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jjxxs.com,在路上:生活和思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影片《孔子》谈起
孔子,儒家学说的奠基者。他最早把教育普及于平民,弟子遍天下,故有万世师表之称。他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举世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影片《孔子》展示了孔子一生向往、追寻、问道、授业之路。最初的孔子,致于学,充满忧国忧民的理想,积极投身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之后不得已走出故国,周游列国,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被世人讥讽为“累累如丧家之犬”,《史记》和《论语》中均有记载。老年回归故国,淡泊政治,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事教育。
以当时世俗社会的价值标准而论,孔子很难算上一个多么成功的人士,一个穷酸书生而已,甚至总体而言,更是四处碰壁、写满失败的一生和历尽失意、困苦潦倒的一生。三十之后的孔子,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仁政思想,虽也为各国统治者所认同,却非真正的接受,是为若即若离,敬而远之,更因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而备受排挤、打击。后期孔子问道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位大家——老子,老子以无为即大为、上善若水等大智慧安慰、提醒孔子。孔子虽亦认同,但仍不改其志,只是在其心灵深处,已有力不从心之感。当年的那些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般的青云之志和浩然英气俱已融入对历史和未来的悠远思索之中,有了“此生未完成”的无尽感慨。影片结尾处,皓首白发的孔子,与这个世界临别之际,依然沉浸在对其巨著《春秋》的畅想之中。安知,这其中又有着一种何等动人的美好情怀。
孔子的一生,是充满向往和追寻的一生,对周之仁、和、礼、乐的推崇,强烈而执着;对平民世界的关注,热切而坚定。孔子的一生,还是始终不渝的一生,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始终,不因世间的冷落、生活的困苦而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
孔子的一生,更是寻觅知音,知音难觅的一生。不谈其弟子们对孔子的尊崇,仅谈孔子与南子一篇,就足以说明知音难觅的深刻道理。南子对孔子的认同、仰慕虽有戏说的成分,却并非全无事实的依据。孔子的无奈离去与南子的惨烈谢幕都深刻昭示了自我认知与相互认同的艰难。与其说孔子对知音的无视,不如说孔子对世事的无奈。孔子的中庸之道更引来了世人的无穷争议,却始终不得要领。比如:孔子虽有对弟子“不入危邦、危行言孙”、“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告诫,却更有“道不同,不相为谋”、“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慷慨和壮烈,中庸之说其实尽在不中庸之中。
《孔子》一片虽有不尽完美之处,但瑕不掩瑜。通过对孔子一生的追述,展示了一代圣人不同凡响的心路历程。一代圣贤忧国忧民、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情怀跃然而出。虽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更有“岁寒而知松柏”的坚守。
世人早有孔子和老子谁更伟大的争论。我则一直以为,这些争执,未免流俗,而忽略了两位先师的共同情怀。仅从个人的精神境界而言,老子似乎略胜一筹;但若从知识分子的情怀而言,孔子或稍高于老子。从哲学的成就而言,两人则难分伯仲,孔子讲的偏重于入世,老子讲的偏重于出世,两者谈的根本不是一个层级的问题,何论高低?若以教育家而言,世人恐怕无人可以企及孔子,老子亦然。但若从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孔子更现实,老子则更深邃。当今世界亦有扬老贬孔的倾向。
孔子所以立于世,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子之所以传于世,不仅仅是《道德经》的高远深邃,更在... -->>
——从影片《孔子》谈起
孔子,儒家学说的奠基者。他最早把教育普及于平民,弟子遍天下,故有万世师表之称。他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举世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影片《孔子》展示了孔子一生向往、追寻、问道、授业之路。最初的孔子,致于学,充满忧国忧民的理想,积极投身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之后不得已走出故国,周游列国,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被世人讥讽为“累累如丧家之犬”,《史记》和《论语》中均有记载。老年回归故国,淡泊政治,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事教育。
以当时世俗社会的价值标准而论,孔子很难算上一个多么成功的人士,一个穷酸书生而已,甚至总体而言,更是四处碰壁、写满失败的一生和历尽失意、困苦潦倒的一生。三十之后的孔子,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仁政思想,虽也为各国统治者所认同,却非真正的接受,是为若即若离,敬而远之,更因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而备受排挤、打击。后期孔子问道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位大家——老子,老子以无为即大为、上善若水等大智慧安慰、提醒孔子。孔子虽亦认同,但仍不改其志,只是在其心灵深处,已有力不从心之感。当年的那些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般的青云之志和浩然英气俱已融入对历史和未来的悠远思索之中,有了“此生未完成”的无尽感慨。影片结尾处,皓首白发的孔子,与这个世界临别之际,依然沉浸在对其巨著《春秋》的畅想之中。安知,这其中又有着一种何等动人的美好情怀。
孔子的一生,是充满向往和追寻的一生,对周之仁、和、礼、乐的推崇,强烈而执着;对平民世界的关注,热切而坚定。孔子的一生,还是始终不渝的一生,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始终,不因世间的冷落、生活的困苦而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
孔子的一生,更是寻觅知音,知音难觅的一生。不谈其弟子们对孔子的尊崇,仅谈孔子与南子一篇,就足以说明知音难觅的深刻道理。南子对孔子的认同、仰慕虽有戏说的成分,却并非全无事实的依据。孔子的无奈离去与南子的惨烈谢幕都深刻昭示了自我认知与相互认同的艰难。与其说孔子对知音的无视,不如说孔子对世事的无奈。孔子的中庸之道更引来了世人的无穷争议,却始终不得要领。比如:孔子虽有对弟子“不入危邦、危行言孙”、“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告诫,却更有“道不同,不相为谋”、“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慷慨和壮烈,中庸之说其实尽在不中庸之中。
《孔子》一片虽有不尽完美之处,但瑕不掩瑜。通过对孔子一生的追述,展示了一代圣人不同凡响的心路历程。一代圣贤忧国忧民、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情怀跃然而出。虽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更有“岁寒而知松柏”的坚守。
世人早有孔子和老子谁更伟大的争论。我则一直以为,这些争执,未免流俗,而忽略了两位先师的共同情怀。仅从个人的精神境界而言,老子似乎略胜一筹;但若从知识分子的情怀而言,孔子或稍高于老子。从哲学的成就而言,两人则难分伯仲,孔子讲的偏重于入世,老子讲的偏重于出世,两者谈的根本不是一个层级的问题,何论高低?若以教育家而言,世人恐怕无人可以企及孔子,老子亦然。但若从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孔子更现实,老子则更深邃。当今世界亦有扬老贬孔的倾向。
孔子所以立于世,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子之所以传于世,不仅仅是《道德经》的高远深邃,更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