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陈传龙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照相馆橱窗里挂起一位老人的巨幅照片,是一位耄耋老人,穿一身洁白西装,脖子里十分显眼地扎着一条鲜红领带,头发雪白,向后梳理得光滑整齐,胡须垂胸,也是雪白,在很少有人穿西装的八十年代初,老人入时的打扮异常引人注目,在小城里引起不小的轰动,路过者莫不停下脚步细细端详,暗暗慨叹,归国华侨风度翩翩,与众不同。有认识的人听到别人议论,撇撇嘴,不屑一顾地说,什么归国华侨?不过一个剃头匠。
是的,老人是剃头匠,在驿城剃了一辈子头,许多人满月是他剃的头,走完人生路还是他剃的头。
剃头匠开了一家小极的理发馆,半间房子一张理发椅,小的不能再小了,却终日顾客盈门。再没有这么痴情的顾客了,今天排不上明天继续来,甚至一连几天来排队,近乎宗教般虔诚。理发馆坐落在背街道,不起眼,连个像样的招牌也没有,如果不是老主顾很难寻到。老主顾几乎全是上年纪人,偶尔也有年轻人慕名而来。剃头匠个子不高,面色白净,身体硬朗,不管人们对橱窗里的他如何褒贬,剃头匠每天还是脚踏实地地剃头,荣辱忧喜都是身外之事,一走进理发馆全抛在了身后,用独有的风趣面对顾客。
老剃头匠与别的剃头匠不同。他一面剃头一面和顾客滔滔不绝地闲谈,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大到三个世界的划分,小到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什么都聊什么都议论,不管懂不懂议论得对不对,总是兴趣盎然,津津乐道。这是个自由的空间,剃头匠和顾客都能即兴演说,每人都是主角,每人都是听众,有时坐在理发椅上的顾客耐不住寂寞,顾不上一头肥皂沫一身头发茬,也即兴演说,你一句他一句,气氛热烈,其乐融融。最妙的是说到高兴处,剃头匠一面讲说一面表演,手舞足蹈,如醉如痴,全然不管剃了一半头的顾客,不过不要担心,他们从来不会埋怨。小小的理发馆里成了论说天下的大舞台,每人的道听途说、胸中块垒都可以一吐为快,尽情释放,在交谈中不知不觉成了朋友,只要踏进一次门,再不会忘记这个特殊的地方,一定会来第二次。剃头匠剃一个头要用两三个小时,但顾客从不催促,他们什么都不富裕,唯有用不完的时间,在融洽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上午。
说归说笑归笑,剃头匠做活一丝不苟,完全沿袭传统工序,剃头,刮脸,铰鼻子,掏耳朵,简单按摩等数个步骤,不管后面排有多少顾客,从不贪多求快,偷工减序“萝卜快了不洗泥。”他说“花了钱,咱就对得起人家。”不论贫贱,新老主顾都一样对待,不偏不向“都是人,都是十月怀胎,都是一辈子,没有啥不一样的地方,要是非找出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钱多钱少的区别,再多也带不到那边去。”这是他常挂到嘴边的话,顾客宁肯多等几个小时也要来小店理发,不仅是冲着他的高超技艺,更冲着他的人品。也许这才是从早到晚顾客盈门的真谛吧。
忽然有一天,理发馆没有开门,几位顾客蹲在门口耐心等待。几十年来,剃头匠像一座钟准点来,准点走,即便不舒服,也要拖着病躯向顾客言语一声,不让他们白等。到了中午,剃头匠还没来,不祥猜测笼罩在老伙伴心头,毕竟剃头匠是九十岁的人了,有人提议去他家看看他,这时候才想起来,与剃头匠熟悉得像一家人,却不知道他的家。第二天更多的老伙伴来到理发馆门前,猜测不幸成真了,是剃头匠的儿子来说的,儿子也是近七十岁了,父亲临终前特意让他来向老伙伴表示歉意,不能再为他们剃头了。
剃头匠理发七十多年,剃头数万,阅人无数,童叟无欺,贫贱无欺,他把别人当朋友,别人把他当朋友,即便是剃头被认为是下九流的时代。“干‘下贱’的事,人不能下贱。”这是他的做人准则。
剃头匠去世后第二年,也就是巨幅照片在照相馆挂起来的第五年,穿西装的人多起来“华侨”形象再不能吸引目光,从橱窗里撤了下来。又过几年“华侨”渐渐淡出了视野,进入新世纪,老主顾渐渐故去,没有多少人记得小城曾经生活过一位时髦剃头匠。
平平淡淡地来到尘世,平平淡淡地离开尘世,这就是剃头匠。
照相馆橱窗里挂起一位老人的巨幅照片,是一位耄耋老人,穿一身洁白西装,脖子里十分显眼地扎着一条鲜红领带,头发雪白,向后梳理得光滑整齐,胡须垂胸,也是雪白,在很少有人穿西装的八十年代初,老人入时的打扮异常引人注目,在小城里引起不小的轰动,路过者莫不停下脚步细细端详,暗暗慨叹,归国华侨风度翩翩,与众不同。有认识的人听到别人议论,撇撇嘴,不屑一顾地说,什么归国华侨?不过一个剃头匠。
是的,老人是剃头匠,在驿城剃了一辈子头,许多人满月是他剃的头,走完人生路还是他剃的头。
剃头匠开了一家小极的理发馆,半间房子一张理发椅,小的不能再小了,却终日顾客盈门。再没有这么痴情的顾客了,今天排不上明天继续来,甚至一连几天来排队,近乎宗教般虔诚。理发馆坐落在背街道,不起眼,连个像样的招牌也没有,如果不是老主顾很难寻到。老主顾几乎全是上年纪人,偶尔也有年轻人慕名而来。剃头匠个子不高,面色白净,身体硬朗,不管人们对橱窗里的他如何褒贬,剃头匠每天还是脚踏实地地剃头,荣辱忧喜都是身外之事,一走进理发馆全抛在了身后,用独有的风趣面对顾客。
老剃头匠与别的剃头匠不同。他一面剃头一面和顾客滔滔不绝地闲谈,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大到三个世界的划分,小到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什么都聊什么都议论,不管懂不懂议论得对不对,总是兴趣盎然,津津乐道。这是个自由的空间,剃头匠和顾客都能即兴演说,每人都是主角,每人都是听众,有时坐在理发椅上的顾客耐不住寂寞,顾不上一头肥皂沫一身头发茬,也即兴演说,你一句他一句,气氛热烈,其乐融融。最妙的是说到高兴处,剃头匠一面讲说一面表演,手舞足蹈,如醉如痴,全然不管剃了一半头的顾客,不过不要担心,他们从来不会埋怨。小小的理发馆里成了论说天下的大舞台,每人的道听途说、胸中块垒都可以一吐为快,尽情释放,在交谈中不知不觉成了朋友,只要踏进一次门,再不会忘记这个特殊的地方,一定会来第二次。剃头匠剃一个头要用两三个小时,但顾客从不催促,他们什么都不富裕,唯有用不完的时间,在融洽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上午。
说归说笑归笑,剃头匠做活一丝不苟,完全沿袭传统工序,剃头,刮脸,铰鼻子,掏耳朵,简单按摩等数个步骤,不管后面排有多少顾客,从不贪多求快,偷工减序“萝卜快了不洗泥。”他说“花了钱,咱就对得起人家。”不论贫贱,新老主顾都一样对待,不偏不向“都是人,都是十月怀胎,都是一辈子,没有啥不一样的地方,要是非找出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钱多钱少的区别,再多也带不到那边去。”这是他常挂到嘴边的话,顾客宁肯多等几个小时也要来小店理发,不仅是冲着他的高超技艺,更冲着他的人品。也许这才是从早到晚顾客盈门的真谛吧。
忽然有一天,理发馆没有开门,几位顾客蹲在门口耐心等待。几十年来,剃头匠像一座钟准点来,准点走,即便不舒服,也要拖着病躯向顾客言语一声,不让他们白等。到了中午,剃头匠还没来,不祥猜测笼罩在老伙伴心头,毕竟剃头匠是九十岁的人了,有人提议去他家看看他,这时候才想起来,与剃头匠熟悉得像一家人,却不知道他的家。第二天更多的老伙伴来到理发馆门前,猜测不幸成真了,是剃头匠的儿子来说的,儿子也是近七十岁了,父亲临终前特意让他来向老伙伴表示歉意,不能再为他们剃头了。
剃头匠理发七十多年,剃头数万,阅人无数,童叟无欺,贫贱无欺,他把别人当朋友,别人把他当朋友,即便是剃头被认为是下九流的时代。“干‘下贱’的事,人不能下贱。”这是他的做人准则。
剃头匠去世后第二年,也就是巨幅照片在照相馆挂起来的第五年,穿西装的人多起来“华侨”形象再不能吸引目光,从橱窗里撤了下来。又过几年“华侨”渐渐淡出了视野,进入新世纪,老主顾渐渐故去,没有多少人记得小城曾经生活过一位时髦剃头匠。
平平淡淡地来到尘世,平平淡淡地离开尘世,这就是剃头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