立还不到四十年,在那些五十岁以上的人,还记着有个元朝呢。
难道说我十几岁之前是大元的人,十几岁之后是大明的人?再往前,还有许许多多的朝代,又该如何?
“陛下,除了大明之外,还有一个汉人身份,这是在族类上面的认同。”黄观认真道。
朱棣皱着眉头,“汉人,明人……宋人,唐人,似乎都差不多啊!百姓不会混淆吗?你们编书的时候,要想着百姓还很蒙昧,几乎什么都不懂。”
这时候柳淳道:“陛下,千古以来,我们也自称中原,华夏,臣以为不如以华夏来定义族群。太祖起兵的时候,也说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在族群上面,我们是华夏,也就是中华,居天地之中,有服章之美的礼仪之邦!”
“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能追溯五千年之久,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落魄,最大的劫难莫过于蒙古入寇,窃据中原,我太祖皇帝,起义兴兵,横扫六合,恢复中华,功高三皇,德过五帝!”
老朱要是听到柳淳的话,估计能笑醒了。
总算没白照顾这小子,死了好些年了,柳淳还记着他的身后名,这个臣子比儿子还要好哩!
柳淳也是没办法,在大明朝混日子,总不能昏了头去强调汉唐吧!
所以这部书的第一章讲的是我是什么人,第二章讲的就是国家由来,着重放在朱元璋起兵驱逐胡虏上面;第三章则是讲这个国家有多大,从一十三省,九边重镇,说到山川河流,物产丰饶,南北气象风俗等等,紧接着又开了一个大章节,讲述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在教材的最后,又讲了各个朝代,各个行业的成就人物,其中孔孟放到了春秋诸子行列,着重提了科技成就,顺便把郭守敬也放了进来。
至于周王朱橚最满意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写了好几位名医,包括扁鹊、华佗、张仲景,身为医者,替老祖宗鼓吹,也是职责之一。
你柳淳干得出来,俺也不能差了。
黄观作为主要修书的人,看得出来,每个人都有倾向,包括他在内,都坚称孔孟是先秦诸子当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算是给孔老夫子争取面子了。
但是尽管有倾向,整体来说,书中观点还是中庸平衡的,也没有过分夸大的东西。
尤其是整本书,语言平实,行文简洁流畅,普通人看着容易,学校的师长教起来也方便,绝对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陛下,臣以为初步的蒙学教育,也就是几项简单的内容,包括基础算学,包括识字,常识,还有一些常见的律令,以及纪律训练。”
柳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兴学的目的如果简单构建出一个大明百姓,那就太浪费精力了。
归根到底,教育是为了培养合用的人才,这个人才不只是官吏,也包括数量惊人的工人。
当下江南许多地方,不但出现粮荒,甚至还出现人荒。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急需劳动力补充。
可许多农村的孩子,在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之前,空有一身蛮力,并不能作为合格的工人。
所以柳淳觉得要借此大力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有了这些工人,大明的工业必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说到底,兴学教育,还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只不过回收期有些长罢了,甚至要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朱棣哼了一声,“老百姓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是朕这个父亲,却偏要替儿孙背着种种负担,便宜你们了!”
朱棣扫了一眼朱高炽和朱瞻基,抓起书本,转身回宫,他还要研究一下。
这一路上,朱棣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断过。
他越想越高兴,竟然忍不住用破锣似的嗓子,唱起了小曲,手里捧着这本书,那叫一个开心啊。
由于用心看书,朱棣下车的时候,没有留心,把那坛子洪武... -->>
朱棣晕乎乎的,很不幸,这位永乐大帝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直接上头了。情不自禁加入了众人的讨论。
其实这本常识教材,就是之前测试百官的,只不过更加基本,也更加具有体系罢了。百官考试的结果如何,谁都知道。
官员们这么差,老百姓怎么可能会好。
所以在朱棣看来,这本书实在是太重要了。
不仅关系到他的大帝霸业,也关系到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因此必须仔细用心,毫不客气地说,这玩意要比什么圣人微言大义重要多了,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观点,都要反复论证,反复推敲,不能存在漏洞。
比如说这第一课,当百姓认同了大明,觉得我是大明的人,可是对一些年纪大的人怎么办,毕竟大明建立还不到四十年,在那些五十岁以上的人,还记着有个元朝呢。
难道说我十几岁之前是大元的人,十几岁之后是大明的人?再往前,还有许许多多的朝代,又该如何?
“陛下,除了大明之外,还有一个汉人身份,这是在族类上面的认同。”黄观认真道。
朱棣皱着眉头,“汉人,明人……宋人,唐人,似乎都差不多啊!百姓不会混淆吗?你们编书的时候,要想着百姓还很蒙昧,几乎什么都不懂。”
这时候柳淳道:“陛下,千古以来,我们也自称中原,华夏,臣以为不如以华夏来定义族群。太祖起兵的时候,也说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在族群上面,我们是华夏,也就是中华,居天地之中,有服章之美的礼仪之邦!”
“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能追溯五千年之久,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落魄,最大的劫难莫过于蒙古入寇,窃据中原,我太祖皇帝,起义兴兵,横扫六合,恢复中华,功高三皇,德过五帝!”
老朱要是听到柳淳的话,估计能笑醒了。
总算没白照顾这小子,死了好些年了,柳淳还记着他的身后名,这个臣子比儿子还要好哩!
柳淳也是没办法,在大明朝混日子,总不能昏了头去强调汉唐吧!
所以这部书的第一章讲的是我是什么人,第二章讲的就是国家由来,着重放在朱元璋起兵驱逐胡虏上面;第三章则是讲这个国家有多大,从一十三省,九边重镇,说到山川河流,物产丰饶,南北气象风俗等等,紧接着又开了一个大章节,讲述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在教材的最后,又讲了各个朝代,各个行业的成就人物,其中孔孟放到了春秋诸子行列,着重提了科技成就,顺便把郭守敬也放了进来。
至于周王朱橚最满意的地方在于这本书写了好几位名医,包括扁鹊、华佗、张仲景,身为医者,替老祖宗鼓吹,也是职责之一。
你柳淳干得出来,俺也不能差了。
黄观作为主要修书的人,看得出来,每个人都有倾向,包括他在内,都坚称孔孟是先秦诸子当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算是给孔老夫子争取面子了。
但是尽管有倾向,整体来说,书中观点还是中庸平衡的,也没有过分夸大的东西。
尤其是整本书,语言平实,行文简洁流畅,普通人看着容易,学校的师长教起来也方便,绝对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陛下,臣以为初步的蒙学教育,也就是几项简单的内容,包括基础算学,包括识字,常识,还有一些常见的律令,以及纪律训练。”
柳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兴学的目的如果简单构建出一个大明百姓,那就太浪费精力了。
归根到底,教育是为了培养合用的人才,这个人才不只是官吏,也包括数量惊人的工人。
当下江南许多地方,不但出现粮荒,甚至还出现人荒。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急需劳动力补充。
可许多农村的孩子,在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之前,空有一身蛮力,并不能作为合格的工人。
所以柳淳觉得要借此大力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有了这些工人,大明的工业必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说到底,兴学教育,还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只不过回收期有些长罢了,甚至要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朱棣哼了一声,“老百姓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可是朕这个父亲,却偏要替儿孙背着种种负担,便宜你们了!”
朱棣扫了一眼朱高炽和朱瞻基,抓起书本,转身回宫,他还要研究一下。
这一路上,朱棣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断过。
他越想越高兴,竟然忍不住用破锣似的嗓子,唱起了小曲,手里捧着这本书,那叫一个开心啊。
由于用心看书,朱棣下车的时候,没有留心,把那坛子洪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