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伤寒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预后不良。
外感病,先见四肢厥冷而又腹泻,以后转为发热的,是阳复阴退,其腹泻一定会自然停止。如果发热反见汗出、咽喉红肿疼痛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上迫,就会产生喉痹的变证。如果发热无汗、腹泻不止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下迫,就会出现下利脓血的变证。如果发生下利脓血,就不会发生喉痹。
外感病,起病一二日到四五日,如果四肢厥冷伴发热,并且发热在先、四肢厥冷在后的,是属于热厥。其四肢厥冷的程度越严重,则郁闭的邪热就越深重;四肢厥冷的程度轻微,则邪热郁闭也就轻微。热厥应当用清下法治疗,如果反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邪热更炽,发生口舌生疮、红肿糜烂的变证。
伤寒病,四肢厥冷五天,发热也是五天,假如到了第六天,应当再出现四肢厥冷,如果不出现四肢厥冷的,就会自行痊愈。这是因为四肢厥冷总共只有五天,而发热也是五天,四肢厥冷与发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所以知道会自行痊愈。
所谓“厥”是指四肢冷而言。凡属厥证,都是阴气和阳气不能互相顺接所致。
外感病,脉象微而四肢厥冷,到了七八天,出现周身肌肤都冰冷,病人躁扰不安,没有片刻安静,这是内脏阳气极虚所致的脏厥证,不是蛔厥证。蛔厥证的症候,是病人有发作性的心烦腹痛,让病人安静却又时而发作心烦腹痛,这是肠中有寒,蛔虫不安其位向上钻入膈内(胆道)所致,过一会儿烦痛就会缓解。进食后,又出现呕吐、腹痛而烦的,是因为蛔虫闻到食物气味上扰所致。此外,病人常有呕吐蛔虫的表现。蛔厥证用乌梅丸主治,此方又主治久泻。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炒至油质渗出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以上十味药,除乌梅外,余药分别捣细筛末,然后混合研制。另把乌梅放入米醋中浸泡一晚上,去掉内核。再将乌梅放在蒸具内,上面复盖五斗米共蒸,待米蒸熟后捣成泥状,与上药末混合均匀,放入药臼中,加入蜂蜜,用棒槌捣二千下,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饭前吞服十粒丸药,一日服三次。此后,再慢慢加量到每次服二十粒药丸。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有浓烈气味的食品。
外感病、邪热郁遏较轻,四肢厥冷轻微,患者仅指头发凉,神情沉默,不想进食,烦躁不安。经过几天,出现小便通畅、颜色清亮的,这是里热已经解除的征象,此时,病人如想进食,示胃气已和,其病将要痊愈。如果热邪加重出现四肢厥冷并见呕吐、胸胁满闷而烦躁的,此后就会发生便血的变证。
病人手足厥冷,自诉无胸胁心下疼痛,而觉小腹胀满,触按疼痛的,这是寒邪凝结在下焦膀胱关元部位的缘故。
外感病,发热四天,四肢厥冷仅只三天,又发热四天,四肢厥冷的时间少而发热的时间多,疾病应当痊愈。如果到了第四天至第七天,发热仍不退的,是阳复太过,热伤血络,必致下利脓血。
外感病,四肢厥冷四天,发热却只有三天,又见四肢厥冷五天,这是疾病在进展。因为四肢厥冷的时间多而发热的时间少,为阳气退阴寒邪气进,所以是病情进展。
外感病六七天,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不安,应当急灸厥阴的经穴。如果灸后四肢厥冷仍不转温的,属于死证。
外感病,发热,腹泻,四肢厥冷,神昏躁扰不能安卧的,是阴极阳脱之象,属于死证。
外感病发热,腹泻十分严重,四肢厥冷一直不回复的,为阳气脱绝之象,属于死候。
外感病六七天,开始不腹泻,接着出现发热腹泻,病人大汗淋漓,汗出不停止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病情险恶。
外感病五六天,没有结胸证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软而又四肢厥冷的,这是血虚所致。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更伤其血,可导致死亡。
发热而又四肢厥冷,为阴盛阳亡之象,到了第七天,又发生腹泻的,是难治之候。
外感病,脉象促而四肢厥冷,可用温灸法治疗。
外感病,脉象滑而手足厥冷的,是里有邪热所致,用白虎汤主治。
手足厥冷,脉象很细,好象要断绝一样的,用当归四逆汤主治。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剖开,另一法用十二枚以上七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如果病人素有寒饮停滞体内,而又见上证的,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片吴茱萸三升大枣二十五枚,剖开以上九味药,用水六升与陈米酒六升混和,加入上药煎煮成五升,去掉药渣,分五次温服。另一方用水及陈米酒各四升。
大汗淋漓,而发热仍不退,腹中拘急,四肢疼痛,又见腹泻、四肢厥冷而怕冷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用四逆汤主治。
大汗淋漓,如果腹泻很厉害,而又四肢厥冷的,用四逆汤主治。
病人手足厥冷,脉忽然现紧象的,这是实邪结在胸中所致,应有胸脘部胀满不适,虽然饥饿却不能吃东西等症状,当用涌吐法治疗,可用瓜蒂散。
外感病,四肢厥冷,心胸部悸动不宁,这是水饮内停所致,必须先治水饮,当用茯苓甘草汤,然后再治四肢厥冷。不然的话,水饮浸渍入肠,势必引起腹泻。
外感病六七天,峻下以后,出现寸部脉沉而迟,尺部脉不现,手足厥冷,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唾吐脓血,腹泻不停的,是难治之证,用麻黄升麻汤主治。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方用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打碎,布包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以上十四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煮一、二开,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在大约相距做熟一顿饭的时间内把药服完,药后汗出就会痊愈。
外感病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腹内有气转动下行趋向小腹的,这是将要腹泻的先兆。
外感病,本属虚寒腹泻,医生却用涌吐、泻下法治疗,致使上热与下寒相格拒,如果再次误用吐下,出现饮食进口就吐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虚寒腹泻,出现轻微发热,口渴,脉象弱的,是邪气已衰,阳气来复,疾病即将痊愈。
虚寒腹泻,如果脉象由紧转数,微微发热汗出的,是阴去阳复,其病即将痊愈。如果脉又现紧象的,为阴寒邪盛,其病没有缓解。
腹泻,手足厥冷,无脉搏跳动的,急用灸法以回阳复脉。如果灸后手足仍不转温,脉搏跳动仍不恢复,反而微微喘息的,属于死候。如果足部的太溪脉和趺阳脉仍有搏动,而趺阳脉大于太溪脉的,为胃气尚旺,属可治的顺证。
腹泻,寸部脉反见浮数,尺部脉现涩的,是阳热盛而阴血亏,热伤阴络,可能会产生大便泻下脓血的症候。
腹泻完谷不化,多属阴盛阳衰,此时,即使兼有表证,也不能发汗解表,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引起腹部胀满的变证。
腹泻或下痢,如果脉沉弦的,是肝经湿热壅滞,多会出现里急后重;脉大的,为病势进展,腹泻不会停止;脉微弱数的,是邪退正复,腹泻将要停止,此时,虽有发热,也没有危险。
腹泻不消化食物,脉象沉而迟,病人面部微发潮红,体表轻度发热,这是下焦阳虚阴盛,虚阳上浮。如果病人四肢厥冷轻的,则阳虽虚而不甚,阳与阴争,就一定会出现眩晕昏冒、随之汗出而病解的现象。
虚寒腹泻,出现脉数而口渴的,是阳气回复,其病将要痊愈。假如不痊愈,则是阳热有余,势必引起大便下脓血。
腹泻频剧,脉搏一时摸不能,手足厥冷,经过一昼夜,脉搏恢复,手足转温的,是阳气恢复,尚存生机;如果一昼夜脉搏仍不恢复的,则无生还之望。
外感病,患虚寒腹泻,一天十余次,脉象本当微弱沉迟,却反而出现弹指有力的实脉的,为真脏脉见之象,属于死候。
腹泻完谷不化,发热、汗出而四肢厥冷,证属里真寒、外假热,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热性下痢,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病仍不好的,再服一升。372、虚寒腹泻,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是表里同病,应当先温里寒,然后再解表邪。温里宜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枝汤。373、下痢,口渴想喝水的,是里有热的缘故,用白头翁汤主治。
腹泻并见谵语、腹部硬痛的,是肠中有燥屎阻结,可用小承气汤治疗。
腹泻后心烦更甚,触按胃脘部柔软,这是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所致,宜用栀子豉汤治疗。
宿有呕吐的病人,如果是内有痈脓而引起的,不能见呕而止呕,应解毒排脓,脓尽则呕吐自然痊愈。
呕吐而见脉弱,小便通畅,体表有轻度发热,如果见到四肢厥冷的,是阴盛虚阳外越之候,治疗较为困难,可用四逆汤主治。
干呕,吐涎沫,头痛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主治。
呕吐而见发热的,可用小柴胡汤主治。
伤寒病,用峻吐峻下法治疗,导致胃气极度虚弱,而又表气郁滞不畅,医生再与饮水以发汗,使汗出很多,胃气重虚,胃中寒冷,气机上逆,因而发生呃逆。
外感病,呃逆而腹部胀满,这是实邪内阻所致。应询问病人大小便是否通畅,以便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果病人大便不通,是实邪阻结于肠,应用通利大便法,实邪去则病可愈;如果是小便不通畅,则是水饮内阻,当用渗利小便法,水饮去则病可除。
预后不良。
外感病,先见四肢厥冷而又腹泻,以后转为发热的,是阳复阴退,其腹泻一定会自然停止。如果发热反见汗出、咽喉红肿疼痛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上迫,就会产生喉痹的变证。如果发热无汗、腹泻不止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下迫,就会出现下利脓血的变证。如果发生下利脓血,就不会发生喉痹。
外感病,起病一二日到四五日,如果四肢厥冷伴发热,并且发热在先、四肢厥冷在后的,是属于热厥。其四肢厥冷的程度越严重,则郁闭的邪热就越深重;四肢厥冷的程度轻微,则邪热郁闭也就轻微。热厥应当用清下法治疗,如果反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邪热更炽,发生口舌生疮、红肿糜烂的变证。
伤寒病,四肢厥冷五天,发热也是五天,假如到了第六天,应当再出现四肢厥冷,如果不出现四肢厥冷的,就会自行痊愈。这是因为四肢厥冷总共只有五天,而发热也是五天,四肢厥冷与发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所以知道会自行痊愈。
所谓“厥”是指四肢冷而言。凡属厥证,都是阴气和阳气不能互相顺接所致。
外感病,脉象微而四肢厥冷,到了七八天,出现周身肌肤都冰冷,病人躁扰不安,没有片刻安静,这是内脏阳气极虚所致的脏厥证,不是蛔厥证。蛔厥证的症候,是病人有发作性的心烦腹痛,让病人安静却又时而发作心烦腹痛,这是肠中有寒,蛔虫不安其位向上钻入膈内(胆道)所致,过一会儿烦痛就会缓解。进食后,又出现呕吐、腹痛而烦的,是因为蛔虫闻到食物气味上扰所致。此外,病人常有呕吐蛔虫的表现。蛔厥证用乌梅丸主治,此方又主治久泻。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炒至油质渗出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以上十味药,除乌梅外,余药分别捣细筛末,然后混合研制。另把乌梅放入米醋中浸泡一晚上,去掉内核。再将乌梅放在蒸具内,上面复盖五斗米共蒸,待米蒸熟后捣成泥状,与上药末混合均匀,放入药臼中,加入蜂蜜,用棒槌捣二千下,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饭前吞服十粒丸药,一日服三次。此后,再慢慢加量到每次服二十粒药丸。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有浓烈气味的食品。
外感病、邪热郁遏较轻,四肢厥冷轻微,患者仅指头发凉,神情沉默,不想进食,烦躁不安。经过几天,出现小便通畅、颜色清亮的,这是里热已经解除的征象,此时,病人如想进食,示胃气已和,其病将要痊愈。如果热邪加重出现四肢厥冷并见呕吐、胸胁满闷而烦躁的,此后就会发生便血的变证。
病人手足厥冷,自诉无胸胁心下疼痛,而觉小腹胀满,触按疼痛的,这是寒邪凝结在下焦膀胱关元部位的缘故。
外感病,发热四天,四肢厥冷仅只三天,又发热四天,四肢厥冷的时间少而发热的时间多,疾病应当痊愈。如果到了第四天至第七天,发热仍不退的,是阳复太过,热伤血络,必致下利脓血。
外感病,四肢厥冷四天,发热却只有三天,又见四肢厥冷五天,这是疾病在进展。因为四肢厥冷的时间多而发热的时间少,为阳气退阴寒邪气进,所以是病情进展。
外感病六七天,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不安,应当急灸厥阴的经穴。如果灸后四肢厥冷仍不转温的,属于死证。
外感病,发热,腹泻,四肢厥冷,神昏躁扰不能安卧的,是阴极阳脱之象,属于死证。
外感病发热,腹泻十分严重,四肢厥冷一直不回复的,为阳气脱绝之象,属于死候。
外感病六七天,开始不腹泻,接着出现发热腹泻,病人大汗淋漓,汗出不停止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病情险恶。
外感病五六天,没有结胸证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软而又四肢厥冷的,这是血虚所致。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更伤其血,可导致死亡。
发热而又四肢厥冷,为阴盛阳亡之象,到了第七天,又发生腹泻的,是难治之候。
外感病,脉象促而四肢厥冷,可用温灸法治疗。
外感病,脉象滑而手足厥冷的,是里有邪热所致,用白虎汤主治。
手足厥冷,脉象很细,好象要断绝一样的,用当归四逆汤主治。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剖开,另一法用十二枚以上七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如果病人素有寒饮停滞体内,而又见上证的,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片吴茱萸三升大枣二十五枚,剖开以上九味药,用水六升与陈米酒六升混和,加入上药煎煮成五升,去掉药渣,分五次温服。另一方用水及陈米酒各四升。
大汗淋漓,而发热仍不退,腹中拘急,四肢疼痛,又见腹泻、四肢厥冷而怕冷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用四逆汤主治。
大汗淋漓,如果腹泻很厉害,而又四肢厥冷的,用四逆汤主治。
病人手足厥冷,脉忽然现紧象的,这是实邪结在胸中所致,应有胸脘部胀满不适,虽然饥饿却不能吃东西等症状,当用涌吐法治疗,可用瓜蒂散。
外感病,四肢厥冷,心胸部悸动不宁,这是水饮内停所致,必须先治水饮,当用茯苓甘草汤,然后再治四肢厥冷。不然的话,水饮浸渍入肠,势必引起腹泻。
外感病六七天,峻下以后,出现寸部脉沉而迟,尺部脉不现,手足厥冷,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唾吐脓血,腹泻不停的,是难治之证,用麻黄升麻汤主治。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方用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打碎,布包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以上十四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煮一、二开,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在大约相距做熟一顿饭的时间内把药服完,药后汗出就会痊愈。
外感病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腹内有气转动下行趋向小腹的,这是将要腹泻的先兆。
外感病,本属虚寒腹泻,医生却用涌吐、泻下法治疗,致使上热与下寒相格拒,如果再次误用吐下,出现饮食进口就吐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虚寒腹泻,出现轻微发热,口渴,脉象弱的,是邪气已衰,阳气来复,疾病即将痊愈。
虚寒腹泻,如果脉象由紧转数,微微发热汗出的,是阴去阳复,其病即将痊愈。如果脉又现紧象的,为阴寒邪盛,其病没有缓解。
腹泻,手足厥冷,无脉搏跳动的,急用灸法以回阳复脉。如果灸后手足仍不转温,脉搏跳动仍不恢复,反而微微喘息的,属于死候。如果足部的太溪脉和趺阳脉仍有搏动,而趺阳脉大于太溪脉的,为胃气尚旺,属可治的顺证。
腹泻,寸部脉反见浮数,尺部脉现涩的,是阳热盛而阴血亏,热伤阴络,可能会产生大便泻下脓血的症候。
腹泻完谷不化,多属阴盛阳衰,此时,即使兼有表证,也不能发汗解表,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引起腹部胀满的变证。
腹泻或下痢,如果脉沉弦的,是肝经湿热壅滞,多会出现里急后重;脉大的,为病势进展,腹泻不会停止;脉微弱数的,是邪退正复,腹泻将要停止,此时,虽有发热,也没有危险。
腹泻不消化食物,脉象沉而迟,病人面部微发潮红,体表轻度发热,这是下焦阳虚阴盛,虚阳上浮。如果病人四肢厥冷轻的,则阳虽虚而不甚,阳与阴争,就一定会出现眩晕昏冒、随之汗出而病解的现象。
虚寒腹泻,出现脉数而口渴的,是阳气回复,其病将要痊愈。假如不痊愈,则是阳热有余,势必引起大便下脓血。
腹泻频剧,脉搏一时摸不能,手足厥冷,经过一昼夜,脉搏恢复,手足转温的,是阳气恢复,尚存生机;如果一昼夜脉搏仍不恢复的,则无生还之望。
外感病,患虚寒腹泻,一天十余次,脉象本当微弱沉迟,却反而出现弹指有力的实脉的,为真脏脉见之象,属于死候。
腹泻完谷不化,发热、汗出而四肢厥冷,证属里真寒、外假热,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热性下痢,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病仍不好的,再服一升。372、虚寒腹泻,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是表里同病,应当先温里寒,然后再解表邪。温里宜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枝汤。373、下痢,口渴想喝水的,是里有热的缘故,用白头翁汤主治。
腹泻并见谵语、腹部硬痛的,是肠中有燥屎阻结,可用小承气汤治疗。
腹泻后心烦更甚,触按胃脘部柔软,这是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所致,宜用栀子豉汤治疗。
宿有呕吐的病人,如果是内有痈脓而引起的,不能见呕而止呕,应解毒排脓,脓尽则呕吐自然痊愈。
呕吐而见脉弱,小便通畅,体表有轻度发热,如果见到四肢厥冷的,是阴盛虚阳外越之候,治疗较为困难,可用四逆汤主治。
干呕,吐涎沫,头痛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主治。
呕吐而见发热的,可用小柴胡汤主治。
伤寒病,用峻吐峻下法治疗,导致胃气极度虚弱,而又表气郁滞不畅,医生再与饮水以发汗,使汗出很多,胃气重虚,胃中寒冷,气机上逆,因而发生呃逆。
外感病,呃逆而腹部胀满,这是实邪内阻所致。应询问病人大小便是否通畅,以便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果病人大便不通,是实邪阻结于肠,应用通利大便法,实邪去则病可愈;如果是小便不通畅,则是水饮内阻,当用渗利小便法,水饮去则病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