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jjxxs.com,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他不知道后来的自己为什么会说出那样的话,以他现在的眼光看来,极为不合适。
万一太子出了意外,李泰就是大唐新的主子。
这样不经大脑的话说出来,简直就是把太子往死路上逼。
他猜测后来的自己可能是有废太子的想法,因此才说那样令人浮想联翩的话。
不过就算是再怎么想要废太子,也不能冒失的宣之于众。
想到此处,他对太子有些愧疚,没有照顾到太子的感受,以至于太子做了错事。
不过好在知道了这些,他也可以及时弥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李承乾被废后,这时的李泰别提多高兴了,心想自己的皇位属于十拿九稳。”
“但半路杀出个李治来,李治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李承乾和李泰的一奶同胞。”
“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还小,李世民就亲自抚养。”
“李治是李世民唯一亲手带大的孩子,可因为李治年纪小,这时候才十六岁,一直没有在皇储的考虑范围内。”
“就在李泰以为皇位稳了时,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长孙无忌站出来说话了。”
“他不建议立李泰为太子,觉得应该立李治为太子。”
“原因并不复杂,李泰是有一帮自己的班底的。”
“等李泰上了位,长孙无忌等这帮老臣,估计都得靠边站。”
“李治就不一样了,年纪轻轻无帮无派,只能重用他们这帮老臣。”
“李世民正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册立谁为太子,李泰却跑去做了一件蠢事。”
长孙无忌除了主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二皇子品性不好,不适合成为太子。
想要成为太子,成为大唐未来的帝王,品性方面是要过关的,最基本也要做到德才兼备。
可他偏偏看不到二皇子的德行在哪里,反倒是仗着皇上的宠爱对他们这些大臣趾高气扬。
还不是太子,二皇子就对他们这些大臣不尊重。
这要是成了太子,恐怕根本就不会把他们大臣放在眼里。
要是将来成了皇上,估计要对他们这些老臣动辄打骂。
就这样品性的皇子,不管是为了大唐江山考虑,还是为了他自己个人利益考虑,都不是太子之位的合适人选。
“有一天,李泰拉住小弟李治放狠话,让李治小心点自己的脑袋。”
“李治是个老实孩子,吓坏了,如实把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听了以后很难过,他最忌讳的就是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
“看到李泰的戾气这么重,李世民总算下定了决心,把太子之位传给了老实孩子李治。”
“这要是真让李泰当了皇帝,这帮皇子兄弟们恐怕都得跟着遭殃。”
“李世民时代的储君危机就这样平息了,可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仍在继续。”
“大唐前期的许多位皇帝,在皇位的继承之路上都摆脱不了武装斗争的影子。”
李治朕也是运气好,太子之位才能落到当初朕的头上。
那个时候,到真不是他打小报告,向父皇告状。
他纯粹是被二哥吓的,这才把二哥威胁他的事情如实告诉父皇。
他选择告状的时候,就连二哥那时候也被吓到了,显然二哥也没有料到他会直接告状。
不过不得不说,也正是二哥的愚蠢,太子之位才落到他的头上。
“这次的家庭关系危机给李世民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他瞬间老了很多岁。”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大唐的藩属国,远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闹事叫嚣,表示不想听大唐的话了。”
“不知道李世民是不是压抑久了,想趁机出去转转,竟然宣布自己要亲征高句丽,这是李世民登基十八年来第一次御驾亲征。”
“太子李治依依不舍的把老父亲李世民送到定州,然后哭着和李世民告别。”
“李世民告诉了李治亲征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治刚当上太子,想让李治锻炼锻炼,也让李治跟群臣有个单独相处的机会,展示一下李治自己的风采。”
“李世民临出发前还指着自己身上的战袍对太子说了,在他换下这身战袍之前肯定回来。”
李治朕那时候真的不想父皇出征,可无奈劝不住啊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他还觉得非常遗憾,没有劝住父皇。
那个时候,父皇都已经年近五十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
甚至还经常生病,身体越发虚弱,根本就经受不住远征的劳碌。
最后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他所料,一趟远征回来,父皇的身体就垮了,没两年就去世了。
要是父皇没有去远征高句丽,说不定还能多活两年,不至于那么早就离世。
“在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实在不像是一位天子在御驾亲征,更像是一位迟暮的舞者在进行自己的终幕演出,像宣泄,像狂舞。”
“作为天子,李世民有时会亲自领兵冲锋。”
“为了填充壕沟,他会亲自牵着马,一趟趟的帮将士们运送石土。”
“将军中箭,他亲口帮忙吸出淤血。”
“将领病重,他就亲自为其敷药。”
“不过不得不说,这次远征也确实打出了唐军的风采。”
“在辽东城,唐军四千人对战敌军四万人。”
“白岩城下,唐军八百人对战敌军万余人。”
“驻壁山之战,唐军三万人对战敌军十五万人。”
“唐军连拔敌城十座,杀敌六万人,俘虏敌军二十余万,而唐军方面只阵亡了士兵两千人。”
“如此战绩,如果统帅不是威名已经没有办法更高的战神李世民,换成任何一个其他将领都足以名垂青史了。”
“此时已经年近五旬的李世民,仿佛又变成了曾经那个傲视天下的追风少年,那个百战无敌的天策上将。”
赵匡胤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年老体衰,也能取得傲人的战绩。
接连以少胜多,甚至用两千将士的阵亡换取杀敌六万,俘虏敌军二十万。
这样的战绩让他羡慕,也让他深表佩服。
他也是一路拼杀上来的,自然清楚李世民战绩的厉害之处。
不过也确实如主播所说的,出征的这场战役是李世民最后的辉煌。
远征高句丽回来之后,李世民的情况就每况愈下,身体一天比一天糟糕。
“后世很多人评价唐灭高句丽之战,说这场战争对于大唐来说是一场败仗,这样的骄人战绩何败之有”
“不过对于李世民来说,这场战争远没有实现他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李世民原本是冲着给高句丽灭国去的。”
“但最终李世民并没有灭国,让李世民停下前进脚步的是一座孤城安市城。”
“贞观十九年八月,李世民召集各路大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安市城守军顽强,唐军奋勇,双方打的都异常卖力。”
“尤其是唐军中的一个小伙,身不披甲,一袭白衣,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异常勇猛。”
“李世民派人赶紧把小伙子叫来身边表扬,一番询问得知小伙子是薛仁贵。”
“薛仁贵是大唐非常有名的将军,主播以后有机会重点讲一下薛仁贵的故事。”
“唐军和安市军,打的是有来有回,安市城久攻不下。”
“这场战争从夏天一直打到秋天,而辽东地区早寒,唐军来的时候只穿着夏装,朝廷没给他们准备换季衣物。”
“寒风刺骨外加粮草见底,李世民知道,这座城恐怕自己是攻不下来了,只好无奈的下达了撤军命令。”
“李世民人生中亲自指挥的最后的战役,以华丽的曲调开篇,却已黯然撤兵画上了休止符。”
“回军的路上,李世民命人将所有死在辽东的将士尸骨一并带回,并亲手为他们写了祭文。”
“几个月不换衣服,李世民的衣服已经臭了,身边的人劝他换换。”
“但李世民不愿意,说是和太子约好了不见面不换。”
“听说太子大老远的赶来迎接自己,李世民很开心,也可能是着急换衣服吧。”
“李世民策马疾驰,终于见了太子,也换了衣服。”
薛仁贵太宗陛下,我已经完成了您交给我的任务。
虽然太宗皇帝早已经离世多年,但他永远都会记得太宗皇帝对自己所说的话。
因为他在远征高句丽的战役中优秀的表现,他被太宗皇帝看重。
在大军回来的路上,太宗皇帝还把他叫到跟前,进行了一番嘱咐。
他到现在都还清楚的记得,太宗皇帝对他殷切的希望。
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太宗皇帝对他说道此次征讨高句丽,朕不怎么开心,但最开心的是得到了你这样的猛将,朕和手下的将领都老了,将来还要看你的。
他明白太宗皇帝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替太宗皇帝灭了高句丽。
现在他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诉太宗皇帝的在天之灵,他薛仁贵已经做到了,高句丽被他消灭了。
“李世民回到长安后,依旧对没能灭掉高句丽耿耿于怀,派人叫来了年近八十的老将李靖。”
“李世民很诧异为什么举全国之力,却打不下一个小小的高句丽。”
“此事李靖也不知道,就让李世民询问李道宗。”
“李道宗直接言明,当时攻打安市城,他曾经建议陛下绕过安市城直取平壤。”
“李世民听到这,怅然若失的说当时的事已经有点记不住了。”
“从高句丽撤军的路上,李世民就生了病,回到长安城依旧不见好。”
“之后两年,也是接二连三的生病。”
“随着李世民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或许也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便在贞观二十二年写了一本帝范交给太子。”
“书里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到如何对待子民,从赏罚用人到务农打仗,都给出了很实在的建议。”
“看得出来,李世民是真的放心不下太子。”
大唐的老百姓听到这里有些难受,眼眶在泛红,泪水在打转。
这就是他们一直敬爱的太宗皇帝,哪怕是走到生命的终结,也不忘做好一个皇帝的本分工作。
太宗皇帝临终前交给太子的帝范,在大唐可谓是人尽皆知。
这本帝范是在向太子传授怎么做好皇帝的经验,异常的珍贵。
太宗皇帝不仅是放心不下太子,更放心不下全天下的老百姓。
要不然也不会留下帝范,让太子参照里面的建议治理国家。
好在太子最后没有辜负太宗皇帝的期待,继任皇位后,同样把大唐治理得国泰民安。
“在这本书里,李世民还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与反思。”
“他说到自己年轻时,一心想平定战乱、济世安民。继位之初,勤勤恳恳,如履薄冰。可人难的不是一时做得好,而是一辈子做得好。”
“后来自己也开始追求漂亮的衣服、大房子,开始斗鸡走狗、纵情声色,每次想到这些都为自己脸红。”
“可是,自己毕竟平定了天下,算是功大过微。”
“功大过微,算是李世民对自己非常客观的评价了。”
“李世民和他的贞观之治,结束了自魏晋以来四百余年的动荡。”
“继位之初的李世民广开言论,勤于政务,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过了起来。”
“可执政后期的李世民,也确实开始懈怠了,对群臣的意见是听得多、做得少,也做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
“不过人无完人,功大过微的李世民绝对称得上是一代圣君。”
李世民功大过微,朕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客观。
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这是他怎么也抹不掉的污点。
唯有做出更多的政绩,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同。
现在的他治理国家一直如履薄冰,还没有开始纵情声色,这一点是他要时刻铭记于心的。
他也大致猜得出原因,老臣陆陆续续离世,没有了人监督,才让他有些松懈了。
这一刻他暗暗警醒自己,即便后来没有人谏言,他也要时刻保持初心,切不可做出纵情声色的荒唐事。
不过不管怎么说,凭借自己的功绩,他完全称得上千古一帝。,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
p;他不知道后来的自己为什么会说出那样的话,以他现在的眼光看来,极为不合适。
万一太子出了意外,李泰就是大唐新的主子。
这样不经大脑的话说出来,简直就是把太子往死路上逼。
他猜测后来的自己可能是有废太子的想法,因此才说那样令人浮想联翩的话。
不过就算是再怎么想要废太子,也不能冒失的宣之于众。
想到此处,他对太子有些愧疚,没有照顾到太子的感受,以至于太子做了错事。
不过好在知道了这些,他也可以及时弥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李承乾被废后,这时的李泰别提多高兴了,心想自己的皇位属于十拿九稳。”
“但半路杀出个李治来,李治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李承乾和李泰的一奶同胞。”
“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还小,李世民就亲自抚养。”
“李治是李世民唯一亲手带大的孩子,可因为李治年纪小,这时候才十六岁,一直没有在皇储的考虑范围内。”
“就在李泰以为皇位稳了时,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长孙无忌站出来说话了。”
“他不建议立李泰为太子,觉得应该立李治为太子。”
“原因并不复杂,李泰是有一帮自己的班底的。”
“等李泰上了位,长孙无忌等这帮老臣,估计都得靠边站。”
“李治就不一样了,年纪轻轻无帮无派,只能重用他们这帮老臣。”
“李世民正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册立谁为太子,李泰却跑去做了一件蠢事。”
长孙无忌除了主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二皇子品性不好,不适合成为太子。
想要成为太子,成为大唐未来的帝王,品性方面是要过关的,最基本也要做到德才兼备。
可他偏偏看不到二皇子的德行在哪里,反倒是仗着皇上的宠爱对他们这些大臣趾高气扬。
还不是太子,二皇子就对他们这些大臣不尊重。
这要是成了太子,恐怕根本就不会把他们大臣放在眼里。
要是将来成了皇上,估计要对他们这些老臣动辄打骂。
就这样品性的皇子,不管是为了大唐江山考虑,还是为了他自己个人利益考虑,都不是太子之位的合适人选。
“有一天,李泰拉住小弟李治放狠话,让李治小心点自己的脑袋。”
“李治是个老实孩子,吓坏了,如实把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听了以后很难过,他最忌讳的就是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
“看到李泰的戾气这么重,李世民总算下定了决心,把太子之位传给了老实孩子李治。”
“这要是真让李泰当了皇帝,这帮皇子兄弟们恐怕都得跟着遭殃。”
“李世民时代的储君危机就这样平息了,可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仍在继续。”
“大唐前期的许多位皇帝,在皇位的继承之路上都摆脱不了武装斗争的影子。”
李治朕也是运气好,太子之位才能落到当初朕的头上。
那个时候,到真不是他打小报告,向父皇告状。
他纯粹是被二哥吓的,这才把二哥威胁他的事情如实告诉父皇。
他选择告状的时候,就连二哥那时候也被吓到了,显然二哥也没有料到他会直接告状。
不过不得不说,也正是二哥的愚蠢,太子之位才落到他的头上。
“这次的家庭关系危机给李世民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他瞬间老了很多岁。”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大唐的藩属国,远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闹事叫嚣,表示不想听大唐的话了。”
“不知道李世民是不是压抑久了,想趁机出去转转,竟然宣布自己要亲征高句丽,这是李世民登基十八年来第一次御驾亲征。”
“太子李治依依不舍的把老父亲李世民送到定州,然后哭着和李世民告别。”
“李世民告诉了李治亲征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治刚当上太子,想让李治锻炼锻炼,也让李治跟群臣有个单独相处的机会,展示一下李治自己的风采。”
“李世民临出发前还指着自己身上的战袍对太子说了,在他换下这身战袍之前肯定回来。”
李治朕那时候真的不想父皇出征,可无奈劝不住啊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他还觉得非常遗憾,没有劝住父皇。
那个时候,父皇都已经年近五十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
甚至还经常生病,身体越发虚弱,根本就经受不住远征的劳碌。
最后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他所料,一趟远征回来,父皇的身体就垮了,没两年就去世了。
要是父皇没有去远征高句丽,说不定还能多活两年,不至于那么早就离世。
“在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实在不像是一位天子在御驾亲征,更像是一位迟暮的舞者在进行自己的终幕演出,像宣泄,像狂舞。”
“作为天子,李世民有时会亲自领兵冲锋。”
“为了填充壕沟,他会亲自牵着马,一趟趟的帮将士们运送石土。”
“将军中箭,他亲口帮忙吸出淤血。”
“将领病重,他就亲自为其敷药。”
“不过不得不说,这次远征也确实打出了唐军的风采。”
“在辽东城,唐军四千人对战敌军四万人。”
“白岩城下,唐军八百人对战敌军万余人。”
“驻壁山之战,唐军三万人对战敌军十五万人。”
“唐军连拔敌城十座,杀敌六万人,俘虏敌军二十余万,而唐军方面只阵亡了士兵两千人。”
“如此战绩,如果统帅不是威名已经没有办法更高的战神李世民,换成任何一个其他将领都足以名垂青史了。”
“此时已经年近五旬的李世民,仿佛又变成了曾经那个傲视天下的追风少年,那个百战无敌的天策上将。”
赵匡胤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年老体衰,也能取得傲人的战绩。
接连以少胜多,甚至用两千将士的阵亡换取杀敌六万,俘虏敌军二十万。
这样的战绩让他羡慕,也让他深表佩服。
他也是一路拼杀上来的,自然清楚李世民战绩的厉害之处。
不过也确实如主播所说的,出征的这场战役是李世民最后的辉煌。
远征高句丽回来之后,李世民的情况就每况愈下,身体一天比一天糟糕。
“后世很多人评价唐灭高句丽之战,说这场战争对于大唐来说是一场败仗,这样的骄人战绩何败之有”
“不过对于李世民来说,这场战争远没有实现他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李世民原本是冲着给高句丽灭国去的。”
“但最终李世民并没有灭国,让李世民停下前进脚步的是一座孤城安市城。”
“贞观十九年八月,李世民召集各路大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安市城守军顽强,唐军奋勇,双方打的都异常卖力。”
“尤其是唐军中的一个小伙,身不披甲,一袭白衣,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异常勇猛。”
“李世民派人赶紧把小伙子叫来身边表扬,一番询问得知小伙子是薛仁贵。”
“薛仁贵是大唐非常有名的将军,主播以后有机会重点讲一下薛仁贵的故事。”
“唐军和安市军,打的是有来有回,安市城久攻不下。”
“这场战争从夏天一直打到秋天,而辽东地区早寒,唐军来的时候只穿着夏装,朝廷没给他们准备换季衣物。”
“寒风刺骨外加粮草见底,李世民知道,这座城恐怕自己是攻不下来了,只好无奈的下达了撤军命令。”
“李世民人生中亲自指挥的最后的战役,以华丽的曲调开篇,却已黯然撤兵画上了休止符。”
“回军的路上,李世民命人将所有死在辽东的将士尸骨一并带回,并亲手为他们写了祭文。”
“几个月不换衣服,李世民的衣服已经臭了,身边的人劝他换换。”
“但李世民不愿意,说是和太子约好了不见面不换。”
“听说太子大老远的赶来迎接自己,李世民很开心,也可能是着急换衣服吧。”
“李世民策马疾驰,终于见了太子,也换了衣服。”
薛仁贵太宗陛下,我已经完成了您交给我的任务。
虽然太宗皇帝早已经离世多年,但他永远都会记得太宗皇帝对自己所说的话。
因为他在远征高句丽的战役中优秀的表现,他被太宗皇帝看重。
在大军回来的路上,太宗皇帝还把他叫到跟前,进行了一番嘱咐。
他到现在都还清楚的记得,太宗皇帝对他殷切的希望。
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太宗皇帝对他说道此次征讨高句丽,朕不怎么开心,但最开心的是得到了你这样的猛将,朕和手下的将领都老了,将来还要看你的。
他明白太宗皇帝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替太宗皇帝灭了高句丽。
现在他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诉太宗皇帝的在天之灵,他薛仁贵已经做到了,高句丽被他消灭了。
“李世民回到长安后,依旧对没能灭掉高句丽耿耿于怀,派人叫来了年近八十的老将李靖。”
“李世民很诧异为什么举全国之力,却打不下一个小小的高句丽。”
“此事李靖也不知道,就让李世民询问李道宗。”
“李道宗直接言明,当时攻打安市城,他曾经建议陛下绕过安市城直取平壤。”
“李世民听到这,怅然若失的说当时的事已经有点记不住了。”
“从高句丽撤军的路上,李世民就生了病,回到长安城依旧不见好。”
“之后两年,也是接二连三的生病。”
“随着李世民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或许也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便在贞观二十二年写了一本帝范交给太子。”
“书里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到如何对待子民,从赏罚用人到务农打仗,都给出了很实在的建议。”
“看得出来,李世民是真的放心不下太子。”
大唐的老百姓听到这里有些难受,眼眶在泛红,泪水在打转。
这就是他们一直敬爱的太宗皇帝,哪怕是走到生命的终结,也不忘做好一个皇帝的本分工作。
太宗皇帝临终前交给太子的帝范,在大唐可谓是人尽皆知。
这本帝范是在向太子传授怎么做好皇帝的经验,异常的珍贵。
太宗皇帝不仅是放心不下太子,更放心不下全天下的老百姓。
要不然也不会留下帝范,让太子参照里面的建议治理国家。
好在太子最后没有辜负太宗皇帝的期待,继任皇位后,同样把大唐治理得国泰民安。
“在这本书里,李世民还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与反思。”
“他说到自己年轻时,一心想平定战乱、济世安民。继位之初,勤勤恳恳,如履薄冰。可人难的不是一时做得好,而是一辈子做得好。”
“后来自己也开始追求漂亮的衣服、大房子,开始斗鸡走狗、纵情声色,每次想到这些都为自己脸红。”
“可是,自己毕竟平定了天下,算是功大过微。”
“功大过微,算是李世民对自己非常客观的评价了。”
“李世民和他的贞观之治,结束了自魏晋以来四百余年的动荡。”
“继位之初的李世民广开言论,勤于政务,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过了起来。”
“可执政后期的李世民,也确实开始懈怠了,对群臣的意见是听得多、做得少,也做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
“不过人无完人,功大过微的李世民绝对称得上是一代圣君。”
李世民功大过微,朕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客观。
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这是他怎么也抹不掉的污点。
唯有做出更多的政绩,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同。
现在的他治理国家一直如履薄冰,还没有开始纵情声色,这一点是他要时刻铭记于心的。
他也大致猜得出原因,老臣陆陆续续离世,没有了人监督,才让他有些松懈了。
这一刻他暗暗警醒自己,即便后来没有人谏言,他也要时刻保持初心,切不可做出纵情声色的荒唐事。
不过不管怎么说,凭借自己的功绩,他完全称得上千古一帝。,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