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易中天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政治上必须可靠。因为只有选一个政治可靠的人,曹操的家业才能够传承下去。曹植无疑是有才的,但最终由于性格上的原因而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公元217年,曹丕终于被正式立为太子,那么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分析曹丕的当选呢?
我认为曹丕最后当选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讲的,工于心计。
第二个原因,文武双全。人家都知道说曹植有才,不知道曹丕也有才,而且是文武全才。我们去读三国志的这三个人的传,你就会发现,曹彰的才能主要在军事,是个武才;曹植的才能主要在文学,是文才;而曹丕是两方面都有。从文的角度来讲,曹丕是建安时代“三曹”之一,曹操、曹植、曹丕,三大诗人嘛。虽然他的诗比曹操、曹植相对而言写得差一点,但是他是中国第一个写七言诗的人,另外他有文艺理论,曹丕的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还是文艺理论家。而且武功很好,他从小骑马、射箭,功夫是相当了得的。他有一天和一个叫邓展的将军讨论剑术,讲着讲着邓展说,你说得是头头是道,曹丕说那我们比试比试嘛,顺手抓了一根甘蔗,——那时候甘蔗刚刚引进中国,还是贵族才能吃的东西,——抓起一跟甘蔗扔过去,然后自己再抓一根,说来,啪啪啪几下,把邓展打倒。全了,所以这也是原因啊。
第三个原因,就是曹丕身为长子。这前面我已经讲过了,长子又是嫡子,他这个地位是很高的。当时曹操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见,我们在上一集讲到崔琰就是公开回答说立嫡以长,没有争议,其他人也写信给曹操说,这个原则不能破坏。最好玩的是贾诩,曹操去征求贾诩的意见,说你看,这两个儿子,我选谁好啊?曹操说我问你呢,你怎么不说话啊?他说我在想事儿,在想事。曹操说,你想什么事儿啊?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袁绍和刘表共同犯了一个错误,选接班人的时候没有立嫡长子,立的都是幼子,结果败了,曹操马上就明白了。就是第三个原因。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身为长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太子之争中占有先天优势,但这些不足以撼动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后来曹丕在与曹植的暗中较量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又是如何帮助曹丕的呢?
刚才易中天先生讲到,曹丕当选为太子是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我们知道,曹植也是很有才,再加上深得曹操宠爱,所以两个人的竞争也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因此,曹植和曹丕都在小心翼翼的接受着曹操的各方面考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丕阵营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为曹丕又是如何支招的呢?
第四个原因,高人指点。曹丕和曹植在夺嫡的这个斗争中都有自己的智囊,曹植这边主要是三个人,一个叫丁仪,第二个叫丁廙,第三个人叫杨修;曹丕这边呢,一个,叫吴质。但是现在看起来,我们俗话说三个丑皮匠抵个诸葛亮,曹植这边丁仪、丁廙、杨修这三个丑皮匠,他不但抵不了诸葛亮,他连吴质都抵不了。吴质怎么帮曹丕呢?给他定了两条,第一个叫做输诚,就是你要向你的父王表达你的诚意;第二叫设疑,你要让你的父王怀疑他们。
有一次曹操远征,大家都到城外去送行,这个曹植就出来念文章了,估计头一天晚上已经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表达依依不舍的、文采华丽的这篇文章,朗诵。这一朗诵,果然文章写的漂亮,大家觉得不错,文章写得好,曹操自己也很得意。结果曹植心里也舒服,曹操心里也舒服,就曹丕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他写不过曹植啊。这时候吴质就在耳边上说:“王当行,流涕可也。”哭就可以了。父王不是要远征了吗,远征不是有风险吗,你不是舍不得吗?哭嘛。曹丕马上明白,啪,倒在地上,抱头就痛哭,痛哭流涕,哭得感天动地,哭得曹操也流下眼泪,所有人都流下眼泪,陪着一起哭,大哭一场。哭完了以后,曹植写的漂亮文章全忘了。你说那些华丽的辞藻谁记得住啊?所以我说吴质啊,质朴的“质”他这个“质”他不愧为叫吴质,他用做最质朴的,同时也是成本最低的,同时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同时也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了胜利。于是,散了以后大家都议论说,哎呀,看来还是五官中郎将的孝心可嘉啊!他是真有孝心啊,他真是孝子啊。那一个人呢,就未免有点作秀啦,未免有点炫耀自己啦,大家也想不清楚到底他是舍不得父亲呢,还是趁机来卖弄一下自己学问啊,搞不清楚了都。所以我一再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最朴素的东西,最朴素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吴质因为经常要跟曹丕两个人勾结嘛,又不能公开来往,于是曹丕弄了一个竹笼子,把他装到车子里面运到府里去。这个事被杨修发现了,杨修马上就去报告曹操,因为曹操禁止他的儿子跟这些官员来往的,因为怕结党营私。但是来不及查。这个事被曹丕知道,曹丕就问吴质怎么办呢这事。吴质说好办得很,如此如此这般,啊。第二回,又过了几天,曹丕又运来一个竹笼子来了,杨修看见了马上向曹操报告,曹操马上就拦下来,一查,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绸子,没有人。于是曹操就怀疑了,你们是不是诬告啊?不相信曹植。
你看,这就是吴质的帮,吴质看准了两条:第一条,曹操这个人虽然重才,但是更重情,所以你不要写漂亮文章,你哭。第二,曹操这个人多疑。他看准了这两条,曹丕就赢了。而那三个臭皮匠呢,净出馊主意。上一集我讲过,杨修是经常猜这个曹操提什么问题,预先写好答案的,他把这一招他也去教给曹植,也把答案写好了,曹操写个条子来,曹植就把答案交上去,想给曹操留下一个曹植才思敏捷这么一个好印象。谁知道这个杨修他没有把握住节奏,曹操那边的信刚送过来,他这边答案马上就交出去了。曹操拿来一看说,我这儿子再聪明也没这么快啊。结果露馅了,从此讨厌曹植。
不过相比较而言,帮助曹丕的人当中,最有分量的是贾诩。当时曹丕也去请教了贾诩,说我该怎么办?贾诩非常淡然地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句话翻译过来说,愿将军你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实践一个士人应该做的那些事情,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要违背一个做儿子的该尽的孝道,那就够了,你什么都不用做。这才叫高,表面上看贾诩好像在打官腔,说的都是官话、大话、套话,但是说到了根本上。根本是什么?做人。我一再强调,你不管做什么,你是做官、做生意、做学问,你归根结底是做人,你去看三国时代这些成功了的人,无一例外的都是做人的成功。你只要守住你的本分,好好地做人,就行了,不要去玩花招,不要去耍那些小聪明,贾诩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曹丕就是按照贾诩的这个教导来做的,最后终于赢得了父皇的爱心,立他为太子。
曹丕靠着贾诩的指导和吴质的帮助,最终让曹操满意,如愿以偿夺得了太子的位置,成为曹魏政权的接班人。那么曹丕能够不辜负曹操的良苦用心,而使曹操的基业常青吗?
据说,曹丕被立为太子以后,情不自禁,抱住一个议郎叫做辛毗的,当时有一个议郎叫做辛毗,曹丕一把抱住他的脖子说:辛君啊辛君啊,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狐狸尾巴还是露出来了。
反倒是这个时候有两个女人非常了不起,表现得很理智、很冷静、很低调。一个是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我们以前讲过,当时手下的人就要卞夫人请客了,卞夫人很淡地说了一句,我没把儿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庆祝?还有一个女人就是辛毗的女儿叫做宪英的,辛毗回家以后就把这个事讲给宪英听,宪英叹了一口气说:唉,太子怎么能够这样呢!什么叫做太子?太子就是接替君王治理国家的人。接替君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君王去世啊,所以接替君王你要感到悲痛。治理国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担很重的担子,所以你应该感到畏惧。一个人被立为太子以后,他的表现应该是悲痛和畏惧,而我们现在魏国的太子竟然是这样地欣喜若狂,我看魏国的国运长不了。了不起的女人。
而且,不幸被宪英言中了。曹丕在公元220年接替了曹操的魏王的王位,而且在当年就逼汉献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这就是魏文帝。然后在公元226年去世了,只当了六年皇帝。曹丕去世以后四十五年,魏国灭亡了。确实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当然魏国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说是因为曹丕那个时候得意忘形了一把,这个如果算原因的话也只能算一个次要原因。那么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在称帝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说起来很复杂,我简单地说,把它简单化一点,什么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为官。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儿子也做官,你的孙子也做官,只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总归有官做;而从来没有做过官的人就很难做到官,这个就叫做九品中正制。那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亲曹操实行的“唯才是举”这个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争取士族的支持。那么那个时候东汉末年已经形成士族,你像袁绍、杨修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为官的,它是一个政治势力。为了争取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最后他的政权落到谁手上呢?落到了一个世世代代就是士族的司马家族的手上。这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归根结底说到兴亡还是一个制度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时间来细说这些事。我们现在要回过头去看一看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刘两家结成联盟打败了曹操,那么战后如何呢?战后孙权和刘备还能够继续组成巩固的联盟吗?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和刘备他们又都做了些什么事儿呢?请看下集——乘虚而入。
政治上必须可靠。因为只有选一个政治可靠的人,曹操的家业才能够传承下去。曹植无疑是有才的,但最终由于性格上的原因而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公元217年,曹丕终于被正式立为太子,那么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分析曹丕的当选呢?
我认为曹丕最后当选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讲的,工于心计。
第二个原因,文武双全。人家都知道说曹植有才,不知道曹丕也有才,而且是文武全才。我们去读三国志的这三个人的传,你就会发现,曹彰的才能主要在军事,是个武才;曹植的才能主要在文学,是文才;而曹丕是两方面都有。从文的角度来讲,曹丕是建安时代“三曹”之一,曹操、曹植、曹丕,三大诗人嘛。虽然他的诗比曹操、曹植相对而言写得差一点,但是他是中国第一个写七言诗的人,另外他有文艺理论,曹丕的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还是文艺理论家。而且武功很好,他从小骑马、射箭,功夫是相当了得的。他有一天和一个叫邓展的将军讨论剑术,讲着讲着邓展说,你说得是头头是道,曹丕说那我们比试比试嘛,顺手抓了一根甘蔗,——那时候甘蔗刚刚引进中国,还是贵族才能吃的东西,——抓起一跟甘蔗扔过去,然后自己再抓一根,说来,啪啪啪几下,把邓展打倒。全了,所以这也是原因啊。
第三个原因,就是曹丕身为长子。这前面我已经讲过了,长子又是嫡子,他这个地位是很高的。当时曹操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见,我们在上一集讲到崔琰就是公开回答说立嫡以长,没有争议,其他人也写信给曹操说,这个原则不能破坏。最好玩的是贾诩,曹操去征求贾诩的意见,说你看,这两个儿子,我选谁好啊?曹操说我问你呢,你怎么不说话啊?他说我在想事儿,在想事。曹操说,你想什么事儿啊?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袁绍和刘表共同犯了一个错误,选接班人的时候没有立嫡长子,立的都是幼子,结果败了,曹操马上就明白了。就是第三个原因。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身为长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太子之争中占有先天优势,但这些不足以撼动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后来曹丕在与曹植的暗中较量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又是如何帮助曹丕的呢?
刚才易中天先生讲到,曹丕当选为太子是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我们知道,曹植也是很有才,再加上深得曹操宠爱,所以两个人的竞争也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因此,曹植和曹丕都在小心翼翼的接受着曹操的各方面考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丕阵营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为曹丕又是如何支招的呢?
第四个原因,高人指点。曹丕和曹植在夺嫡的这个斗争中都有自己的智囊,曹植这边主要是三个人,一个叫丁仪,第二个叫丁廙,第三个人叫杨修;曹丕这边呢,一个,叫吴质。但是现在看起来,我们俗话说三个丑皮匠抵个诸葛亮,曹植这边丁仪、丁廙、杨修这三个丑皮匠,他不但抵不了诸葛亮,他连吴质都抵不了。吴质怎么帮曹丕呢?给他定了两条,第一个叫做输诚,就是你要向你的父王表达你的诚意;第二叫设疑,你要让你的父王怀疑他们。
有一次曹操远征,大家都到城外去送行,这个曹植就出来念文章了,估计头一天晚上已经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表达依依不舍的、文采华丽的这篇文章,朗诵。这一朗诵,果然文章写的漂亮,大家觉得不错,文章写得好,曹操自己也很得意。结果曹植心里也舒服,曹操心里也舒服,就曹丕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他写不过曹植啊。这时候吴质就在耳边上说:“王当行,流涕可也。”哭就可以了。父王不是要远征了吗,远征不是有风险吗,你不是舍不得吗?哭嘛。曹丕马上明白,啪,倒在地上,抱头就痛哭,痛哭流涕,哭得感天动地,哭得曹操也流下眼泪,所有人都流下眼泪,陪着一起哭,大哭一场。哭完了以后,曹植写的漂亮文章全忘了。你说那些华丽的辞藻谁记得住啊?所以我说吴质啊,质朴的“质”他这个“质”他不愧为叫吴质,他用做最质朴的,同时也是成本最低的,同时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同时也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了胜利。于是,散了以后大家都议论说,哎呀,看来还是五官中郎将的孝心可嘉啊!他是真有孝心啊,他真是孝子啊。那一个人呢,就未免有点作秀啦,未免有点炫耀自己啦,大家也想不清楚到底他是舍不得父亲呢,还是趁机来卖弄一下自己学问啊,搞不清楚了都。所以我一再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最朴素的东西,最朴素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吴质因为经常要跟曹丕两个人勾结嘛,又不能公开来往,于是曹丕弄了一个竹笼子,把他装到车子里面运到府里去。这个事被杨修发现了,杨修马上就去报告曹操,因为曹操禁止他的儿子跟这些官员来往的,因为怕结党营私。但是来不及查。这个事被曹丕知道,曹丕就问吴质怎么办呢这事。吴质说好办得很,如此如此这般,啊。第二回,又过了几天,曹丕又运来一个竹笼子来了,杨修看见了马上向曹操报告,曹操马上就拦下来,一查,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绸子,没有人。于是曹操就怀疑了,你们是不是诬告啊?不相信曹植。
你看,这就是吴质的帮,吴质看准了两条:第一条,曹操这个人虽然重才,但是更重情,所以你不要写漂亮文章,你哭。第二,曹操这个人多疑。他看准了这两条,曹丕就赢了。而那三个臭皮匠呢,净出馊主意。上一集我讲过,杨修是经常猜这个曹操提什么问题,预先写好答案的,他把这一招他也去教给曹植,也把答案写好了,曹操写个条子来,曹植就把答案交上去,想给曹操留下一个曹植才思敏捷这么一个好印象。谁知道这个杨修他没有把握住节奏,曹操那边的信刚送过来,他这边答案马上就交出去了。曹操拿来一看说,我这儿子再聪明也没这么快啊。结果露馅了,从此讨厌曹植。
不过相比较而言,帮助曹丕的人当中,最有分量的是贾诩。当时曹丕也去请教了贾诩,说我该怎么办?贾诩非常淡然地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句话翻译过来说,愿将军你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实践一个士人应该做的那些事情,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要违背一个做儿子的该尽的孝道,那就够了,你什么都不用做。这才叫高,表面上看贾诩好像在打官腔,说的都是官话、大话、套话,但是说到了根本上。根本是什么?做人。我一再强调,你不管做什么,你是做官、做生意、做学问,你归根结底是做人,你去看三国时代这些成功了的人,无一例外的都是做人的成功。你只要守住你的本分,好好地做人,就行了,不要去玩花招,不要去耍那些小聪明,贾诩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曹丕就是按照贾诩的这个教导来做的,最后终于赢得了父皇的爱心,立他为太子。
曹丕靠着贾诩的指导和吴质的帮助,最终让曹操满意,如愿以偿夺得了太子的位置,成为曹魏政权的接班人。那么曹丕能够不辜负曹操的良苦用心,而使曹操的基业常青吗?
据说,曹丕被立为太子以后,情不自禁,抱住一个议郎叫做辛毗的,当时有一个议郎叫做辛毗,曹丕一把抱住他的脖子说:辛君啊辛君啊,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狐狸尾巴还是露出来了。
反倒是这个时候有两个女人非常了不起,表现得很理智、很冷静、很低调。一个是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我们以前讲过,当时手下的人就要卞夫人请客了,卞夫人很淡地说了一句,我没把儿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庆祝?还有一个女人就是辛毗的女儿叫做宪英的,辛毗回家以后就把这个事讲给宪英听,宪英叹了一口气说:唉,太子怎么能够这样呢!什么叫做太子?太子就是接替君王治理国家的人。接替君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君王去世啊,所以接替君王你要感到悲痛。治理国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担很重的担子,所以你应该感到畏惧。一个人被立为太子以后,他的表现应该是悲痛和畏惧,而我们现在魏国的太子竟然是这样地欣喜若狂,我看魏国的国运长不了。了不起的女人。
而且,不幸被宪英言中了。曹丕在公元220年接替了曹操的魏王的王位,而且在当年就逼汉献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这就是魏文帝。然后在公元226年去世了,只当了六年皇帝。曹丕去世以后四十五年,魏国灭亡了。确实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当然魏国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说是因为曹丕那个时候得意忘形了一把,这个如果算原因的话也只能算一个次要原因。那么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在称帝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说起来很复杂,我简单地说,把它简单化一点,什么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为官。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儿子也做官,你的孙子也做官,只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总归有官做;而从来没有做过官的人就很难做到官,这个就叫做九品中正制。那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亲曹操实行的“唯才是举”这个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争取士族的支持。那么那个时候东汉末年已经形成士族,你像袁绍、杨修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为官的,它是一个政治势力。为了争取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最后他的政权落到谁手上呢?落到了一个世世代代就是士族的司马家族的手上。这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归根结底说到兴亡还是一个制度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时间来细说这些事。我们现在要回过头去看一看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刘两家结成联盟打败了曹操,那么战后如何呢?战后孙权和刘备还能够继续组成巩固的联盟吗?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和刘备他们又都做了些什么事儿呢?请看下集——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