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jjxxs.com,笛之父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武冈人过年,总是既隆重又一丝不苟,从来不马马乎乎的。从正月初一到散元宵,家家都约定俗成地把日子过得饱满而喧腾,那种气氛,原始而古朴,是我在别的地方没有感受过的。所以我曾经在一篇散文里这样感叹过:“这个小城,它独特的魅力是都市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吃和玩就不说了。在都市,你和你的邻居可以是生死不相往来,但是在这里不行,绝对不行,纵使你和你的邻居一度有过误会和隔阂,只要一到了过年,挨家挨户互相串门祝福的民俗,就会使彼此的误会和隔阂冰释。”
可见“年”在武冈人心目中的分量。
也可见“拜年”在武冈人心目中的那份虔诚。
按武冈的风俗,大年初一这天,再讲究的家庭也是不扫地的,认为扫地会把新年的财喜扫去。所以黎明起床以后,儿童忙于换试新衣,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老人则忙于设香案,向天地祖宗灶神行三揖四叩首或三跪九叩首之礼。分别的忙碌中,老人一般口中念念有词,道出心中的祈愿;儿童却禁若蝉声,深怕说错一字一句,给自己带来莫名的责备。因此,儿童除了满心的欢喜,也有提心吊胆的谨慎:不敢去摸针,怕“一年的事情做不清”;不敢摔烂碗,怕一年到头“磕磕碰碰不顺畅”
忙碌完毕,全家老幼开始登席就餐。餐桌上,四种菜肴必不可少:一是本地鲜鱼,取连年有余之吉祥;二是肉丸子,团团圆圆之意;三是粉丝,意即长长久久;四是青菜,表示一年清清坦坦。一家老幼,几代同堂,最长者端坐高堂,由儿孙一一起身敬酒贺年,完毕,再由长者分发红包给子孙,同时一一祝福后代,读书的,把书读得像孔老二(孔子),长身体的,壮壮巴巴健旺得像条狗。那份亲情,浓烈得无以形容。
早餐后,如果天未放亮,家家户户依然大门紧闭,生怕喜庆从门缝溜走。待到天有亮色,各家各户的门就不约而同地洞开了,欢声笑语刹那间溢满了大街小巷,传进耳朵的都是一声比一声亲切的“拜年”声。这是左邻右舍的人们在互相拜年。可以单独一人,也可以每家派出一名代表,成群结队,走了东家进西家,直到把所有的邻居走完。本地人称这叫“拜溜年”从字面上看,很好理解,溜一下,多简单。但是这简单之中,其实意义却是非同小可的,往日的误会和隔阂,没有这一溜,就只会像尘埃愈积愈厚。
拜溜年一般不送礼不留餐,多半以茶水、香烟和糖果款待。对于成年人来讲,茶水和糖果可以不讲究,不会有人坐下来正儿八经作一番品尝。香烟却是要尽量往好里发的,人们喜欢通过香烟的档次比较谁家这些年生活质量提高了,谁家还是停留在多少年以前的那个档次。孩童们对糖果的要求比较高。当主人家端出果盒来打发孩童们时,孩童们还要挑剔地作一番选择,目光不再停留在传统的米花、麻花之上了,他们的口味也从传统中走了出来。他们相信邻居家的糖果里会意外出现他们自家没有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糖果来。
拜溜年的时间不宜太长,太长了就影响了邻居家正常的过年。所以,基本上拜溜年者刚一结束,各家的亲戚们就适时地出现了。说是亲戚,其实多半是分家出去的儿女带上自己的爱人孩子回来了。做儿女的是必须在初一这天回来给生养自己的父母拜年的。武冈有句这样的俗话:“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哈巴郎。”哈巴郎是武冈方言,就是不明事理的窝囊废。意思是说,儿女们给父母拜年必须要在大年初一这天,而给岳父岳母只能放在初二,若过了初二才去,那就是所谓的“哈巴郎”了。千百年来,武冈人一直沿袭着这句俗话,从来不曾有过推陈出新。因此,做儿女的,要想自由活动,必须初三以后。这个时候老人也很少过问了,都有过年轻的经历,还能不知道自由自在的乐趣?于是,直到正月十五以前,家家户户依然在“拜年,拜年”声中喜气洋洋。
因为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正月的时间相对平常容易度过得多,一眨眼就到了元宵节了。武冈人把初一到十五称为上元宵,把正月十五称为正元宵,自然,十五到三十就是下元宵了。正元宵这天,若逢晴天,那么满街但见人头攒动,把个老街涌得水泄不通。这些人流除了古城世世代代的居民,那么多为进城看龙灯的乡下人了。都知道城里的龙灯是千百年一直耍了下来的,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观看耍龙灯简直是一种奢侈。当然,武冈城里的龙灯,其扎制技艺之精也是非常重要的,邻县无以相比。这些龙灯,一般连首尾在内共二十一拱,每拱水桶般粗,间隔一米半左右安置一拱,拱内皆可点烛,再以黄色绸缎连接;龙头龙尾被扎制匠制作的更是栩栩如生,到了舞者手中,莫不感觉张牙舞爪的巨龙,腾云驾雾,生机勃勃。每每此时,观看者出于对龙的崇拜,或怀抱孩童,或牵扯亲人,乘机自“龙”身之下往返穿梭,以图沾点“龙”之祥瑞,让孩童茁壮成长;孕妇也不放弃良机,祈望身怀“龙”孕,日后辉煌腾达。更有引“龙”入室者,或私家,或店铺,为图个大吉大利,主动封个二十来元乃至更多的红包,外加几样糕点和几包香烟,把“龙”请进自家堂屋或店堂热闹一番,虽不能舞出应有的气势,但让“龙”从家里轰轰烈烈过一路,造造势,恐怕一年下来,说话做事,底气都要比平常足上几倍的了。
武冈人过年,总是既隆重又一丝不苟,从来不马马乎乎的。从正月初一到散元宵,家家都约定俗成地把日子过得饱满而喧腾,那种气氛,原始而古朴,是我在别的地方没有感受过的。所以我曾经在一篇散文里这样感叹过:“这个小城,它独特的魅力是都市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吃和玩就不说了。在都市,你和你的邻居可以是生死不相往来,但是在这里不行,绝对不行,纵使你和你的邻居一度有过误会和隔阂,只要一到了过年,挨家挨户互相串门祝福的民俗,就会使彼此的误会和隔阂冰释。”
可见“年”在武冈人心目中的分量。
也可见“拜年”在武冈人心目中的那份虔诚。
按武冈的风俗,大年初一这天,再讲究的家庭也是不扫地的,认为扫地会把新年的财喜扫去。所以黎明起床以后,儿童忙于换试新衣,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老人则忙于设香案,向天地祖宗灶神行三揖四叩首或三跪九叩首之礼。分别的忙碌中,老人一般口中念念有词,道出心中的祈愿;儿童却禁若蝉声,深怕说错一字一句,给自己带来莫名的责备。因此,儿童除了满心的欢喜,也有提心吊胆的谨慎:不敢去摸针,怕“一年的事情做不清”;不敢摔烂碗,怕一年到头“磕磕碰碰不顺畅”
忙碌完毕,全家老幼开始登席就餐。餐桌上,四种菜肴必不可少:一是本地鲜鱼,取连年有余之吉祥;二是肉丸子,团团圆圆之意;三是粉丝,意即长长久久;四是青菜,表示一年清清坦坦。一家老幼,几代同堂,最长者端坐高堂,由儿孙一一起身敬酒贺年,完毕,再由长者分发红包给子孙,同时一一祝福后代,读书的,把书读得像孔老二(孔子),长身体的,壮壮巴巴健旺得像条狗。那份亲情,浓烈得无以形容。
早餐后,如果天未放亮,家家户户依然大门紧闭,生怕喜庆从门缝溜走。待到天有亮色,各家各户的门就不约而同地洞开了,欢声笑语刹那间溢满了大街小巷,传进耳朵的都是一声比一声亲切的“拜年”声。这是左邻右舍的人们在互相拜年。可以单独一人,也可以每家派出一名代表,成群结队,走了东家进西家,直到把所有的邻居走完。本地人称这叫“拜溜年”从字面上看,很好理解,溜一下,多简单。但是这简单之中,其实意义却是非同小可的,往日的误会和隔阂,没有这一溜,就只会像尘埃愈积愈厚。
拜溜年一般不送礼不留餐,多半以茶水、香烟和糖果款待。对于成年人来讲,茶水和糖果可以不讲究,不会有人坐下来正儿八经作一番品尝。香烟却是要尽量往好里发的,人们喜欢通过香烟的档次比较谁家这些年生活质量提高了,谁家还是停留在多少年以前的那个档次。孩童们对糖果的要求比较高。当主人家端出果盒来打发孩童们时,孩童们还要挑剔地作一番选择,目光不再停留在传统的米花、麻花之上了,他们的口味也从传统中走了出来。他们相信邻居家的糖果里会意外出现他们自家没有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糖果来。
拜溜年的时间不宜太长,太长了就影响了邻居家正常的过年。所以,基本上拜溜年者刚一结束,各家的亲戚们就适时地出现了。说是亲戚,其实多半是分家出去的儿女带上自己的爱人孩子回来了。做儿女的是必须在初一这天回来给生养自己的父母拜年的。武冈有句这样的俗话:“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哈巴郎。”哈巴郎是武冈方言,就是不明事理的窝囊废。意思是说,儿女们给父母拜年必须要在大年初一这天,而给岳父岳母只能放在初二,若过了初二才去,那就是所谓的“哈巴郎”了。千百年来,武冈人一直沿袭着这句俗话,从来不曾有过推陈出新。因此,做儿女的,要想自由活动,必须初三以后。这个时候老人也很少过问了,都有过年轻的经历,还能不知道自由自在的乐趣?于是,直到正月十五以前,家家户户依然在“拜年,拜年”声中喜气洋洋。
因为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正月的时间相对平常容易度过得多,一眨眼就到了元宵节了。武冈人把初一到十五称为上元宵,把正月十五称为正元宵,自然,十五到三十就是下元宵了。正元宵这天,若逢晴天,那么满街但见人头攒动,把个老街涌得水泄不通。这些人流除了古城世世代代的居民,那么多为进城看龙灯的乡下人了。都知道城里的龙灯是千百年一直耍了下来的,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观看耍龙灯简直是一种奢侈。当然,武冈城里的龙灯,其扎制技艺之精也是非常重要的,邻县无以相比。这些龙灯,一般连首尾在内共二十一拱,每拱水桶般粗,间隔一米半左右安置一拱,拱内皆可点烛,再以黄色绸缎连接;龙头龙尾被扎制匠制作的更是栩栩如生,到了舞者手中,莫不感觉张牙舞爪的巨龙,腾云驾雾,生机勃勃。每每此时,观看者出于对龙的崇拜,或怀抱孩童,或牵扯亲人,乘机自“龙”身之下往返穿梭,以图沾点“龙”之祥瑞,让孩童茁壮成长;孕妇也不放弃良机,祈望身怀“龙”孕,日后辉煌腾达。更有引“龙”入室者,或私家,或店铺,为图个大吉大利,主动封个二十来元乃至更多的红包,外加几样糕点和几包香烟,把“龙”请进自家堂屋或店堂热闹一番,虽不能舞出应有的气势,但让“龙”从家里轰轰烈烈过一路,造造势,恐怕一年下来,说话做事,底气都要比平常足上几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