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舂风夏梦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多少年了,唐人张继这首千古名诗总是萦绕在心头,但却无法亲眼目睹枫桥那绿柳轻拂的身姿。1996年,市里举办女干部培训班,终于使我有机会走近她。
走进枫桥,方知道她是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虽然她的建筑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是她却以其优美朴素的造型、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苏州众多的古桥中独树一帜。现存枫桥重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桥长39。6米,宽5。27米,跨度10米,其东堍与铁铃关相连。她是苏州城西的重要水陆军事要塞,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5、86师在枫桥打响了解放苏州城的第一枪,在击溃了枫桥、铁铃关一线的守敌后,进入苏州城,宣告古城苏州解放。
枫桥过去为“封桥”原因是大运河从此通过,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这里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封桥”也因此而得名。过去的“封桥”之所以易名“枫桥”原因就是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使“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明代高启)并沿袭至今。
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枫桥吗?端庄古朴,小巧精致,横跨于古运河之上,造型优美独特,两侧有芭蕉、丝柳轻抚桥身,四周幽幽淡淡,静穆凝水,像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我想我们若是夜晚过来,定会有诗人描述的月落、乌啼和枫树,也更能体会诗中独有的味道。据说,这是诗人张继赶考落第,郁郁回乡,途经此处时写下的诗篇。诗中把旅途中的愁容与周围幽美的深秋景色,如音画般地描绘了出来。那月、那船、那枫、那火,还有乌啼、钟声,短短的28个字,就写出了一个悠远旷达、逼真深刻的意境,诗中有明有暗,有静有动,有音有画,堪称千古绝唱。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桥字,但全篇都是紧紧围绕着桥来写。从而使枫桥随着这首古诗而中外闻名。
可是当我看到枫桥时,正值风清气朗,加之堪慕已久的心情,所以找不到诗人的忧愁和落寞,倒是有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似乎枫桥的古朴无华,诗情画意已经抚平了诗人内心的伤痕和烦恼,再也无法寻找历史的痕迹和烙印。
枫桥的前面是铁铃关,又称敌楼。铁铃关垒石为基,三层近四丈高,顶上覆瓦。据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建起了枫桥敌楼——铁铃关。铁铃关是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也是苏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站在铁铃关前,虽然碧草吊悬,硝烟散尽,却仍仿佛听得见当年的厮杀与呐喊。而在它得身后,江水还是那样的清,杨柳还是那样的绿,江船依旧络绎不绝正如清人吴照所诗:“铁铃关外烟如画,人立枫桥数客船。”
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青松翠柏,曲径通幽。寒山寺,原名枫桥寺,始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唐时名僧寒山在此任过住持,遂将枫桥寺易名为“寒山寺”至今在大殿佛旁还嵌有寒山子诗36首。
从枫桥到寒山寺一路走来,都离不开诗,所以枫桥是诗意的。“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在怀吴中冯秀才时写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六月赴蜀途中经过枫桥时所作的宿枫桥。“朱门白碧枕湾流,桃李无言满屋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这是南宋时被称为是田园诗人的范成大(1126—1193)的枫桥诗。明代著名大画家唐寅(字伯虎)也以七律写了一首寒山寺,诗中写道:“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乌。”据秋灯丛话记载,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蒙蒙雨夜中去感受枫桥情趣,进而诗兴大作,写绝句两首,其一曰:“日暮东塘至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其二曰:“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唯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所以枫桥自张继之后,一直为历代诗人所歌咏。这些不同年代,不同风韵的诗作,无疑使枫桥更为光彩照人。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枫桥上的游人渐渐多了,他们欢笑着拍照留影,感叹着千年文化中的起起伏伏和碧水泛起的阵阵涟漪
走出枫桥,虽然为没有看到“江枫渔火”和听到“夜半钟声”而稍微有些遗憾,但是却领略了一个秀美如画的诗里枫桥。
2010年10月29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多少年了,唐人张继这首千古名诗总是萦绕在心头,但却无法亲眼目睹枫桥那绿柳轻拂的身姿。1996年,市里举办女干部培训班,终于使我有机会走近她。
走进枫桥,方知道她是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虽然她的建筑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是她却以其优美朴素的造型、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苏州众多的古桥中独树一帜。现存枫桥重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桥长39。6米,宽5。27米,跨度10米,其东堍与铁铃关相连。她是苏州城西的重要水陆军事要塞,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5、86师在枫桥打响了解放苏州城的第一枪,在击溃了枫桥、铁铃关一线的守敌后,进入苏州城,宣告古城苏州解放。
枫桥过去为“封桥”原因是大运河从此通过,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这里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封桥”也因此而得名。过去的“封桥”之所以易名“枫桥”原因就是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使“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明代高启)并沿袭至今。
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枫桥吗?端庄古朴,小巧精致,横跨于古运河之上,造型优美独特,两侧有芭蕉、丝柳轻抚桥身,四周幽幽淡淡,静穆凝水,像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我想我们若是夜晚过来,定会有诗人描述的月落、乌啼和枫树,也更能体会诗中独有的味道。据说,这是诗人张继赶考落第,郁郁回乡,途经此处时写下的诗篇。诗中把旅途中的愁容与周围幽美的深秋景色,如音画般地描绘了出来。那月、那船、那枫、那火,还有乌啼、钟声,短短的28个字,就写出了一个悠远旷达、逼真深刻的意境,诗中有明有暗,有静有动,有音有画,堪称千古绝唱。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桥字,但全篇都是紧紧围绕着桥来写。从而使枫桥随着这首古诗而中外闻名。
可是当我看到枫桥时,正值风清气朗,加之堪慕已久的心情,所以找不到诗人的忧愁和落寞,倒是有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似乎枫桥的古朴无华,诗情画意已经抚平了诗人内心的伤痕和烦恼,再也无法寻找历史的痕迹和烙印。
枫桥的前面是铁铃关,又称敌楼。铁铃关垒石为基,三层近四丈高,顶上覆瓦。据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建起了枫桥敌楼——铁铃关。铁铃关是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也是苏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站在铁铃关前,虽然碧草吊悬,硝烟散尽,却仍仿佛听得见当年的厮杀与呐喊。而在它得身后,江水还是那样的清,杨柳还是那样的绿,江船依旧络绎不绝正如清人吴照所诗:“铁铃关外烟如画,人立枫桥数客船。”
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青松翠柏,曲径通幽。寒山寺,原名枫桥寺,始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唐时名僧寒山在此任过住持,遂将枫桥寺易名为“寒山寺”至今在大殿佛旁还嵌有寒山子诗36首。
从枫桥到寒山寺一路走来,都离不开诗,所以枫桥是诗意的。“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在怀吴中冯秀才时写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六月赴蜀途中经过枫桥时所作的宿枫桥。“朱门白碧枕湾流,桃李无言满屋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这是南宋时被称为是田园诗人的范成大(1126—1193)的枫桥诗。明代著名大画家唐寅(字伯虎)也以七律写了一首寒山寺,诗中写道:“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乌。”据秋灯丛话记载,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蒙蒙雨夜中去感受枫桥情趣,进而诗兴大作,写绝句两首,其一曰:“日暮东塘至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其二曰:“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唯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所以枫桥自张继之后,一直为历代诗人所歌咏。这些不同年代,不同风韵的诗作,无疑使枫桥更为光彩照人。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枫桥上的游人渐渐多了,他们欢笑着拍照留影,感叹着千年文化中的起起伏伏和碧水泛起的阵阵涟漪
走出枫桥,虽然为没有看到“江枫渔火”和听到“夜半钟声”而稍微有些遗憾,但是却领略了一个秀美如画的诗里枫桥。
2010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