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丁宇宁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曾经从衰世走出。
17。嫉妒之苦:
第一,自设战场,自惊自吓。
嫉妒者总是在强者中寻找对象,他们不会盯住一个来日无多的老者,也不会在乎一个穷困潦倒的才子、身陷囹圄的义士,而总是与正处最佳创造状态的生命体过不去,这不能不使他们长时间陷于自我惊吓之中。
第二,自述自困,自聋自哑。
嫉妒使感受机制失灵,判断机制失调,审美机制颠倒,好端端一个文化人失去了文化可信性,局部地成了聋子哑巴。
第三,自轻自贱,自贬自罚。
嫉妒好像是在自我提升,实为自我沉降,有时会把自己沉降的不伦不类,十分可笑。
总之,一个人一旦陷入嫉妒就成了半个傻子,频频地用伶牙俐齿来自我作贱,一次次打自己的耳光还觉得红光满面,真是可怜。
18。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
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
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笑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感:很美的一段文字,读过之后便产生了共鸣,情不自禁的摘录了下来。这是一幅很美却有属于每个人的画面,来去匆匆我们总是没有时间去对生命、人性有太多的感悟。渺小的生命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实在太脆弱了,百年的浮华不过是一场虚幻而有真实的美。没有太多人会铭记我们的所有,但这要心存善念,将爱的种子传播下去。也许肉体会在岁月里腐朽甚至销声匿迹,但精神的光环会笼罩所有的人群。用那丝特有的暖力,去柔化所有的忧伤和阴霾。但我相信,爱的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芽,并不断延续下去。因为,我们还在,并曾为离去。
19。一生的进程是确定的,自然的道路是唯一的,而且是单向的。人生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适当的特点:童年的孱弱、青年的剽悍、中年的持重、老年的成熟,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按照各自特性属于相应的生命时期。--古罗马西赛罗
感:是啊,生命每个时期都应该有特定的阶段的睡醒。正如习惯了春夏秋冬的人,如果让季节变更混乱或是抽取其中的一部分让它化为乌有。慢慢的会发现,生命缺少了它们其中一幕,就像一首经典歌曲在最精彩的地方没有了旋律,或多或少,总会感觉失去些什么。
我有个学生,今年十四岁却总有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看他的个子以及沉稳的性格,你会肯定他是高二的学生。他似乎没有太多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欢乐和活力,不知是怎样的枷锁把他与他的童年深深的绑在了两个极端的角落。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会出于本性的怜爱,可他们的言语中有太多的冷义。我顾不得咽炎和一天劳碌的疲惫给他讲述了我的童年,他总是不作声。不知是在默默的沉思,还是用他那份过于成熟的心态去嘲笑我的幼稚。
我不在乎,他的懂事、理智足以让我佩服。我所做的只是帮他寻找他忙碌前行中遗失的童年,为他增添一笔童年的色彩。不至于年老时,对于那个天性的年纪是一片空白的回忆。不知道结局如何,我都在努力着,也许无法组织他前行的脚步,但至少可以让他去稍微停留下脚步去思索片刻。就像山林弟弟说的那样“一种精神上的毒害”给他一份最平凡而又最真实的陌生人的情感,或者逾越成为兄弟,能在他人生的奔驰中有那么一丝积极的影响。毕竟,这对我而言,就够了。(致王山清)
20。青年
一些别有用心的年长怂恿者总喜欢说:“真理在年轻人手里。”在我看来,青年人居高临下地说东道西,不要说真理,连什么理论和流派都说不上,他们只是用这种方法证明自己已摆脱教师和课本而独立存在。但是一切过度的激烈都反映了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不自信,一切严重的攻陷都直通于自身的虚弱,当这样的规律逐一显现,这些年轻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就从自卫性的敏感走向了沮丧、孤傲和狂暴,甚至与周围人群建立了恶性对抗关系,这便进入了躲在一个个小陷阱后面的大陷阱,一旦落入其间,很难再拔的出来。
对于我这样正处于混沌期的青少年来说,我只想说十二个字:“若有所慌,若有所悟,若有所得。”也许在这个时期,的确有太多不应该属于我们的声音:宣扬着我们、歌颂了我们、怂恿着我们,唆使了我们了,最终毒害了我们。
21。中年
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称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中年人最荒唐的事情,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在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
忘记中年可能是人生最惨重的损失。在中年,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喧闹的人生搏斗沉淀成雍容华贵,沉重的社会责任已经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常常游离、矛盾的身心灵肉,只有此刻才全然和谐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22。老年
“他们骂了,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萧伯纳
“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上游狭窄而湍急,下游宽阔而平静。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入大海,大海接纳了江河,又结束了江河。”--罗素
感:向往舒适平稳的生活,所以更应该在“狭窄而湍急”的江流中奋勇向前,不管中途有多少坎坷。这段岁月是我们的,无可代替!
“海洋里的一朵浪花,飘流了无数个春秋,突然发现快要撞击到海岸。它知道末日的来临,神情黯然。但它看到身边的一朵大浪花面对末日依然兴高采烈,便十分奇怪。大浪花告诉它,记住,你不是浪花,你本来就是大海的一部分。”--美国舒瓦茨社会学教授临终前对自己学生的遗言
大浪花是一种存在,又是一种虚幻,唯一的真实只是涌出无数浪花、又涌灭无数浪花的大海。
死亡即使如此,由此回过头去审视老年,能不诗意沛然?
这是一个终于告别了黄土峡谷、拦洪堤坝、功过恩怨、险情奇景的岁月,潮润的海风已弥漫于口鼻之间。
涛声隐隐,群鸥翱翔。
一个真正诗化了的年岁。
唯美的风景,是一个个年迈的智者对生命的感悟。生命,就像一颗沧然划过的流星,有过璀璨、有过辉煌,但终究要陨落到某个角落。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去一本正经的参悟生命。唯一所做的,只是怀着一颗谦卑的、感恩的心,去珍惜一切、品味生活。
23。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加地人云亦云;何谓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地真奔真实。
感:看来我还是在复杂的加法运算里忙来忙去,甚至习惯性性的洋洋得意。浮躁掩盖了一切,于是就理所当然的忘记了那颗宁静的心,忘记了有些人生的运算“减法”比“加法”更简单。
24。旅行使我们永远的成为各地的陌生人,当老人们在比划我们的时候,突然想到我们其实也一直在比划自己不熟悉的人。互相比划,不断告别,言语未尝而兴致勃勃,留下彼此的想头,留下永恒的猜测,这便是旅行。--大雪小村
感:写的很温馨,每个人都是一个旅行者,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很少人会有那份闲静的行,能在那间温暖的公共活动房屋里逗留,去体味人与人的相聚是夺门的极其珍贵。毕竟,对于我们,对于这个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幻想着一个只有十几个居明居住的小镇,品茗那独特的清新,几乎是微乎其微。我们习惯了忽视,习惯了忘记。
在一个大雪深处的车站,这个寂静的小镇,它以超长的冷清总结了他们一路的热闹,也概括了我所有的欣喜和惊奇。它在大雪深处告诉我们人类最饥渴、也最容易失去的,是同类之间的互遇互温,哪怕是语言不通,来路不明。
此刻,微闭双眼:仿佛我也至深于那个温暖的小屋,那些热情的老人,或是一声汽笛的声响。至于会不会有梦,梦会延伸到何处,我不曾幻想。可能是害怕了,害怕“惊醒之后撩窗一望,目力所及杳无人影”了吧。
小结:花了近两个星期,终于把这本不怎么规范的书籍阅读完毕。像一个学生完成一份作业时,却没有那份格外的轻松。坐在空旷无人的教室里,竟默默回味,不舍得离去。它只是余秋玉先生所有人生感悟的一小部分,他的游历以及对于人生的见识非我所能及。所以,也不硬着头皮去揣摩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义。茫然的看了看、想了想,正当想大发感慨时,看到了莎士比亚的身影,却不知道该去说些什么了。又想起了那个披着红头巾的小女孩,想起了两个和尚仿佛他们就在昨天,然后轻轻的告别。那段历史、那些章节也就一一模糊了。认识了一些名人,了解了一些故事,苦果、笑过,更多的回首观望自己这短暂的年华,是不是丢失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尽管我所看到的只是在一个很有度的范围里,在一个平凡人的世界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渐渐的在岁月了去理解吸收吧。慢慢的一路走来,一路汲取,却还是那样的如饥似渴。
也许路还很长,我却没有机会远行。好吧,就暂在这与之同行“索取”他们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在短暂的青春岁月里去领悟和谱写更多精彩吧!
曾经从衰世走出。
17。嫉妒之苦:
第一,自设战场,自惊自吓。
嫉妒者总是在强者中寻找对象,他们不会盯住一个来日无多的老者,也不会在乎一个穷困潦倒的才子、身陷囹圄的义士,而总是与正处最佳创造状态的生命体过不去,这不能不使他们长时间陷于自我惊吓之中。
第二,自述自困,自聋自哑。
嫉妒使感受机制失灵,判断机制失调,审美机制颠倒,好端端一个文化人失去了文化可信性,局部地成了聋子哑巴。
第三,自轻自贱,自贬自罚。
嫉妒好像是在自我提升,实为自我沉降,有时会把自己沉降的不伦不类,十分可笑。
总之,一个人一旦陷入嫉妒就成了半个傻子,频频地用伶牙俐齿来自我作贱,一次次打自己的耳光还觉得红光满面,真是可怜。
18。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
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
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笑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感:很美的一段文字,读过之后便产生了共鸣,情不自禁的摘录了下来。这是一幅很美却有属于每个人的画面,来去匆匆我们总是没有时间去对生命、人性有太多的感悟。渺小的生命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实在太脆弱了,百年的浮华不过是一场虚幻而有真实的美。没有太多人会铭记我们的所有,但这要心存善念,将爱的种子传播下去。也许肉体会在岁月里腐朽甚至销声匿迹,但精神的光环会笼罩所有的人群。用那丝特有的暖力,去柔化所有的忧伤和阴霾。但我相信,爱的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芽,并不断延续下去。因为,我们还在,并曾为离去。
19。一生的进程是确定的,自然的道路是唯一的,而且是单向的。人生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适当的特点:童年的孱弱、青年的剽悍、中年的持重、老年的成熟,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按照各自特性属于相应的生命时期。--古罗马西赛罗
感:是啊,生命每个时期都应该有特定的阶段的睡醒。正如习惯了春夏秋冬的人,如果让季节变更混乱或是抽取其中的一部分让它化为乌有。慢慢的会发现,生命缺少了它们其中一幕,就像一首经典歌曲在最精彩的地方没有了旋律,或多或少,总会感觉失去些什么。
我有个学生,今年十四岁却总有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看他的个子以及沉稳的性格,你会肯定他是高二的学生。他似乎没有太多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欢乐和活力,不知是怎样的枷锁把他与他的童年深深的绑在了两个极端的角落。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会出于本性的怜爱,可他们的言语中有太多的冷义。我顾不得咽炎和一天劳碌的疲惫给他讲述了我的童年,他总是不作声。不知是在默默的沉思,还是用他那份过于成熟的心态去嘲笑我的幼稚。
我不在乎,他的懂事、理智足以让我佩服。我所做的只是帮他寻找他忙碌前行中遗失的童年,为他增添一笔童年的色彩。不至于年老时,对于那个天性的年纪是一片空白的回忆。不知道结局如何,我都在努力着,也许无法组织他前行的脚步,但至少可以让他去稍微停留下脚步去思索片刻。就像山林弟弟说的那样“一种精神上的毒害”给他一份最平凡而又最真实的陌生人的情感,或者逾越成为兄弟,能在他人生的奔驰中有那么一丝积极的影响。毕竟,这对我而言,就够了。(致王山清)
20。青年
一些别有用心的年长怂恿者总喜欢说:“真理在年轻人手里。”在我看来,青年人居高临下地说东道西,不要说真理,连什么理论和流派都说不上,他们只是用这种方法证明自己已摆脱教师和课本而独立存在。但是一切过度的激烈都反映了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不自信,一切严重的攻陷都直通于自身的虚弱,当这样的规律逐一显现,这些年轻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就从自卫性的敏感走向了沮丧、孤傲和狂暴,甚至与周围人群建立了恶性对抗关系,这便进入了躲在一个个小陷阱后面的大陷阱,一旦落入其间,很难再拔的出来。
对于我这样正处于混沌期的青少年来说,我只想说十二个字:“若有所慌,若有所悟,若有所得。”也许在这个时期,的确有太多不应该属于我们的声音:宣扬着我们、歌颂了我们、怂恿着我们,唆使了我们了,最终毒害了我们。
21。中年
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称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中年人最荒唐的事情,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在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
忘记中年可能是人生最惨重的损失。在中年,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喧闹的人生搏斗沉淀成雍容华贵,沉重的社会责任已经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常常游离、矛盾的身心灵肉,只有此刻才全然和谐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22。老年
“他们骂了,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萧伯纳
“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上游狭窄而湍急,下游宽阔而平静。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入大海,大海接纳了江河,又结束了江河。”--罗素
感:向往舒适平稳的生活,所以更应该在“狭窄而湍急”的江流中奋勇向前,不管中途有多少坎坷。这段岁月是我们的,无可代替!
“海洋里的一朵浪花,飘流了无数个春秋,突然发现快要撞击到海岸。它知道末日的来临,神情黯然。但它看到身边的一朵大浪花面对末日依然兴高采烈,便十分奇怪。大浪花告诉它,记住,你不是浪花,你本来就是大海的一部分。”--美国舒瓦茨社会学教授临终前对自己学生的遗言
大浪花是一种存在,又是一种虚幻,唯一的真实只是涌出无数浪花、又涌灭无数浪花的大海。
死亡即使如此,由此回过头去审视老年,能不诗意沛然?
这是一个终于告别了黄土峡谷、拦洪堤坝、功过恩怨、险情奇景的岁月,潮润的海风已弥漫于口鼻之间。
涛声隐隐,群鸥翱翔。
一个真正诗化了的年岁。
唯美的风景,是一个个年迈的智者对生命的感悟。生命,就像一颗沧然划过的流星,有过璀璨、有过辉煌,但终究要陨落到某个角落。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去一本正经的参悟生命。唯一所做的,只是怀着一颗谦卑的、感恩的心,去珍惜一切、品味生活。
23。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加地人云亦云;何谓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地真奔真实。
感:看来我还是在复杂的加法运算里忙来忙去,甚至习惯性性的洋洋得意。浮躁掩盖了一切,于是就理所当然的忘记了那颗宁静的心,忘记了有些人生的运算“减法”比“加法”更简单。
24。旅行使我们永远的成为各地的陌生人,当老人们在比划我们的时候,突然想到我们其实也一直在比划自己不熟悉的人。互相比划,不断告别,言语未尝而兴致勃勃,留下彼此的想头,留下永恒的猜测,这便是旅行。--大雪小村
感:写的很温馨,每个人都是一个旅行者,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很少人会有那份闲静的行,能在那间温暖的公共活动房屋里逗留,去体味人与人的相聚是夺门的极其珍贵。毕竟,对于我们,对于这个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幻想着一个只有十几个居明居住的小镇,品茗那独特的清新,几乎是微乎其微。我们习惯了忽视,习惯了忘记。
在一个大雪深处的车站,这个寂静的小镇,它以超长的冷清总结了他们一路的热闹,也概括了我所有的欣喜和惊奇。它在大雪深处告诉我们人类最饥渴、也最容易失去的,是同类之间的互遇互温,哪怕是语言不通,来路不明。
此刻,微闭双眼:仿佛我也至深于那个温暖的小屋,那些热情的老人,或是一声汽笛的声响。至于会不会有梦,梦会延伸到何处,我不曾幻想。可能是害怕了,害怕“惊醒之后撩窗一望,目力所及杳无人影”了吧。
小结:花了近两个星期,终于把这本不怎么规范的书籍阅读完毕。像一个学生完成一份作业时,却没有那份格外的轻松。坐在空旷无人的教室里,竟默默回味,不舍得离去。它只是余秋玉先生所有人生感悟的一小部分,他的游历以及对于人生的见识非我所能及。所以,也不硬着头皮去揣摩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义。茫然的看了看、想了想,正当想大发感慨时,看到了莎士比亚的身影,却不知道该去说些什么了。又想起了那个披着红头巾的小女孩,想起了两个和尚仿佛他们就在昨天,然后轻轻的告别。那段历史、那些章节也就一一模糊了。认识了一些名人,了解了一些故事,苦果、笑过,更多的回首观望自己这短暂的年华,是不是丢失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尽管我所看到的只是在一个很有度的范围里,在一个平凡人的世界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渐渐的在岁月了去理解吸收吧。慢慢的一路走来,一路汲取,却还是那样的如饥似渴。
也许路还很长,我却没有机会远行。好吧,就暂在这与之同行“索取”他们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在短暂的青春岁月里去领悟和谱写更多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