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jjxxs.com,心灵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01章男孩出幼
同治十年后来成了一种教内的代词,专指灾难的极限。由于时间、信仰和共同的一种宿命,原来在十八世纪曾只属于哲合忍耶派的殉教思想和受难思想,现在已经普及渗透于回民全体之中。哲合忍耶为中国回民提供了他们最宝贵的气质,也使各支回民都染上了深刻的悲观主义。同治十年是西北和西南各族民众反清战争大失败的象征。哲合忍耶在同治十年所遭遇过的一切惨剧,其实各地各派别的回民也大都承受过——只是,中国回民中没有任何一个集团能像哲合忍耶这样牢记历史。也许中国底层民众的任何一个民族或集团都不能像哲合忍耶这样牢记历史;所以,同治十年给予哲合忍耶的苦难才如此著名。
我至今也没有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宗教的神秘主义派别,居然这样顽固地强记着历史的一个细节。
如同背诵一样的强记——用伊斯兰的宗教干办“尔麦里”形式,用奥秘的曼丹夜合中的赞美诗,用中国调的阿拉伯语,年复一年,至今天仍没有半点松弛。
我惊异得不能作声——那些目不识丁的西海固赤贫山地的农民,那些远在新疆深在闭锁山沟里的农民,居然年年结伙成队,前往汴梁(他们不知道地名换了开封),找一处地点跪下,念起悼念的古兰断章——为着中国史上的一个微忽的细节。他们邀我同行;我望着他们脸上那满足的神情,心中更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他们的邀请慢慢显出了一种考验和审视的味道。我的心头上渐渐压上了一种沉重的责任——尤其在临近腊月二十九,听说河南省时值降雪的时候。
在这样的气氛中,在这样的人群中,历史被强制着,没有失传。
然而,哲合忍耶对于汴梁的感情是值得寻味的。我总觉得,无论是历史或是宗教。都不能揭示这种感情。哪一个哲合忍耶的汴梁拱北探望者都解释不清——他们举了圣洁的意来到这里,心底那复杂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按照回民习惯,男孩在十二岁年满之际,算是成为了必须承领天命的人。应该封斋、礼拜、行割礼、按穆斯林的教规约束和完美自己。在宗教术语中,大约是十二岁左右的年龄,被称为“出幼”
而按照清朝刑律,恰恰也大约在这个年龄,男孩要承受酷刑之极——阉割。十一岁或十二岁的男孩事实上所犯的是他们父兄的死罪;公家只是制定了对性命网开一角、将残害加至身心的章程而已。左宗棠审明叛逆眷属按律议拟折中详细列明了同治十年对儿童的这种残害:其马五十六系马耀邦之子;马五十九系马建邦之子;马树邦系马九之子;马彦邦系马三之子;马飞飞系马成龙之子;马由宗、马锁、马沙把、马七十子系马定邦之子;马继邦、马三和系马五龙之子——均年未成丁,讯明不知谋逆情事,应照反逆案内问拟凌迟之犯其子讯明实系不知谋逆情事者,无论已未成丁,均解交内务府阉割,发往新疆等处给官兵为奴例;——解交内务府办理。
马五十六、马五十九、马飞飞、马由宗、马锁、马沙把、马七十子、马三和;俱年在十岁以下,应照例牢固监禁,俟年十一岁时再解交内务府照例办理。
左宗棠全集,册七,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二日。
根据左宗棠向同治皇帝的这一道奏折,金积堡十三太爷马化龙家族中,有八个男孩因为年龄尚不满—十岁,当年没有遭到阉割。另外,仅仅依据这一纸奏折也可以判定:当时至少有二名男孩被阉割后充奴。
哲合忍耶教内并不记得这许许多多小男孩的悲惨出幼。“十三太爷把一家三百多口人举了古尔邦尼的乜贴了”一句话,概括了也简略了数不清的孩子的惨叫。可以肯定,前述八名当年不足十岁暂缓受刑的男孩中,有七名后来未能幸免;他们都被解差装进木笼,押到北京,在内务府遭受了残忍的阉割之后,又抛向天涯海角流放为奴——并消去了他们的踪迹和姓名。
只有一个孩子例外。哲合忍耶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姓名和一切,并且通过他记住了强权对人心的侮辱。
第02章瞬忽的弦月
哲合忍耶沙沟派尊为第六辈导师的人,就是屠夫左宗棠奏折中写到的“马五十六”;他在清公家档案中,被查明为大忍爷马耀邦之子;而哲罕耶道统史传称他和他的弟弟马五十九均是四东家爷(十三太爷马化龙第四子)之子,后来他被大忍爷收养过继。
后来,他有了学名,叫马进城。但教徒们感于他的苦难,尊称他为汴梁太爷——他是在金积堡覆灭后大约四年被押赴北京内务府,受了阉割酷刑之后又发往汴梁为奴的。
他的经名起得令人战栗——阿拉伯文“西拉伦丁”指的是短暂的弦月,尽管它属于圣教。传说,当年金积堡一带的阿訇们都以为这个经名不吉祥,因为新月转瞬即逝,而且只要稍有云雾便隐显不明。有的人能看见他,有的人却看不见他。
在十三太爷马化龙五十六岁那一年,他降生于金积堡。按照西北习俗,以老人高龄为乳名,称作“五十六子”
同治十年,他刚刚七岁。最初他被多斯达尼拥掩着,混在发配平凉安置的回民老弱中。
他跟路举步,在风雪交加之中,随着一万多人的褴褛行列,走到了平凉。左宗棠在平凉安帐,要亲眼看一看这些与他血战多年的人的样子,同时对难民实行严厉的甄别。
金积八大家的七名(一说五名)女眷,就这样在平凉被查了出来。她们为了避辱,撕开发髻,吞下藏在头发中的大烟,集体自杀。后来被葬于平凉拱北,几座土冢至今犹存。
五十六子马进城也被甄别清查出队。传说,审问的官吏有意开脱他,一再问他究竟是不是马化龙的孙子,企图助他蒙混过关。但是,七岁的男孩一连三遍都大声回答:是,我就是马化龙的孙子!——这时,突然大地震动,法庭上灰尘弥漫,那官吏慌了。
他先被关进西安监狱,年满后(也许就是左宗棠所说的十一岁)被押赴北京。残存的哲合忍耶教徒企图营救,但没有成功。
北京哲合忍耶教徒金月川(金抡元),是北京东城墙内诸大粮仓的负责官员,曾控制仓场公署,使回族贫民四方来投,卖苦力以求食。后来升任运河北段督运使,成了北京回民中有权势的大人物。金月川是如同张家川的李得仓一样的人,虽世事得意,但对哲合忍耶感情深重。这位虔诚的上层教徒在北京竭力周旋,但仍不能使西拉伦丁马进城免受阉割苦刑。
于是金月川处处贿赂,勉强使清廷决定充刑后的西拉伦丁马进城到汴梁城,给一家姓温的满人小吏为奴——而不用再远充新疆等边远极地。
大约在光绪登基,清朝改元之际,残废的少年西拉伦丁马进城进了汴梁城——我无法考据他的经名和学名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有的,我只是觉得一片无穷的伤感从他的资料中向我扑来。两个名字都那样地宿命,两个名字都那样深沉地折射着哲合忍耶的观点。我仿佛一下子同时走进了许多世代上下百年的各种各色的哲合忍耶的人群,我们不多诉说,似诵读似沉默,感叹中带着诚服和知感。我逐渐学会了,我不提问。
人心的主观就这样勾销了黑暗的历史。是的,左宗棠有什么理由认为他是胜家呢?一切都是伟大的前定。最生动和最有征服力的信仰就是前定论。
进城——每年都有从各处山沟里出来的哲合忍耶回民走。进开封(汴梁)城。拱北早巳荡然无存,地点也已经含混不清——在一个人声鼎沸的公园里,红男绿女们不会注意一些戴六角白帽的粗鲁农民。他们勉强找到了一个地方,跪下,脱了鞋,深深地致礼,点燃远道带来的安息香。然后,在游艺场的喧闹中,在稠密的人流中,他们开始诵经悼念。有一线不易觉察的弦月,悄然地高悬在晴空之上。
事情完了,主观的心情已经熨帖。他们站起身来,摘掉头上的六角白帽走进人群。汴梁城并没有察觉。莽莽尘世中根本没有他们的痕迹。他们体味了进城的苦涩,他们看见了瞬忽的弦月,然后他们就消失了。
这就是现代中国都市与哲合忍耶的关系。
第03章冷面的人
哲合忍耶一直不去调查汴梁的那个满人官吏。正如他们一直传授的这部历史中的其他人物一样,这位姓氏不详的官吏叫做“温大人”西拉伦丁马进城受宫刑之后,身体虚弱,万念俱灰。北京城的哲合忍耶上层金月川无计可施,只得送他上路。
据曼纳给布记:昌平州的吴乡老说,起身之际,金大人(设席)请了毛拉和狱卒。他在店里准备了一席饭,让他们一块吃了。但是,毛拉一句话也没有说。于是,毛拉就朝着汴梁起身了。
大概正因为这种歉疚,金月川和北京的哲合忍耶教徒特别记挂着汴梁。后来哲合忍耶又东山再起之后,传说北京教徒曾参与了为西拉伦丁马进城迁葬。
关于这位残废的少年在汴梁城里的经历,哲合忍耶各种内部阿拉伯文抄本都记载很少。
哲合忍耶在这件大事上,仍然保持着与外族相宽容的习惯。传说,这位温大人待西拉伦丁马进城很和气,由于这奴隶不吃主人家的饭食,总是每天给他一些麻钱,让他买东西吃。后来听多了此人出身非凡、冤屈太大的话,温家居然让他与子侄一块读书。直至他病危时,温家还问他:汴梁有无你家亲戚,你死后是否让我们按回民章程葬你。甚至传说温家为他缝了一件袍子送终,此袍后来被哲合忍耶获得,撕开缝了礼拜的六角帽。似乎,后来哲合忍耶的人和汴梁这家满人一直有着交往,曼苏尔马学智说,他曾在一个斋月里去汴梁,温家的子侄告诉他说,西拉伦丁马进城“夜间不睡觉,不知在作什么”
夜间从来不睡——这个传说,我从许多哲合忍耶老人那里都听说过。一个衰弱的少年,一个病重的青年,白日里沉默而顺从地忙碌,到了夜间便一人独处,通宵达旦。
每当想象这样一个形象时,我便觉得心中一动。
光绪初,哲合忍耶死灰复燃后,曾经企图把西拉伦丁马进城劫出汴梁城,出面者是大名鼎鼎的西府夫人白氏。
劫难后,西府夫人辗转避祸,后来藏在昌平哲合忍耶坊上。李得仓逐渐控制了张家川,并且悄悄在那里藏下哲合忍耶的火种以后,她又回到张家川山区。
西府夫人乘着一辆骡车,到了汴梁。她打发一名教徒去温家找西拉伦丁马进城,自己半掀着轿帘等候。不久,西拉伦丁马进城随着人来了,西府夫人一掀帘子,喊道:“走!
咱走!谁受这个罪!“西拉伦丁马进城一见是她突然一转身,低着头,一言不发地径直回了温家。西府夫人和随从都惊呆了,只能目送着那冷漠的背影。
——他的行为,至今还在为人们猜测着。理解这样的行为,也许需要非常特殊的认识。
拒绝自由、甘做罪人的行为所具备的强烈的宗教意味,最初曾经使哲合忍耶震动和不解。教徒们只觉得难过,只觉得无奈,只是顽固地在暗中围绕着他。
为着暗中保护这个受难者,哲合忍耶在汴梁温家邻近开了一个小店铺。每日,店主人坐... -->>
第01章男孩出幼
同治十年后来成了一种教内的代词,专指灾难的极限。由于时间、信仰和共同的一种宿命,原来在十八世纪曾只属于哲合忍耶派的殉教思想和受难思想,现在已经普及渗透于回民全体之中。哲合忍耶为中国回民提供了他们最宝贵的气质,也使各支回民都染上了深刻的悲观主义。同治十年是西北和西南各族民众反清战争大失败的象征。哲合忍耶在同治十年所遭遇过的一切惨剧,其实各地各派别的回民也大都承受过——只是,中国回民中没有任何一个集团能像哲合忍耶这样牢记历史。也许中国底层民众的任何一个民族或集团都不能像哲合忍耶这样牢记历史;所以,同治十年给予哲合忍耶的苦难才如此著名。
我至今也没有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宗教的神秘主义派别,居然这样顽固地强记着历史的一个细节。
如同背诵一样的强记——用伊斯兰的宗教干办“尔麦里”形式,用奥秘的曼丹夜合中的赞美诗,用中国调的阿拉伯语,年复一年,至今天仍没有半点松弛。
我惊异得不能作声——那些目不识丁的西海固赤贫山地的农民,那些远在新疆深在闭锁山沟里的农民,居然年年结伙成队,前往汴梁(他们不知道地名换了开封),找一处地点跪下,念起悼念的古兰断章——为着中国史上的一个微忽的细节。他们邀我同行;我望着他们脸上那满足的神情,心中更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他们的邀请慢慢显出了一种考验和审视的味道。我的心头上渐渐压上了一种沉重的责任——尤其在临近腊月二十九,听说河南省时值降雪的时候。
在这样的气氛中,在这样的人群中,历史被强制着,没有失传。
然而,哲合忍耶对于汴梁的感情是值得寻味的。我总觉得,无论是历史或是宗教。都不能揭示这种感情。哪一个哲合忍耶的汴梁拱北探望者都解释不清——他们举了圣洁的意来到这里,心底那复杂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按照回民习惯,男孩在十二岁年满之际,算是成为了必须承领天命的人。应该封斋、礼拜、行割礼、按穆斯林的教规约束和完美自己。在宗教术语中,大约是十二岁左右的年龄,被称为“出幼”
而按照清朝刑律,恰恰也大约在这个年龄,男孩要承受酷刑之极——阉割。十一岁或十二岁的男孩事实上所犯的是他们父兄的死罪;公家只是制定了对性命网开一角、将残害加至身心的章程而已。左宗棠审明叛逆眷属按律议拟折中详细列明了同治十年对儿童的这种残害:其马五十六系马耀邦之子;马五十九系马建邦之子;马树邦系马九之子;马彦邦系马三之子;马飞飞系马成龙之子;马由宗、马锁、马沙把、马七十子系马定邦之子;马继邦、马三和系马五龙之子——均年未成丁,讯明不知谋逆情事,应照反逆案内问拟凌迟之犯其子讯明实系不知谋逆情事者,无论已未成丁,均解交内务府阉割,发往新疆等处给官兵为奴例;——解交内务府办理。
马五十六、马五十九、马飞飞、马由宗、马锁、马沙把、马七十子、马三和;俱年在十岁以下,应照例牢固监禁,俟年十一岁时再解交内务府照例办理。
左宗棠全集,册七,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二日。
根据左宗棠向同治皇帝的这一道奏折,金积堡十三太爷马化龙家族中,有八个男孩因为年龄尚不满—十岁,当年没有遭到阉割。另外,仅仅依据这一纸奏折也可以判定:当时至少有二名男孩被阉割后充奴。
哲合忍耶教内并不记得这许许多多小男孩的悲惨出幼。“十三太爷把一家三百多口人举了古尔邦尼的乜贴了”一句话,概括了也简略了数不清的孩子的惨叫。可以肯定,前述八名当年不足十岁暂缓受刑的男孩中,有七名后来未能幸免;他们都被解差装进木笼,押到北京,在内务府遭受了残忍的阉割之后,又抛向天涯海角流放为奴——并消去了他们的踪迹和姓名。
只有一个孩子例外。哲合忍耶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姓名和一切,并且通过他记住了强权对人心的侮辱。
第02章瞬忽的弦月
哲合忍耶沙沟派尊为第六辈导师的人,就是屠夫左宗棠奏折中写到的“马五十六”;他在清公家档案中,被查明为大忍爷马耀邦之子;而哲罕耶道统史传称他和他的弟弟马五十九均是四东家爷(十三太爷马化龙第四子)之子,后来他被大忍爷收养过继。
后来,他有了学名,叫马进城。但教徒们感于他的苦难,尊称他为汴梁太爷——他是在金积堡覆灭后大约四年被押赴北京内务府,受了阉割酷刑之后又发往汴梁为奴的。
他的经名起得令人战栗——阿拉伯文“西拉伦丁”指的是短暂的弦月,尽管它属于圣教。传说,当年金积堡一带的阿訇们都以为这个经名不吉祥,因为新月转瞬即逝,而且只要稍有云雾便隐显不明。有的人能看见他,有的人却看不见他。
在十三太爷马化龙五十六岁那一年,他降生于金积堡。按照西北习俗,以老人高龄为乳名,称作“五十六子”
同治十年,他刚刚七岁。最初他被多斯达尼拥掩着,混在发配平凉安置的回民老弱中。
他跟路举步,在风雪交加之中,随着一万多人的褴褛行列,走到了平凉。左宗棠在平凉安帐,要亲眼看一看这些与他血战多年的人的样子,同时对难民实行严厉的甄别。
金积八大家的七名(一说五名)女眷,就这样在平凉被查了出来。她们为了避辱,撕开发髻,吞下藏在头发中的大烟,集体自杀。后来被葬于平凉拱北,几座土冢至今犹存。
五十六子马进城也被甄别清查出队。传说,审问的官吏有意开脱他,一再问他究竟是不是马化龙的孙子,企图助他蒙混过关。但是,七岁的男孩一连三遍都大声回答:是,我就是马化龙的孙子!——这时,突然大地震动,法庭上灰尘弥漫,那官吏慌了。
他先被关进西安监狱,年满后(也许就是左宗棠所说的十一岁)被押赴北京。残存的哲合忍耶教徒企图营救,但没有成功。
北京哲合忍耶教徒金月川(金抡元),是北京东城墙内诸大粮仓的负责官员,曾控制仓场公署,使回族贫民四方来投,卖苦力以求食。后来升任运河北段督运使,成了北京回民中有权势的大人物。金月川是如同张家川的李得仓一样的人,虽世事得意,但对哲合忍耶感情深重。这位虔诚的上层教徒在北京竭力周旋,但仍不能使西拉伦丁马进城免受阉割苦刑。
于是金月川处处贿赂,勉强使清廷决定充刑后的西拉伦丁马进城到汴梁城,给一家姓温的满人小吏为奴——而不用再远充新疆等边远极地。
大约在光绪登基,清朝改元之际,残废的少年西拉伦丁马进城进了汴梁城——我无法考据他的经名和学名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有的,我只是觉得一片无穷的伤感从他的资料中向我扑来。两个名字都那样地宿命,两个名字都那样深沉地折射着哲合忍耶的观点。我仿佛一下子同时走进了许多世代上下百年的各种各色的哲合忍耶的人群,我们不多诉说,似诵读似沉默,感叹中带着诚服和知感。我逐渐学会了,我不提问。
人心的主观就这样勾销了黑暗的历史。是的,左宗棠有什么理由认为他是胜家呢?一切都是伟大的前定。最生动和最有征服力的信仰就是前定论。
进城——每年都有从各处山沟里出来的哲合忍耶回民走。进开封(汴梁)城。拱北早巳荡然无存,地点也已经含混不清——在一个人声鼎沸的公园里,红男绿女们不会注意一些戴六角白帽的粗鲁农民。他们勉强找到了一个地方,跪下,脱了鞋,深深地致礼,点燃远道带来的安息香。然后,在游艺场的喧闹中,在稠密的人流中,他们开始诵经悼念。有一线不易觉察的弦月,悄然地高悬在晴空之上。
事情完了,主观的心情已经熨帖。他们站起身来,摘掉头上的六角白帽走进人群。汴梁城并没有察觉。莽莽尘世中根本没有他们的痕迹。他们体味了进城的苦涩,他们看见了瞬忽的弦月,然后他们就消失了。
这就是现代中国都市与哲合忍耶的关系。
第03章冷面的人
哲合忍耶一直不去调查汴梁的那个满人官吏。正如他们一直传授的这部历史中的其他人物一样,这位姓氏不详的官吏叫做“温大人”西拉伦丁马进城受宫刑之后,身体虚弱,万念俱灰。北京城的哲合忍耶上层金月川无计可施,只得送他上路。
据曼纳给布记:昌平州的吴乡老说,起身之际,金大人(设席)请了毛拉和狱卒。他在店里准备了一席饭,让他们一块吃了。但是,毛拉一句话也没有说。于是,毛拉就朝着汴梁起身了。
大概正因为这种歉疚,金月川和北京的哲合忍耶教徒特别记挂着汴梁。后来哲合忍耶又东山再起之后,传说北京教徒曾参与了为西拉伦丁马进城迁葬。
关于这位残废的少年在汴梁城里的经历,哲合忍耶各种内部阿拉伯文抄本都记载很少。
哲合忍耶在这件大事上,仍然保持着与外族相宽容的习惯。传说,这位温大人待西拉伦丁马进城很和气,由于这奴隶不吃主人家的饭食,总是每天给他一些麻钱,让他买东西吃。后来听多了此人出身非凡、冤屈太大的话,温家居然让他与子侄一块读书。直至他病危时,温家还问他:汴梁有无你家亲戚,你死后是否让我们按回民章程葬你。甚至传说温家为他缝了一件袍子送终,此袍后来被哲合忍耶获得,撕开缝了礼拜的六角帽。似乎,后来哲合忍耶的人和汴梁这家满人一直有着交往,曼苏尔马学智说,他曾在一个斋月里去汴梁,温家的子侄告诉他说,西拉伦丁马进城“夜间不睡觉,不知在作什么”
夜间从来不睡——这个传说,我从许多哲合忍耶老人那里都听说过。一个衰弱的少年,一个病重的青年,白日里沉默而顺从地忙碌,到了夜间便一人独处,通宵达旦。
每当想象这样一个形象时,我便觉得心中一动。
光绪初,哲合忍耶死灰复燃后,曾经企图把西拉伦丁马进城劫出汴梁城,出面者是大名鼎鼎的西府夫人白氏。
劫难后,西府夫人辗转避祸,后来藏在昌平哲合忍耶坊上。李得仓逐渐控制了张家川,并且悄悄在那里藏下哲合忍耶的火种以后,她又回到张家川山区。
西府夫人乘着一辆骡车,到了汴梁。她打发一名教徒去温家找西拉伦丁马进城,自己半掀着轿帘等候。不久,西拉伦丁马进城随着人来了,西府夫人一掀帘子,喊道:“走!
咱走!谁受这个罪!“西拉伦丁马进城一见是她突然一转身,低着头,一言不发地径直回了温家。西府夫人和随从都惊呆了,只能目送着那冷漠的背影。
——他的行为,至今还在为人们猜测着。理解这样的行为,也许需要非常特殊的认识。
拒绝自由、甘做罪人的行为所具备的强烈的宗教意味,最初曾经使哲合忍耶震动和不解。教徒们只觉得难过,只觉得无奈,只是顽固地在暗中围绕着他。
为着暗中保护这个受难者,哲合忍耶在汴梁温家邻近开了一个小店铺。每日,店主人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