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久久小说 www.jjxxs.com,口号万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表示:“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千钧棒所扫出的一片玉宇中,文学革命的朝阳喷薄而出了。

    李大钊在他担任总编辑的晨钟报创刊号上说:

    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必须革新旧文学。

    陈独秀说: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礼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于是,一场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势不可挡地发生了。这里,需要介绍那位著名的绅士派领衔主演了,他就是在北京大学当过校长、文学院院长和五个系的系主任,在全世界获得过几十个名誉博士头衔,热心搜集五大洲怕老婆的故事,还曾经梦想出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在安徽这块旧文学的正宗——桐城派的风水宝地上,却产生了胡适和陈独秀这样两位旧文学的掘墓人。陈独秀被骂为“独兽”、“毒蝎”胡适之这个名字则被一位著名的大学者在出试题时用做“孙行者”的下联,因为“猢”与“狲”都是猴子的意思。总之是不属于人类。而在古文大师林琴南的影射小说荆生中,胡适的名字叫做“狄莫”“狄”与“胡”都是蛮夷之辈,总之还是非我族类。就是这两位被许多人视为轻浮少年的一胡一陈,共同揭起了文学革命的中军大旗。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吾因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这“八事”是:

    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

    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这“八事”被陈独秀称赞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

    陈独秀随后发表了态度更为明确坚决的文学革命论“以为吾友之声援”陈独秀器宇轩昂地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个“推倒”并不是全面否定古代文学。他所要推倒的古典文学,其实是指仿古的文学。就在文学革命论这篇文章里,陈独秀用了大量文字赞美古典文学的优秀部分,说诗经中的“国风”、“楚辞”都是“斐然可观”的,魏晋以下之五言,改变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文学的一大革命,韩柳崛起,一洗前人纤巧堆砌之气,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他主要批判的是六朝的靡丽文风,明代一味仿古的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一些人物,称这些无病呻吟的人为“十八妖魔”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人的积极响应。

    钱玄同(18871939),号疑古,自称疑古玄同,浙江吴兴人,文字音韵学家。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和语言学家。钱、刘二人为了使文学革命激起更大的反响,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了各种攻击新文学和白话文的言论,致信新青年,然后由刘半农作复王敬轩书(即奉答王敬轩先生),逐条进行批驳。这个子虚乌有的王敬轩,不但代表了顽固守旧派的观点,而且还引起了不少复古思想者的共鸣。

    近代著名学者、翻译家林纾发表荆生、妖梦两篇小说,攻击新文化运动是“禽兽之言”又发表致蔡鹤卿书,规劝蔡元培保全名教,说“大学为全国师表,五常之所系属”不应该“覆孔孟,铲伦常”又说如果提倡白话文,那么小商小贩就都可以当教授了。

    蔡元培回答说,伦常有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北京大学除了反对封建君臣这一伦外“从未有以父子相夷、兄弟相阋、夫妇无别、朋友不信,教授学生者”

    北大还有一个进德会,其基本戒约有不嫖、不纳妾等,这都是与孔孟之道不相违背的。

    蔡元培又说,北京大学也没有“尽废古文而专用白话”国文课本,中国文学史和文字学讲义,都是文言。

    当一位日本学者指责北京大学不尊孔子、废除讲经时,蔡元培答道:“北大崔适教授讲五经要义,春秋复始,陈汉章教授讲经学通论,黄节、沈尹默教授讲诗经,梁漱溟教授研究孔家哲学,北大何尝废讲经?”不过北大对于各家学说“均一视同仁”这才是北大的胸怀。

    李大钊则发表了新旧思潮之激战,认为:“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向天空飞翔一般。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必要的,缺一不可。我又确信这二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并存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时代的要求,加上先驱者的奋争,白话文学的主张取得了胜利。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规定白话为“国语”通令全国中小学采用白话课本。从那时开始,中国儿童的启蒙教育不再是他们似懂非懂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和“上大人孔乙己”而是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于他们的东西。

    白话文运动并不是文学革命的全部。李大钊在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说:

    我的意思以为刚是用白话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刚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

    鲁迅说,白话文学“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

    所以,新文学的建设没有停留在胡适所讲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要求上,而是进一步致力于文学内容的革新。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的,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周氏兄弟。

    周氏兄弟是浙江绍兴人,长兄周树人(18811936),笔名鲁迅等,二弟周作人(18851967),笔名知堂等。这兄弟二人的思想和文字,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树人”和“作人”产生了磁化般的影响。

    周作人在文学革命中发表了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等重要文章,提出要从“灵肉一致”的生活角度去创造“人的文学”、“人性的文学”、“个人的文学”又提出文学“为人生”的主张。他说:

    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周作人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艺术主张,这是对虚伪粉饰的仿古文学的有力矫正。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纯美学”、“纯艺术”的倾向始终不能占据主流,这与20世纪中国直面现实的需要高于一切是密切相关的。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也发表了一系列深刻犀利的文章,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鲁迅以他坚定清醒的现实主义立场和坚韧持久的战斗精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代表。而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文学创作实绩。

    1918年5月,新青年开始全部采用白话。鲁迅就在这一期上发表了新文学小说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反对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

    小说结尾,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鲁迅沉痛地写道: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著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他解剖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意在暴露社会的病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几年后,他把自己这一时期的小说结集时,取名呐喊。“呐喊”二字,正是“五四”黎明期总体姿态的写真。那声音,直到1921年前后,还依然嘹亮。

    在这片刚刚撕开的天宇上,一双双幼稚的手开始勇敢地“涂鸦”了。刚写了几首老鸦、鸽子和“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的胡适,1919年居然写出了谈新诗,还发表了一部独幕剧终身大事。1918、1919两年,新青年、每周评论连环掌般推出了一系列战斗力极强的杂感,如鲁迅的我之节烈观,陈独秀的偶像破坏论,李大钊的新的!旧的!,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等。这些杂感仿佛武侠小说中的“分筋错骨手”进一步撕裂着旧世界的铁幕,进一步鼓动着新世界的狂飙。

    小说界的动作也非常快。还在新文学小说的奠基作狂人日记问世之前两个月的1918年3月,胡适就在北京大学作了一篇论短篇小说的演讲。4月,周作人在北京大学作了一篇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若从时间上看,1917年的6月,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的新4卷夏季2号上发表的一日,目前被认为是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但这篇小说对于当时的国内文坛并无较大影响,作品本身也浅白直露,倘一味强调其“白话”价值,则恐怕上溯起来,在此之前,白话作品多矣。

    1919年,是“问题小说”之年。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冰心的谁之罪,题目就是带着问号的。刚爬出矿井的工人,不容易辨清方向;刚撕开铁幕的斗士,则满眼都是疑惑。这些在今天看去显得十分幼稚的作品,在当时却令中国人开始明白什么叫做“问题”中国人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爱情是什么”“社会是什么”“国家是什么”等以前几乎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没有答案是无关紧要的,但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算是跨进了“现代”的大门。

    从1915年开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所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使中华民族克服了这场危机,倡导并确立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新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使这个古老的文明得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创造出一个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平等对话的新中华文明。以往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更多地强调它为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文化背景,为马克思主义和各种先进的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建造了舆论阵地和生存环境,直接促成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和整个现代中国的建设事业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这些固然都是正确的,但对于20世纪以后整个中国的发展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广泛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新的文明诞生之前的一场“狂飙”既然是狂飙,则难免有一些偏激的言论,有一些不够成熟、脱离实际的书生之见,例如吴稚晖说“中国文字迟早必废”钱玄同把骈体文称为“选学妖孽”将桐城派称为“桐城谬种”傅思年说传统戏曲“毫无美学价值”等,但这些都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有所校正,只要换一换角度,任何言论都可被看出它的“偏激”来。对“五四”不妨有“反思”但如果只是以“偏激”为罪名,那恐怕不是批评,而是赞美了。

    孔夫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当时的变革图强,我们都要变成披头散发的野人了。“五四”狂飙过后,打扫出一片开阔的搏击场。要知场上谁主沉浮,则须看1921年的风吼雷鸣了。

    (本文为百年文学总系之谁主沉浮的开篇)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