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巴远君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几曾是春秋迭往,又几曾雁过匆忙;几曾是风云突起,又几曾人世沧桑,转眼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都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大步迈进,以八亿多人口著称的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旬阳县桐木乡也踏上征程,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桐木乡地处旬阳最北部,总面积124平方公里,全乡所辖13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有农业户3576户,农业人口13185人。全乡共有耕地14469亩。消息闭塞、信息不畅、农民观念落后、愚昧守旧是
其主要特点。如何依靠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乡情的农村发展之路?不仅是摆在农民面前的一条关乎生计的大事,更是压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肩头的重担。
桐木,给我的印象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印象来自穷山恶水的地理条件,来自中外媒体对涌泉事件的报道,更来自桐木农民贫穷落后的精神面貌。如果让农民的腰包鼓不起来,让他们尝不到土地承包制带给他们的增收,如何捍卫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通过三十年的尝试。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三十年,桐木发展的足迹是坚实的;桐木农民的增收是有保障的;桐木的未来是一片灿烂的。
一、桐木改革发展历史回顾
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完成第一轮土地承包,整整用了六年时间,桐木农村改革的艰难起步,转变了国家、集体和个人收入的分配模式。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25元增加到400余元,六年间翻了2。5倍。再到农业和农村发展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农业经济得到平稳增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再从1998年全面推行了第二轮土地承包至今,农村经济社会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桐木乡认真落实中央和县委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围绕巩固和发展农村各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实行费改税,取消“三提五统”等集体提留变为农业税附加,到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性保险试点、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性,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桐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增加4566元,进入了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发展阶段。而直到这一时期,我们才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
二、桐木乡农民增收的保障
改革开放初期,在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告别了饥饿时,许多农民发现,家里粮万斤,钱袋却空空。不少村组增产不增收,陷入了有粮无钱的窘境。在新的问题面前,上世纪80年代起,我乡开始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引导农业做好优势产业。特别是在近两年,党委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一体化经营的决定。思路一变天地宽。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乡地处高山,气候恶劣,山大人稀是农业生产的劣势,但也是结构调整的优势。穷山恶水,同样蕴藏着不尽的资源和潜力,同样能化作农民的滚滚财富!
1、抓住桑、烟支柱产业不放松。
由于桐木乡是典型的浅山地形,养蚕在桐木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群众基础坚实而广泛,更重要的是历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都矢志不渝地坚持把蚕桑做为兴乡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形成了集兴桑--养蚕--烘茧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桐木乡做为旬阳县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蚕桑大乡,面对国家实行“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乡党委政府决定对全乡桑园做外科手术性的优化组合,积极创新,不断提升蚕桑产业优势,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力度,实现全乡“发种总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三项指标翻两番目标。年发种突破1万张,实现产值1000万元,使蚕桑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富民强乡的支撑产业。
桐木乡的第二个支柱产业——烤烟的发展,近几年来,也是蒸蒸日上。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禁锢,许多烟农的习惯和栽培的方式方法与现代烤烟产业化程度不相适应,烤烟产业化建设在机制运作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面对天时、地利、人和,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以全新的理念来重新审视烤烟产业,站在全局的高... -->>
几曾是春秋迭往,又几曾雁过匆忙;几曾是风云突起,又几曾人世沧桑,转眼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都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大步迈进,以八亿多人口著称的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旬阳县桐木乡也踏上征程,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桐木乡地处旬阳最北部,总面积124平方公里,全乡所辖13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有农业户3576户,农业人口13185人。全乡共有耕地14469亩。消息闭塞、信息不畅、农民观念落后、愚昧守旧是
其主要特点。如何依靠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乡情的农村发展之路?不仅是摆在农民面前的一条关乎生计的大事,更是压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肩头的重担。
桐木,给我的印象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印象来自穷山恶水的地理条件,来自中外媒体对涌泉事件的报道,更来自桐木农民贫穷落后的精神面貌。如果让农民的腰包鼓不起来,让他们尝不到土地承包制带给他们的增收,如何捍卫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通过三十年的尝试。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三十年,桐木发展的足迹是坚实的;桐木农民的增收是有保障的;桐木的未来是一片灿烂的。
一、桐木改革发展历史回顾
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完成第一轮土地承包,整整用了六年时间,桐木农村改革的艰难起步,转变了国家、集体和个人收入的分配模式。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25元增加到400余元,六年间翻了2。5倍。再到农业和农村发展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农业经济得到平稳增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再从1998年全面推行了第二轮土地承包至今,农村经济社会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桐木乡认真落实中央和县委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围绕巩固和发展农村各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实行费改税,取消“三提五统”等集体提留变为农业税附加,到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性保险试点、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性,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桐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增加4566元,进入了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发展阶段。而直到这一时期,我们才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
二、桐木乡农民增收的保障
改革开放初期,在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告别了饥饿时,许多农民发现,家里粮万斤,钱袋却空空。不少村组增产不增收,陷入了有粮无钱的窘境。在新的问题面前,上世纪80年代起,我乡开始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引导农业做好优势产业。特别是在近两年,党委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一体化经营的决定。思路一变天地宽。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乡地处高山,气候恶劣,山大人稀是农业生产的劣势,但也是结构调整的优势。穷山恶水,同样蕴藏着不尽的资源和潜力,同样能化作农民的滚滚财富!
1、抓住桑、烟支柱产业不放松。
由于桐木乡是典型的浅山地形,养蚕在桐木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群众基础坚实而广泛,更重要的是历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都矢志不渝地坚持把蚕桑做为兴乡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形成了集兴桑--养蚕--烘茧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桐木乡做为旬阳县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蚕桑大乡,面对国家实行“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乡党委政府决定对全乡桑园做外科手术性的优化组合,积极创新,不断提升蚕桑产业优势,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力度,实现全乡“发种总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三项指标翻两番目标。年发种突破1万张,实现产值1000万元,使蚕桑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富民强乡的支撑产业。
桐木乡的第二个支柱产业——烤烟的发展,近几年来,也是蒸蒸日上。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禁锢,许多烟农的习惯和栽培的方式方法与现代烤烟产业化程度不相适应,烤烟产业化建设在机制运作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面对天时、地利、人和,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以全新的理念来重新审视烤烟产业,站在全局的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