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晨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年清明节前,我的家乡抚州开始流传一种说法:今年的清明节刚好是农历三月初三,女人不能在这天去上坟扫墓,否则就不吉利。于是很多的家庭在清明节前就去上坟祭扫,以避开清明节这一天。无独有偶,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不吉利的说法并不只是在我们南方,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说法,只是针对的对象不一。
据媒体报道,3月初,东北各地就逐渐开始出现传言称,今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恰逢清明节,百年难遇,这样的日子“不吉利”先是一些农村家庭开始购买红布和桃罐头用于“避邪、逃晦气”在亲朋好友的互相转告中,传言逐步蔓延开来。在“避灾冲喜”心理的驱动下,卖红布的摊点增多,桃罐头也成了畅销产品,东北某些城市的桃罐头一度被抢购一空。据说这种传言与王母娘娘有关。民间传说,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这一天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其中有一个神仙叫麻姑,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说到“麻姑献寿”的故事,因为与我家乡抚州有关,所以要多啰嗦几句。据清褚人获坚瓠秘集载:“麻姑,麻秋之女也。秋为人猛悍,筑城严酷,督责工人,昼夜不止,惟鸡鸣乃息。姑有息民之心,乃假作鸡鸣,群鸡相效而啼,众工役得以休息。父知后,欲挞之,麻姑逃入山中,竟得仙而去。”民间传说中对麻姑成仙的故事描述得更详细:说麻姑逃入山中后,其父大怒,放火烧山欲置麻姑于死地。正巧王母娘娘路经此地,急忙降下大雨,将火熄灭。王母娘娘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对麻姑爱民之心大加赞赏,收下麻姑作为弟子并带她去南方的一座山中修炼,这座山就是现在的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西边的麻姑山。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用此泉之水酿造灵芝酒。花了十三年酒才酿成,麻姑也已修练成仙,正好逢王母娘娘寿辰,麻姑就带着灵芝酒前往瑶台为王母娘娘祝寿。王母娘娘大喜,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据说以前的麻姑山风景秀美,万木葱笼,鸟语花香,不仅有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还有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观”、“神功泉”、“龙门桥”、“丹霞洞”等胜迹,故名山志上说“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只是现在的麻姑山依然,却风景不再,人迹杳杳,诚可叹也!
说到麻姑山,就不能不再说一下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字清臣,陕西西安人,唐朝开元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唐大历三年,颜真卿赴任抚州剌史,公务之余多次登游麻姑山。大历六年四月,颜真卿再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是时,感触良多书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
颜真卿所撰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气磅礴,被历代书家誉之为“天下第一楷书”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研习的范本。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一代名家,都受过其较深的影响。麻姑山仙坛记刻成碑后,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的楷书,安放在麻姑山的仙都观内。各郡邑名门贵族,文人墨客都以能上麻姑山一睹“鲁公碑”为乐事。宋代,为了保护好这块碑刻,由仙都观精心收藏起来,一般不展出。北宋思想家李觏登麻姑山所作鲁公碑诗文中写有“惟恐此碑坏,收藏于大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的诗句,足见这块碑刻受到人们的钟爱的程度。北宋绍兴二十七年,建昌府知军事胡舜创建鲁公祠,碑刻移到祠内保存。可惜由于战乱,这件书法珍品在南宋时不慎丢失。现在麻姑山仙都观中保存的麻姑山仙坛记碑只是后人依据拓片复制的。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富影响力的大家之一。传之后世的楷书佳作,除麻姑山仙坛记外,还有多宝塔碑,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世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为千百年来楷书之典范。
好了,说了这么久的麻姑山,还是回到王母娘娘的生日吧。
传说王母娘娘在过生日的这天,会派仙女下凡来收男孩。民间只要在这一天,买三尺三的红布,剪下三寸,分成三份,一份挂门上,一份系窗上,一份系腰上,其余的三尺折三下,放枕头下。再买一瓶桃罐头吃了,便可保自家孩儿平安无事。
关于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最有名的应该是西游记中的记载,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邀请了很多神仙,却独独忘记了看守蟠桃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恼怒之下,孙悟空大闹天宫,闯下大祸,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唐三藏救出,这才引出了坎坎坷坷、九九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故事。
只是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邀请的都是仙界级别很高的诸位神仙,连齐天大圣孙悟空都没资格参与,更不说凡间的小男孩了。王母娘娘要小男孩何用,总不至于是想开童子宴吧?而且这天仙女们都忙着摘桃子去了,哪有空下凡来找男孩子呢?
再说王母娘娘的三月三蟠桃生日会应该是年年都有,为什么只有在清明节与三月三重合的这一年才有这么多的忌讳呢?另一种说法是三月三是庆祝王母娘娘的生日的节日,是神节,而清明则是祭祀逝者的日子,是鬼节。神、鬼两节重合,神、鬼之间若发生冲突,则有可能殃及池鱼,祸及凡间百姓,所以这天不吉利。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说清楚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到底为什么不吉利。但是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盲从,无论什么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人云亦云,从不去用自己的大脑去理性思考。这也是历代以来,中国容易产生运动、革命的缘由吧。
实际上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只是一种历法现象,与男孩无关,也与女人无关。国人的诸多忌讳,基本上就象最近大江南北闹盐荒一样,属于“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关于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的现象,并不是民间传说的百年难遇。而是经常出现,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查查万年历就可以清楚明白了。近一百年来,有四年(1916年、1954年、1973年,2011年)的三月三和清明节都是重合的。这种现象是阴历和阳历采用不同历法而形成的。一般来说,19年阴历会转一圈,正好与阳历有重合。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分别由长短年份间隔交替,长的隔38年,短的隔19年,循环轮流。比如说,1916年至1954年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相隔38年,属长年;1954年至1973年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相隔19年,属短年;1973年至2011年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相隔38年,属长年;而下一个三月三与清明相重叠的日子就在19年后的2030年,属短年。这其实就是一个历法问题,是正常的现象,跟吉利还是晦气完全无关。
三月三王母娘娘的蟠桃生日会后来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流传甚广。清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描写的就是当年京城民间庙会的盛况:“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三月三曾是汉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现在的国人已经不知上巳节为何,可在中国古代,那可是一个以“春天”、“生命”、“碧水”、“香草”、“洁净”、“丽人”、“美酒”和“雅集”为关键字的风情摇曳,优雅美丽的节日。
上巳节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的古籍,汉代以前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却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为了方便好记,魏晋以后统一将上巳节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起源最早可推到追念伏羲氏,是古代举行“祓除衅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汉书礼仪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这种仪式称为“祓禊”到后来“上巳节”逐渐演变成了民间亲近自然的游春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便迎着明媚的青光,结伴来到水边,嬉戏游乐。大家用香草蘸水洒在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灾除病,幸福安宁。
唐代时“上巳节”是暮春时节的一个大节气。这一天人们都成群结队,踏春游玩,到水边除垢祈福,甚至连皇家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日。杜甫丽人行中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描写唐代上巳节王公贵族携女眷春游曲江的盛景。
最早知道上巳节这个名称,是小时候读溱洧这首诗。溱洧是诗经分7纭返牡诙皇祝忻栊吹木褪巧纤冉谡庖惶欤9那嗄昴信刍徜凇10优希喟橛未海蚁诽盖榈那榫埃?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韩诗中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品读溱洧,我们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的郑国,回到了那个已经消失于岁月烟尘中的美丽的节日——上巳节,闻到芍药兰草里蕴藏的浓浓爱意。溱洧就象一幅景色美丽的古代风俗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水涣涣,碧波盈盈的秀丽美景:阳春三月,河水解冻。溱、洧两岸宽阔的平野上,鲜花盛开,青草茂密,蓝天白云,惠风和畅,碧水清波中倒映着成双成对的身影。手持兰草的青年男女,徜徉在青光怡人的景色中,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欢歌笑语响彻原野,缕缕情丝也不知不觉在彼此的心里潜滋暗长。
在如织的游人里,一位迟到的姑娘迎面遇上了一位青年。这是一个春情荡漾的日子,姑娘也春心萌动。她勇敢地走上前去,向青年发出了邀请:“哎,去那边看看热闹吧?”青年心里没有准备,慌乱间竟傻傻地说:“我已经去过了。”姑娘调皮地说:“那就再去看看呗!洧水岸边,地方宽广,可好玩呢!”青年接受了姑娘的邀请,两个人一路笑闹着,并互赠芍药以表深情。
也许大家会猜想这两个有情人的关系:也许他们曾经熟识,今天正好找个借口接近;也许他们素未谋面,只是一见钟情。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这么美好的季节,这么美丽的风景,没有伪装,没有做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惬意,天真浪漫,还有兰草、芍药为爱情点染绚丽的色彩,增添诗意的芳香“士与女”正值青春年少,彼此钟情,彼此爱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样看来,远古时候的上巳节实际上应该算是汉民族正宗的情人节,是青年男女携手游春,互诉衷情,充满着诗情画意,柔情蜜意的节日。只可惜这个美好的节日和丽人如花的笑靥,都已化成点点涟漪消失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不过上巳节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如黎族的三月三,白族、苗族、瑶族、壮族、畲族也有类似的节日,只是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发生了不少变化,不知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没有渊源关系。
远古时候的上巳节,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其目的是祈求人类的生育繁衍。在上述三种水上活动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漂浮,谁拾到谁食之,便可早生贵子。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曲水流觞后来逐渐远离了祈求生育的目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水边集会,宴饮赋诗的风雅活动。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的记载,是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活动。兰亭,在绍兴西南,其地名兰渚,渚有兰亭。郦道元水经注?浙江水经云:“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据晋书?王羲之传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召集了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42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了一次兰亭雅集。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有美酒的酒杯放入溪水之中,让其顺流而下。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下了,谁就得赋诗,如果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共得三十七首,还有十六人做不出诗被罚酒。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兰亭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挥毫,心手双畅,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全文字字珠玑,辞采清旷,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雅集所发生的时间是暮春之初的上巳节,暮春就是农历三月,是大自然一年之中最美的时光,正是人们踏青游春,宴乐雅集的好时节。论语?先进第十一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孔老夫子与曾皙、公西华、子路和冉有等众弟子坐而论及人生志向、理想追求时,曾皙所向往的暮春时期,众人在沂水沐浴、迎风歌舞的快乐。孔夫子对曾皙所描绘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的情景大为赞赏。南北朝梁武帝时,临川王萧宏的军中记室丘迟在对梁朝叛将陈伯之的劝降书中所描绘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江南美景,竟引发了陈伯之的故国之思,使之率兵归降,也算得是一时佳话。
兰亭集序描写了兰亭雅集时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内心感悟深切,意境高远深邃,后世文人多受其感染。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兰亭集序所产生的影响。少时每读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春夜宴桃李园序,也曾临文嗟悼“宇宙无穷,盈虚有数”之感慨油然而生。
兰亭集序得以流传后世,享有盛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文采,更多的是它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书风,自成一派。王羲之书法备精诸体,尤擅正行,为历代学书者崇尚,影响极大,享有“书圣”之誉,兰亭集序便是王羲之书法传之后世的巅峰之作。
兰亭集序全文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秉性、精神、风仪各不相同。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寓刚健于优美。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兰亭集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竟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其它重字如“事”、“其”、“畅”、“不”、“今”、“揽”、“怀”、“兴”、“后”“为”、“以”、“所”、“欣”、“仰”等,都自成妙构,别出心裁。纵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无论章法、结构、用笔,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充分表现出晋人超然玄远、萧散自然的风采,无愧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
在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就行书而言,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价值最高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它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妙喻。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黄庭坚称颂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就象李白“斗酒诗百篇”一样,兰亭集序也是王羲之酒后所作。兰亭雅集之时,王羲之乘着酒兴,下笔犹如神助,一气呵成,写毕即酒醉酣睡。据说王羲之酒醒后觉得序文中有几处涂改,不太满意,便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发现反而不如原作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他日更书数十本,但比之原作,终莫能及。”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巅峰之作。
王羲之的书法还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他的七个儿子均有书名,尤以幼子献之得其真传,世称“小王”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作品中的瑰宝,关于它的流传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兰亭集序成书后,作为传家之宝一直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代代承继,绝不外传,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手中。智永原名王法极,为王羲之第五子徽之的后代,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人称“智永禅师”智永禅师长居永欣寺阁,以先祖王羲之为宗,闭门习书三十年。用过的废笔头装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智永禅师后来成为陈、隋时声名卓著的书法家,后世流传的书法名作真草千字文,就是智永禅师所作。传说智永禅师曾“自临千字文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对普及和提高书法艺术,功莫大焉。智永禅师成名后,前来永欣寺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了寺院的门槛,不得不用铁皮包裹,谓之“铁门槛”智永禅师年百岁乃终,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时为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
辩才和尚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他得到智永禅师所传兰亭集序后,爱若珍宝,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却不知为何被唐太宗得知了消息。唐太宗也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即位后,曾多次诏告天下,重金求购王羲之的墨宝,收藏了王羲之的许多书法作品。得知兰亭集序在辩才和尚手中,唐太宗几次下诏询问辩才和尚,但辩才和尚矢口否认。唐太宗不好强夺,就派监察御史萧翼乔装前去永欣寺骗取兰亭集序。萧翼也是一个饱学之士,棋艺尤其高超。他装成一个棋客,投宿永欣寺。
辩才和尚是个棋迷,爱棋如命,听闻有棋客前来投宿,不禁大喜,连忙叫小和尚把客人请到禅房饮茶。一杯茶喝完,主客之间便摆开棋盘对弈起来。萧翼的棋艺高过辩才和尚,但为了投辩才和尚所好,前两盘各有胜负,第三盘则故意让辩才和尚险胜。这样一来二去,二人便成了莫逆之交。
一次言谈之中,萧翼流露出对王羲之书法的热爱,称家中收藏有几帖王羲之的真迹,自幼临习,至今已数十载了。辩才和尚一听,来了兴趣,就请萧翼将王羲之的真迹取来观赏。萧翼回去将宫内珍藏的王羲之真迹拿到了永欣寺,让辩才和尚鉴赏。辩才和尚是王羲之书艺的嫡系传人,一看果然是真迹,高兴之余,便说出了自己藏有兰亭集序的秘密,并将兰亭集序取出和萧翼一同赏玩。
自此,辩才和尚和萧翼每天不是下棋,便是一同赏玩兰亭集序等王羲之的书法精品。这时候辩才和尚对萧翼已经完全没有戒心,全然没有想到这位新交的知己竟是为兰亭集序而来。一日,当辩才和尚外出之时,萧翼潜入禅房,取出兰亭集序,送至当地官府,交由驿站,快马加鞭,送至京城长安。等辩才和尚回寺后得知详情,方知上当,急得昏倒在地,却也无可奈何。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以后,欣喜若狂,把萧翼加官五品,晋升为员外郎,并赏住房及金银宝器。唐太宗还赦免了辩才和尚的欺君之罪,另赐绸缎三千匹,谷物三千石。辩才和尚易物为钱,建造了一座精美的三层宝塔放置在永欣寺内。只是辩才和尚因兰亭集序之事惊吓忧虑过度,身患重病,一年后便去世了。据说萧翼因骗取兰亭集序而心感愧疚,后辞去官职,到永欣寺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
唐太宗曾命虞世南、诸遂良、欧阳询、冯承素、赵模、诸葛贞等大臣将兰亭集序各钩摹数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自己则将兰亭集序“置之座侧,朝夕观览”唐太宗临死前,嘱咐儿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要把兰亭集序真迹一同殉葬。李治遵命,用玉匣装着兰亭集序真迹葬于昭陵中。唐末五代的节度使温韬在镇守陕西关中期间,盗掘了昭陵,墓中所藏珍宝流散于世,兰亭集序也不知所终。在唐之后,就再没有人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
自唐以来,历代兰亭集序临摹本层出不穷。现在流传于世的主要有摹本和刻本两大系列。摹本以冯承素的双钩拓摹之神龙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为最佳。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原作风貌,被视为传世珍品。刻本则以北宋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的“定武本”为最佳。“定武本”相传为欧阳询所摹,后刻石于学士院。五代梁移石汴都,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去,中途病死,碑石流失。宋神宗庆历年间,失落的碑石被发现,置于定州。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故后世称石刻本兰亭集序为“定武本”元赵孟頫曾在定武本后题跋,认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
后世书家皆以临习兰亭集序为乐事。清乾隆皇帝曾收集了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及明代董其昌等人临摹的兰亭集序本子八卷(世称“兰亭八柱帖”),作为宫中珍品。后世书家的不断翻刻、临摹,曾派生出了几百种不同版本的兰亭集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兰亭集序自身魅力所造成的,也与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分不开。
除兰亭集序外,王羲之传之后世的还有行书丧乱贴、快雪时晴贴,草书十七贴、上虞贴、初月贴等。据说王羲之23岁时,曾在我的家乡抚州出任过临川内史,留有洗墨池遗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抚州先贤曾巩写有文学名篇墨池记,以记其事。一千六百多年来,洗墨池一直是抚州闻名遐迩的历史古迹,王羲之也是抚州人敬仰的先贤。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除了三月三的上巳节,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另一个节日就是四月初的清明节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天气转暖,万物开始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历法,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岁和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一个自然... -->>
今年清明节前,我的家乡抚州开始流传一种说法:今年的清明节刚好是农历三月初三,女人不能在这天去上坟扫墓,否则就不吉利。于是很多的家庭在清明节前就去上坟祭扫,以避开清明节这一天。无独有偶,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不吉利的说法并不只是在我们南方,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说法,只是针对的对象不一。
据媒体报道,3月初,东北各地就逐渐开始出现传言称,今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恰逢清明节,百年难遇,这样的日子“不吉利”先是一些农村家庭开始购买红布和桃罐头用于“避邪、逃晦气”在亲朋好友的互相转告中,传言逐步蔓延开来。在“避灾冲喜”心理的驱动下,卖红布的摊点增多,桃罐头也成了畅销产品,东北某些城市的桃罐头一度被抢购一空。据说这种传言与王母娘娘有关。民间传说,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这一天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其中有一个神仙叫麻姑,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说到“麻姑献寿”的故事,因为与我家乡抚州有关,所以要多啰嗦几句。据清褚人获坚瓠秘集载:“麻姑,麻秋之女也。秋为人猛悍,筑城严酷,督责工人,昼夜不止,惟鸡鸣乃息。姑有息民之心,乃假作鸡鸣,群鸡相效而啼,众工役得以休息。父知后,欲挞之,麻姑逃入山中,竟得仙而去。”民间传说中对麻姑成仙的故事描述得更详细:说麻姑逃入山中后,其父大怒,放火烧山欲置麻姑于死地。正巧王母娘娘路经此地,急忙降下大雨,将火熄灭。王母娘娘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对麻姑爱民之心大加赞赏,收下麻姑作为弟子并带她去南方的一座山中修炼,这座山就是现在的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西边的麻姑山。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用此泉之水酿造灵芝酒。花了十三年酒才酿成,麻姑也已修练成仙,正好逢王母娘娘寿辰,麻姑就带着灵芝酒前往瑶台为王母娘娘祝寿。王母娘娘大喜,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据说以前的麻姑山风景秀美,万木葱笼,鸟语花香,不仅有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还有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观”、“神功泉”、“龙门桥”、“丹霞洞”等胜迹,故名山志上说“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只是现在的麻姑山依然,却风景不再,人迹杳杳,诚可叹也!
说到麻姑山,就不能不再说一下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字清臣,陕西西安人,唐朝开元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唐大历三年,颜真卿赴任抚州剌史,公务之余多次登游麻姑山。大历六年四月,颜真卿再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是时,感触良多书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
颜真卿所撰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气磅礴,被历代书家誉之为“天下第一楷书”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研习的范本。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一代名家,都受过其较深的影响。麻姑山仙坛记刻成碑后,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的楷书,安放在麻姑山的仙都观内。各郡邑名门贵族,文人墨客都以能上麻姑山一睹“鲁公碑”为乐事。宋代,为了保护好这块碑刻,由仙都观精心收藏起来,一般不展出。北宋思想家李觏登麻姑山所作鲁公碑诗文中写有“惟恐此碑坏,收藏于大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的诗句,足见这块碑刻受到人们的钟爱的程度。北宋绍兴二十七年,建昌府知军事胡舜创建鲁公祠,碑刻移到祠内保存。可惜由于战乱,这件书法珍品在南宋时不慎丢失。现在麻姑山仙都观中保存的麻姑山仙坛记碑只是后人依据拓片复制的。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富影响力的大家之一。传之后世的楷书佳作,除麻姑山仙坛记外,还有多宝塔碑,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世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为千百年来楷书之典范。
好了,说了这么久的麻姑山,还是回到王母娘娘的生日吧。
传说王母娘娘在过生日的这天,会派仙女下凡来收男孩。民间只要在这一天,买三尺三的红布,剪下三寸,分成三份,一份挂门上,一份系窗上,一份系腰上,其余的三尺折三下,放枕头下。再买一瓶桃罐头吃了,便可保自家孩儿平安无事。
关于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最有名的应该是西游记中的记载,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邀请了很多神仙,却独独忘记了看守蟠桃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恼怒之下,孙悟空大闹天宫,闯下大祸,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唐三藏救出,这才引出了坎坎坷坷、九九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故事。
只是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邀请的都是仙界级别很高的诸位神仙,连齐天大圣孙悟空都没资格参与,更不说凡间的小男孩了。王母娘娘要小男孩何用,总不至于是想开童子宴吧?而且这天仙女们都忙着摘桃子去了,哪有空下凡来找男孩子呢?
再说王母娘娘的三月三蟠桃生日会应该是年年都有,为什么只有在清明节与三月三重合的这一年才有这么多的忌讳呢?另一种说法是三月三是庆祝王母娘娘的生日的节日,是神节,而清明则是祭祀逝者的日子,是鬼节。神、鬼两节重合,神、鬼之间若发生冲突,则有可能殃及池鱼,祸及凡间百姓,所以这天不吉利。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说清楚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到底为什么不吉利。但是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盲从,无论什么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人云亦云,从不去用自己的大脑去理性思考。这也是历代以来,中国容易产生运动、革命的缘由吧。
实际上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只是一种历法现象,与男孩无关,也与女人无关。国人的诸多忌讳,基本上就象最近大江南北闹盐荒一样,属于“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关于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的现象,并不是民间传说的百年难遇。而是经常出现,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查查万年历就可以清楚明白了。近一百年来,有四年(1916年、1954年、1973年,2011年)的三月三和清明节都是重合的。这种现象是阴历和阳历采用不同历法而形成的。一般来说,19年阴历会转一圈,正好与阳历有重合。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分别由长短年份间隔交替,长的隔38年,短的隔19年,循环轮流。比如说,1916年至1954年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相隔38年,属长年;1954年至1973年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相隔19年,属短年;1973年至2011年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相隔38年,属长年;而下一个三月三与清明相重叠的日子就在19年后的2030年,属短年。这其实就是一个历法问题,是正常的现象,跟吉利还是晦气完全无关。
三月三王母娘娘的蟠桃生日会后来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流传甚广。清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描写的就是当年京城民间庙会的盛况:“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三月三曾是汉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现在的国人已经不知上巳节为何,可在中国古代,那可是一个以“春天”、“生命”、“碧水”、“香草”、“洁净”、“丽人”、“美酒”和“雅集”为关键字的风情摇曳,优雅美丽的节日。
上巳节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的古籍,汉代以前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却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为了方便好记,魏晋以后统一将上巳节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的起源最早可推到追念伏羲氏,是古代举行“祓除衅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汉书礼仪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这种仪式称为“祓禊”到后来“上巳节”逐渐演变成了民间亲近自然的游春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便迎着明媚的青光,结伴来到水边,嬉戏游乐。大家用香草蘸水洒在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灾除病,幸福安宁。
唐代时“上巳节”是暮春时节的一个大节气。这一天人们都成群结队,踏春游玩,到水边除垢祈福,甚至连皇家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日。杜甫丽人行中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描写唐代上巳节王公贵族携女眷春游曲江的盛景。
最早知道上巳节这个名称,是小时候读溱洧这首诗。溱洧是诗经分7纭返牡诙皇祝忻栊吹木褪巧纤冉谡庖惶欤9那嗄昴信刍徜凇10优希喟橛未海蚁诽盖榈那榫埃?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韩诗中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品读溱洧,我们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的郑国,回到了那个已经消失于岁月烟尘中的美丽的节日——上巳节,闻到芍药兰草里蕴藏的浓浓爱意。溱洧就象一幅景色美丽的古代风俗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水涣涣,碧波盈盈的秀丽美景:阳春三月,河水解冻。溱、洧两岸宽阔的平野上,鲜花盛开,青草茂密,蓝天白云,惠风和畅,碧水清波中倒映着成双成对的身影。手持兰草的青年男女,徜徉在青光怡人的景色中,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欢歌笑语响彻原野,缕缕情丝也不知不觉在彼此的心里潜滋暗长。
在如织的游人里,一位迟到的姑娘迎面遇上了一位青年。这是一个春情荡漾的日子,姑娘也春心萌动。她勇敢地走上前去,向青年发出了邀请:“哎,去那边看看热闹吧?”青年心里没有准备,慌乱间竟傻傻地说:“我已经去过了。”姑娘调皮地说:“那就再去看看呗!洧水岸边,地方宽广,可好玩呢!”青年接受了姑娘的邀请,两个人一路笑闹着,并互赠芍药以表深情。
也许大家会猜想这两个有情人的关系:也许他们曾经熟识,今天正好找个借口接近;也许他们素未谋面,只是一见钟情。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这么美好的季节,这么美丽的风景,没有伪装,没有做作,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惬意,天真浪漫,还有兰草、芍药为爱情点染绚丽的色彩,增添诗意的芳香“士与女”正值青春年少,彼此钟情,彼此爱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样看来,远古时候的上巳节实际上应该算是汉民族正宗的情人节,是青年男女携手游春,互诉衷情,充满着诗情画意,柔情蜜意的节日。只可惜这个美好的节日和丽人如花的笑靥,都已化成点点涟漪消失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不过上巳节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如黎族的三月三,白族、苗族、瑶族、壮族、畲族也有类似的节日,只是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发生了不少变化,不知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没有渊源关系。
远古时候的上巳节,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其目的是祈求人类的生育繁衍。在上述三种水上活动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漂浮,谁拾到谁食之,便可早生贵子。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曲水流觞后来逐渐远离了祈求生育的目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水边集会,宴饮赋诗的风雅活动。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的记载,是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活动。兰亭,在绍兴西南,其地名兰渚,渚有兰亭。郦道元水经注?浙江水经云:“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据晋书?王羲之传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召集了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42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了一次兰亭雅集。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有美酒的酒杯放入溪水之中,让其顺流而下。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下了,谁就得赋诗,如果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共得三十七首,还有十六人做不出诗被罚酒。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兰亭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挥毫,心手双畅,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全文字字珠玑,辞采清旷,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雅集所发生的时间是暮春之初的上巳节,暮春就是农历三月,是大自然一年之中最美的时光,正是人们踏青游春,宴乐雅集的好时节。论语?先进第十一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孔老夫子与曾皙、公西华、子路和冉有等众弟子坐而论及人生志向、理想追求时,曾皙所向往的暮春时期,众人在沂水沐浴、迎风歌舞的快乐。孔夫子对曾皙所描绘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的情景大为赞赏。南北朝梁武帝时,临川王萧宏的军中记室丘迟在对梁朝叛将陈伯之的劝降书中所描绘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江南美景,竟引发了陈伯之的故国之思,使之率兵归降,也算得是一时佳话。
兰亭集序描写了兰亭雅集时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内心感悟深切,意境高远深邃,后世文人多受其感染。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兰亭集序所产生的影响。少时每读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春夜宴桃李园序,也曾临文嗟悼“宇宙无穷,盈虚有数”之感慨油然而生。
兰亭集序得以流传后世,享有盛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文采,更多的是它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书风,自成一派。王羲之书法备精诸体,尤擅正行,为历代学书者崇尚,影响极大,享有“书圣”之誉,兰亭集序便是王羲之书法传之后世的巅峰之作。
兰亭集序全文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秉性、精神、风仪各不相同。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寓刚健于优美。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兰亭集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竟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其它重字如“事”、“其”、“畅”、“不”、“今”、“揽”、“怀”、“兴”、“后”“为”、“以”、“所”、“欣”、“仰”等,都自成妙构,别出心裁。纵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无论章法、结构、用笔,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充分表现出晋人超然玄远、萧散自然的风采,无愧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称号。
在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就行书而言,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价值最高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它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妙喻。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黄庭坚称颂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就象李白“斗酒诗百篇”一样,兰亭集序也是王羲之酒后所作。兰亭雅集之时,王羲之乘着酒兴,下笔犹如神助,一气呵成,写毕即酒醉酣睡。据说王羲之酒醒后觉得序文中有几处涂改,不太满意,便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发现反而不如原作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他日更书数十本,但比之原作,终莫能及。”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巅峰之作。
王羲之的书法还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他的七个儿子均有书名,尤以幼子献之得其真传,世称“小王”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作品中的瑰宝,关于它的流传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兰亭集序成书后,作为传家之宝一直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代代承继,绝不外传,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手中。智永原名王法极,为王羲之第五子徽之的后代,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人称“智永禅师”智永禅师长居永欣寺阁,以先祖王羲之为宗,闭门习书三十年。用过的废笔头装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智永禅师后来成为陈、隋时声名卓著的书法家,后世流传的书法名作真草千字文,就是智永禅师所作。传说智永禅师曾“自临千字文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对普及和提高书法艺术,功莫大焉。智永禅师成名后,前来永欣寺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了寺院的门槛,不得不用铁皮包裹,谓之“铁门槛”智永禅师年百岁乃终,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时为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
辩才和尚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他得到智永禅师所传兰亭集序后,爱若珍宝,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却不知为何被唐太宗得知了消息。唐太宗也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即位后,曾多次诏告天下,重金求购王羲之的墨宝,收藏了王羲之的许多书法作品。得知兰亭集序在辩才和尚手中,唐太宗几次下诏询问辩才和尚,但辩才和尚矢口否认。唐太宗不好强夺,就派监察御史萧翼乔装前去永欣寺骗取兰亭集序。萧翼也是一个饱学之士,棋艺尤其高超。他装成一个棋客,投宿永欣寺。
辩才和尚是个棋迷,爱棋如命,听闻有棋客前来投宿,不禁大喜,连忙叫小和尚把客人请到禅房饮茶。一杯茶喝完,主客之间便摆开棋盘对弈起来。萧翼的棋艺高过辩才和尚,但为了投辩才和尚所好,前两盘各有胜负,第三盘则故意让辩才和尚险胜。这样一来二去,二人便成了莫逆之交。
一次言谈之中,萧翼流露出对王羲之书法的热爱,称家中收藏有几帖王羲之的真迹,自幼临习,至今已数十载了。辩才和尚一听,来了兴趣,就请萧翼将王羲之的真迹取来观赏。萧翼回去将宫内珍藏的王羲之真迹拿到了永欣寺,让辩才和尚鉴赏。辩才和尚是王羲之书艺的嫡系传人,一看果然是真迹,高兴之余,便说出了自己藏有兰亭集序的秘密,并将兰亭集序取出和萧翼一同赏玩。
自此,辩才和尚和萧翼每天不是下棋,便是一同赏玩兰亭集序等王羲之的书法精品。这时候辩才和尚对萧翼已经完全没有戒心,全然没有想到这位新交的知己竟是为兰亭集序而来。一日,当辩才和尚外出之时,萧翼潜入禅房,取出兰亭集序,送至当地官府,交由驿站,快马加鞭,送至京城长安。等辩才和尚回寺后得知详情,方知上当,急得昏倒在地,却也无可奈何。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以后,欣喜若狂,把萧翼加官五品,晋升为员外郎,并赏住房及金银宝器。唐太宗还赦免了辩才和尚的欺君之罪,另赐绸缎三千匹,谷物三千石。辩才和尚易物为钱,建造了一座精美的三层宝塔放置在永欣寺内。只是辩才和尚因兰亭集序之事惊吓忧虑过度,身患重病,一年后便去世了。据说萧翼因骗取兰亭集序而心感愧疚,后辞去官职,到永欣寺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
唐太宗曾命虞世南、诸遂良、欧阳询、冯承素、赵模、诸葛贞等大臣将兰亭集序各钩摹数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自己则将兰亭集序“置之座侧,朝夕观览”唐太宗临死前,嘱咐儿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要把兰亭集序真迹一同殉葬。李治遵命,用玉匣装着兰亭集序真迹葬于昭陵中。唐末五代的节度使温韬在镇守陕西关中期间,盗掘了昭陵,墓中所藏珍宝流散于世,兰亭集序也不知所终。在唐之后,就再没有人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
自唐以来,历代兰亭集序临摹本层出不穷。现在流传于世的主要有摹本和刻本两大系列。摹本以冯承素的双钩拓摹之神龙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为最佳。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原作风貌,被视为传世珍品。刻本则以北宋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的“定武本”为最佳。“定武本”相传为欧阳询所摹,后刻石于学士院。五代梁移石汴都,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去,中途病死,碑石流失。宋神宗庆历年间,失落的碑石被发现,置于定州。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故后世称石刻本兰亭集序为“定武本”元赵孟頫曾在定武本后题跋,认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
后世书家皆以临习兰亭集序为乐事。清乾隆皇帝曾收集了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及明代董其昌等人临摹的兰亭集序本子八卷(世称“兰亭八柱帖”),作为宫中珍品。后世书家的不断翻刻、临摹,曾派生出了几百种不同版本的兰亭集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兰亭集序自身魅力所造成的,也与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分不开。
除兰亭集序外,王羲之传之后世的还有行书丧乱贴、快雪时晴贴,草书十七贴、上虞贴、初月贴等。据说王羲之23岁时,曾在我的家乡抚州出任过临川内史,留有洗墨池遗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抚州先贤曾巩写有文学名篇墨池记,以记其事。一千六百多年来,洗墨池一直是抚州闻名遐迩的历史古迹,王羲之也是抚州人敬仰的先贤。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除了三月三的上巳节,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另一个节日就是四月初的清明节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天气转暖,万物开始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历法,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岁和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一个自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