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阿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母”不是我的母亲,而是我的舅母。我出世那年,父亲被打成了“右派分子”母亲和父亲便离了婚。父亲离家出走了,母亲不久又结了婚,我便成了多余的人。哥哥过继给了舅舅、舅母,我没地方去,便跟着去了舅舅、舅母家。
哥哥喊舅母叫“母”——客家人读“美”我也跟着哥哥喊舅母叫“美”“阿母”就是“阿美”我们的舅母就是“美”(母)。这样喊下来,不知不觉就过了几十年,一直到现在。可是,到去年冬天舅母去世,我们再也没有人可以喊“美”(母)了。
我们的“母”(美)是母亲和舅母的复合体,她担负了母亲和舅母的双重职责。因此,不管是小时侯,还是现在我们已经都为人夫、为人父了,我们都感觉喊舅母为“母”(美),比直接喊“舅母”或者“母亲(阿母)”都来得亲切、简洁,而且永远那么美好地贴近我们的心灵。
“母”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普通叫人几乎说不出她的特点。去年冬天,小年前夕,在乡里的礼生为我们准备的祭祀“母”的家祭祭文中,我才晓得“母”自幼是被人贩子从衡阳拐卖到我们村里的。十六岁那年曾嫁给本村春江生产队的一个范姓青年,不晓得是因为生育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们离婚了。不久我舅舅从抗美援朝的朝鲜战场退伍回来,她便成为了我们的舅母,后来就成了我和我哥哥的“母”(美)。舅舅、舅母一直没有生育,我们就成为了他们的儿子。
“母”的普通更多的是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家园。在我的印象中“母”似乎仅仅在她当生产队的妇女队长的时候去过一次县城,去县里参加全县的生产大会战动员大会,那时侯我们村还没有通公路,她是自己背着大米,和其他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们一道走路去的县城。我们村离县城七十多里路,她们硬是凭着满怀热情走了一百四十多里路,把那个大会开了。然后回到家乡,开始农业学大寨,开荒造梯田。
“母”的普通还在她在生产队出工从来不偷懒、不磨洋工。“母”是一个爱面子的人,干起活来总是不愿让人说闲话。所以,不管挑大粪还是割稻子,也不管是刨茶山还是摘茶叶,更不管是中耕耘田还是开荒挑土方,她都是一马当先,从来不肯落后。我的记忆当中“母”的最大嗜好就是洗澡,她几乎每天都要洗澡,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原因就是她每天都干活干得汗流浃背,两重衣服都象是从水里捞出来的,可以拧出水来。
“母”不仅在她当生产队妇女队长的时候出工干活如火如荼,在她绝大多数时间没当干部的时候,她依然和生产队的女劳力们你追我赶的,做事从来不肯落后。“母”的骨子里有一种东西一直在影响着我,那就是勤劳。不问报酬,勤勤恳恳地做事,这就是“母”和村里的妇女们流传给我们的最丰厚的财产。
“母”的生产队妇女队长没当上两年就换人了。不是因为她没有能耐组织妇女们生产劳动,而是她没有文化,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大字不认得,小字墨墨黑”“报纸上的字认得我,我不认得它”村里有个传说,说是有个女干部拿着一张报纸在看,大队的支部书记刚好从她身边经过,看见她看报的情形,就说,你的报纸拿倒了。那女干部赶紧把报纸递给书记,红着脸蛋说,我是拿报纸给你看的。这个女干部就是我的“母”
“母”是聪明伶俐的,她最大的缺陷就是从来没有读过书。我不知道后来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家务之余“母”总是看着我,不准我晚上出去和伙伴们玩,一定要呆在家里写字做作业,是不是与她没有文化受过委屈有关。虽然那时侯到处都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在“批林批孔”我却被“母”逼着,不敢懈怠每天的功课——尽管那时是半工半读,功课少得无法跟勤工俭学的劳动量相比。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刚好初中毕业,我们参加了那年的高考,我居然以比较高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我想,这个功劳应该记在“母”的头上。
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跟着“母”过日子的,我只记得我仍然可以赤条条的站在家门口的青石板上,让“母”帮我洗澡的时候,我就生活在“母”的身边了。
我人小饭量却大。有个寒假“母”去桐木供销社担货,顺便把我带到了我母亲身边,留下住了两天。回到家里“母”问我:你阿母端好多子(多少)饭给你吃?我说,一钵。三两啊?你吃饱了么?“母”问。我说,冒满(不很)饱。过几天,我母亲回家过年“母”痛痛快快责备了我母亲一通:儿子是你亲生的,饭都不给他吃饱,他长身体的时候,正是消得饭的时候啊!我和你阿哥都是每餐先尽他吃饱,我们才吃饭。
下一次,我到母亲上班的桐木供销社去玩,母亲便每餐端两钵米饭给我。
那时侯,生产队的底子很薄,全年的收入还不能满足社员的口粮。生产队是按照每家的工分计算口粮和年终分配的。为了挣口粮,七八岁的时候“母”就开始带着我到生产队去挣工分了。不管是学期中的农忙假,还是寒暑假,我和我的那些小... -->>
我“母”不是我的母亲,而是我的舅母。我出世那年,父亲被打成了“右派分子”母亲和父亲便离了婚。父亲离家出走了,母亲不久又结了婚,我便成了多余的人。哥哥过继给了舅舅、舅母,我没地方去,便跟着去了舅舅、舅母家。
哥哥喊舅母叫“母”——客家人读“美”我也跟着哥哥喊舅母叫“美”“阿母”就是“阿美”我们的舅母就是“美”(母)。这样喊下来,不知不觉就过了几十年,一直到现在。可是,到去年冬天舅母去世,我们再也没有人可以喊“美”(母)了。
我们的“母”(美)是母亲和舅母的复合体,她担负了母亲和舅母的双重职责。因此,不管是小时侯,还是现在我们已经都为人夫、为人父了,我们都感觉喊舅母为“母”(美),比直接喊“舅母”或者“母亲(阿母)”都来得亲切、简洁,而且永远那么美好地贴近我们的心灵。
“母”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普通叫人几乎说不出她的特点。去年冬天,小年前夕,在乡里的礼生为我们准备的祭祀“母”的家祭祭文中,我才晓得“母”自幼是被人贩子从衡阳拐卖到我们村里的。十六岁那年曾嫁给本村春江生产队的一个范姓青年,不晓得是因为生育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们离婚了。不久我舅舅从抗美援朝的朝鲜战场退伍回来,她便成为了我们的舅母,后来就成了我和我哥哥的“母”(美)。舅舅、舅母一直没有生育,我们就成为了他们的儿子。
“母”的普通更多的是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家园。在我的印象中“母”似乎仅仅在她当生产队的妇女队长的时候去过一次县城,去县里参加全县的生产大会战动员大会,那时侯我们村还没有通公路,她是自己背着大米,和其他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们一道走路去的县城。我们村离县城七十多里路,她们硬是凭着满怀热情走了一百四十多里路,把那个大会开了。然后回到家乡,开始农业学大寨,开荒造梯田。
“母”的普通还在她在生产队出工从来不偷懒、不磨洋工。“母”是一个爱面子的人,干起活来总是不愿让人说闲话。所以,不管挑大粪还是割稻子,也不管是刨茶山还是摘茶叶,更不管是中耕耘田还是开荒挑土方,她都是一马当先,从来不肯落后。我的记忆当中“母”的最大嗜好就是洗澡,她几乎每天都要洗澡,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原因就是她每天都干活干得汗流浃背,两重衣服都象是从水里捞出来的,可以拧出水来。
“母”不仅在她当生产队妇女队长的时候出工干活如火如荼,在她绝大多数时间没当干部的时候,她依然和生产队的女劳力们你追我赶的,做事从来不肯落后。“母”的骨子里有一种东西一直在影响着我,那就是勤劳。不问报酬,勤勤恳恳地做事,这就是“母”和村里的妇女们流传给我们的最丰厚的财产。
“母”的生产队妇女队长没当上两年就换人了。不是因为她没有能耐组织妇女们生产劳动,而是她没有文化,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大字不认得,小字墨墨黑”“报纸上的字认得我,我不认得它”村里有个传说,说是有个女干部拿着一张报纸在看,大队的支部书记刚好从她身边经过,看见她看报的情形,就说,你的报纸拿倒了。那女干部赶紧把报纸递给书记,红着脸蛋说,我是拿报纸给你看的。这个女干部就是我的“母”
“母”是聪明伶俐的,她最大的缺陷就是从来没有读过书。我不知道后来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家务之余“母”总是看着我,不准我晚上出去和伙伴们玩,一定要呆在家里写字做作业,是不是与她没有文化受过委屈有关。虽然那时侯到处都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在“批林批孔”我却被“母”逼着,不敢懈怠每天的功课——尽管那时是半工半读,功课少得无法跟勤工俭学的劳动量相比。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刚好初中毕业,我们参加了那年的高考,我居然以比较高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我想,这个功劳应该记在“母”的头上。
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跟着“母”过日子的,我只记得我仍然可以赤条条的站在家门口的青石板上,让“母”帮我洗澡的时候,我就生活在“母”的身边了。
我人小饭量却大。有个寒假“母”去桐木供销社担货,顺便把我带到了我母亲身边,留下住了两天。回到家里“母”问我:你阿母端好多子(多少)饭给你吃?我说,一钵。三两啊?你吃饱了么?“母”问。我说,冒满(不很)饱。过几天,我母亲回家过年“母”痛痛快快责备了我母亲一通:儿子是你亲生的,饭都不给他吃饱,他长身体的时候,正是消得饭的时候啊!我和你阿哥都是每餐先尽他吃饱,我们才吃饭。
下一次,我到母亲上班的桐木供销社去玩,母亲便每餐端两钵米饭给我。
那时侯,生产队的底子很薄,全年的收入还不能满足社员的口粮。生产队是按照每家的工分计算口粮和年终分配的。为了挣口粮,七八岁的时候“母”就开始带着我到生产队去挣工分了。不管是学期中的农忙假,还是寒暑假,我和我的那些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