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南霁云、雷万春等“兵谏”鱼朝恩,鱼朝恩无奈之下,被迫应允保留东都留守军的编制,然而转过脸便上奏朝廷,谎言诸将生乱,要求处斩南、雷等十三人,并将其部打散,归入陕虢军中。
好在陈若及早报信,使得李适有了准备,于是在鱼朝恩之奏未达之时,先期在朝中掀起了一股哀悼和纪念张巡的热潮,恳请朝廷旌表。
自然也有人跳将出来,用张巡曾在睢阳吃过人的往事来黑他。从来道德问题最难明辩,若是跟这路人对喷,你就输了……太子党干脆把责任全推到贺兰进明和许叔冀的身上——倘若二将及时救援,何至于此啊?反正许叔冀已然降了贼了,贺兰进明则因为跟第五琦走得近,被贬泸州司马,正可以大肆鞭尸,不怕引发任何不良的后果。
此外,李适还通过各种关系,恳请在京的几位著名诗人——王维、贾至、岑参、元结等——不管认识不认识,全都写诗歌颂张巡。继而许远果然因病辞世,乃请一并旌表,并重赏昔日护守睢阳、洛阳的南霁云、雷万春等将。
鱼朝恩的上奏,就在这种氛围下被送进了长安城,谏台当即跳出多人来,上奏为南、雷等东都留守将领请赦。
时刑部侍郎颜真卿因为曾率百官往西内问上皇安,遭到李辅国的嫉恨,被贬为蓬州长史。颜真卿在离京前,长篇奏疏五千余字为张巡辩诬,并述所闻南霁云等将的事迹。当然啦,他的奏疏不可能真被送进宫去,但李适却借口喜爱颜真卿的书法,临摹了一份,趁着前去问候李亨起居的机会,将出来“献宝”……
李亨读过后说:“当世书家,无过颜清臣,其筋甚劲,将来必可与欧阳信本(欧阳询)并驾也——适儿你所临不得法,顿折太过刚硬、单调了一些。”
顿了一顿,又说:“蓬州太远,可改任璧州。”
——颜真卿就此少走了三百多里路。
鱼朝恩之奏,遭到内外一致反对——太子一党梗阻此事,皇后一党厌恶其人,李辅国在得到李适释放的信号后,干脆坐山观虎斗——最终由兵部下令,因南霁云、雷万春等胁迫上官,折抵前功,不予升迁,将东都留守军转驻商州。
这是便于随时北上,增援陕虢,或者拱卫京师。
至于谁领此军呢?李适在一系列小动作之后,终于得偿所愿,出李栖筠为商州刺史。
随即朝命,追赠张巡为司空,晋爵宋国公,谥号“文烈”;追赠许远为礼部尚书,加爵襄邑子,谥号为“贞”。
不过当李适前往东宫觐见李豫,得意洋洋地禀报了此事后,李豫面上却隐现怒色,教训道:“你太多事了,欲安国,须先养德,社稷难道是阴谋秘计所可巩固的么?‘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你还是要多读读《道德经》才好。”
李适满腔兴奋,被当头浇下一瓢凉水来,只得赶紧俯身解释道:“孩儿本不愿参预此事,然南霁云、雷万春等皆李汲之友也,李汲书信来,恳请孩儿多加照拂。他于我家实有大恩,是故孩儿不敢辞……”
李豫闻言,面色稍霁,不由得长叹一声道:“不足为法,不足为法……”
消息传到凤翔,李汲颇感哀伤。其实他跟张巡也只见过一面而已,但总觉得那瘪嘴豁齿的老人,身上似乎蕴含着无穷无尽的伟烈之气,望之便使人心折。忍不住提起笔来,疾书两句诗:
“将军百战死,陇上暮风吹。”
写完了自己瞧瞧,前一句好熟,貌似是《木兰辞》里的成句,颇不符合这年月的平仄格式,至于后一句,与其说咏张巡,还不如说自身目前的写照……算了,我压根儿就不会作诗啊,还是揉吧揉吧扔了吧,免得贻笑大方。
怎么会突然间想起这两句来了呢?难道是前岁与杜子美结交,整天听他念诗,受到了太深的影响么?
好在南霁云、雷万春等人无恙,东都留守军也拉出两千人来,没有全军覆没……但以李栖筠为商州刺史,实领此军,这不会是李适小家伙玩儿的鬼吧?他是认为李栖筠本倾向于太子,又是我的族叔,所以比较好控制?
特么的若非为了国家、百姓着想,你以为你能使唤得动我?遑论控制……
不数日,青鸾也有家书传来,虽然文辞粗陋,李汲也能瞧明白其中之意——正是说的陈若夜会李适之事。李汲不由得疑惑,崔弃你又是从哪儿蹦出来的?我欲访你不得门径,结果你却主动找上门来——要是我在京城就好啦。
不由得想起了前世的几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提起笔来回信,干脆就把小丫头的来历明告青鸾——“彼女崔弃,乃前凤翔尹崔公家人也,崔公与我有交,故前日遣其来邀饮。此番,或崔公使彼女看顾我家,适逢陕县来人……”当然啦,自己心仪崔弃的事儿,就不必提了。
其事若成,那也最好当面跟青鸾解释,以便求取她的谅解;事若不成,青鸾不知道比知道要好。
忽一日,急报传来,说有三百乱胡俘虏被驱赶着在城东漆水畔整修水渠,乃趁守兵不备,抢夺兵器,杀人而逃。李汲闻讯,急忙亲率两百骑兵追去,将那些乱胡杀死大半,复捕百人,尚有十余人逃去无踪。
回来后向李鼎禀报,说我打算召聚俘虏,当着众人之面处斩逃亡者,以儆效尤。李鼎却摆摆手:“何必麻烦,都杀了罢。”
当初崔光远采纳李汲的建议,暂免大部分俘虏死罪,本是打算充作苦役,一直用到死的。官仓存粮本就不多,虽说秋收在即,但以今年的状况,估计收不上什么来,哪有余粮养活那些俘虏啊?每日不过一碗薄粥,吊着性命罢了,活计却甚是沉重,并且一天要做满六个时辰。因而短短月余间,便有将近两成的俘虏或者累死,或者因为抗命而遭处斩。
原本李汲考虑得稍稍长远一些,希望俘虏中的大部分,经过三到五年的苦役赎罪后,可以得到宽赦。然而宽赦并非放他们回乡,再去... -->>
南霁云、雷万春等“兵谏”鱼朝恩,鱼朝恩无奈之下,被迫应允保留东都留守军的编制,然而转过脸便上奏朝廷,谎言诸将生乱,要求处斩南、雷等十三人,并将其部打散,归入陕虢军中。
好在陈若及早报信,使得李适有了准备,于是在鱼朝恩之奏未达之时,先期在朝中掀起了一股哀悼和纪念张巡的热潮,恳请朝廷旌表。
自然也有人跳将出来,用张巡曾在睢阳吃过人的往事来黑他。从来道德问题最难明辩,若是跟这路人对喷,你就输了……太子党干脆把责任全推到贺兰进明和许叔冀的身上——倘若二将及时救援,何至于此啊?反正许叔冀已然降了贼了,贺兰进明则因为跟第五琦走得近,被贬泸州司马,正可以大肆鞭尸,不怕引发任何不良的后果。
此外,李适还通过各种关系,恳请在京的几位著名诗人——王维、贾至、岑参、元结等——不管认识不认识,全都写诗歌颂张巡。继而许远果然因病辞世,乃请一并旌表,并重赏昔日护守睢阳、洛阳的南霁云、雷万春等将。
鱼朝恩的上奏,就在这种氛围下被送进了长安城,谏台当即跳出多人来,上奏为南、雷等东都留守将领请赦。
时刑部侍郎颜真卿因为曾率百官往西内问上皇安,遭到李辅国的嫉恨,被贬为蓬州长史。颜真卿在离京前,长篇奏疏五千余字为张巡辩诬,并述所闻南霁云等将的事迹。当然啦,他的奏疏不可能真被送进宫去,但李适却借口喜爱颜真卿的书法,临摹了一份,趁着前去问候李亨起居的机会,将出来“献宝”……
李亨读过后说:“当世书家,无过颜清臣,其筋甚劲,将来必可与欧阳信本(欧阳询)并驾也——适儿你所临不得法,顿折太过刚硬、单调了一些。”
顿了一顿,又说:“蓬州太远,可改任璧州。”
——颜真卿就此少走了三百多里路。
鱼朝恩之奏,遭到内外一致反对——太子一党梗阻此事,皇后一党厌恶其人,李辅国在得到李适释放的信号后,干脆坐山观虎斗——最终由兵部下令,因南霁云、雷万春等胁迫上官,折抵前功,不予升迁,将东都留守军转驻商州。
这是便于随时北上,增援陕虢,或者拱卫京师。
至于谁领此军呢?李适在一系列小动作之后,终于得偿所愿,出李栖筠为商州刺史。
随即朝命,追赠张巡为司空,晋爵宋国公,谥号“文烈”;追赠许远为礼部尚书,加爵襄邑子,谥号为“贞”。
不过当李适前往东宫觐见李豫,得意洋洋地禀报了此事后,李豫面上却隐现怒色,教训道:“你太多事了,欲安国,须先养德,社稷难道是阴谋秘计所可巩固的么?‘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你还是要多读读《道德经》才好。”
李适满腔兴奋,被当头浇下一瓢凉水来,只得赶紧俯身解释道:“孩儿本不愿参预此事,然南霁云、雷万春等皆李汲之友也,李汲书信来,恳请孩儿多加照拂。他于我家实有大恩,是故孩儿不敢辞……”
李豫闻言,面色稍霁,不由得长叹一声道:“不足为法,不足为法……”
消息传到凤翔,李汲颇感哀伤。其实他跟张巡也只见过一面而已,但总觉得那瘪嘴豁齿的老人,身上似乎蕴含着无穷无尽的伟烈之气,望之便使人心折。忍不住提起笔来,疾书两句诗:
“将军百战死,陇上暮风吹。”
写完了自己瞧瞧,前一句好熟,貌似是《木兰辞》里的成句,颇不符合这年月的平仄格式,至于后一句,与其说咏张巡,还不如说自身目前的写照……算了,我压根儿就不会作诗啊,还是揉吧揉吧扔了吧,免得贻笑大方。
怎么会突然间想起这两句来了呢?难道是前岁与杜子美结交,整天听他念诗,受到了太深的影响么?
好在南霁云、雷万春等人无恙,东都留守军也拉出两千人来,没有全军覆没……但以李栖筠为商州刺史,实领此军,这不会是李适小家伙玩儿的鬼吧?他是认为李栖筠本倾向于太子,又是我的族叔,所以比较好控制?
特么的若非为了国家、百姓着想,你以为你能使唤得动我?遑论控制……
不数日,青鸾也有家书传来,虽然文辞粗陋,李汲也能瞧明白其中之意——正是说的陈若夜会李适之事。李汲不由得疑惑,崔弃你又是从哪儿蹦出来的?我欲访你不得门径,结果你却主动找上门来——要是我在京城就好啦。
不由得想起了前世的几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提起笔来回信,干脆就把小丫头的来历明告青鸾——“彼女崔弃,乃前凤翔尹崔公家人也,崔公与我有交,故前日遣其来邀饮。此番,或崔公使彼女看顾我家,适逢陕县来人……”当然啦,自己心仪崔弃的事儿,就不必提了。
其事若成,那也最好当面跟青鸾解释,以便求取她的谅解;事若不成,青鸾不知道比知道要好。
忽一日,急报传来,说有三百乱胡俘虏被驱赶着在城东漆水畔整修水渠,乃趁守兵不备,抢夺兵器,杀人而逃。李汲闻讯,急忙亲率两百骑兵追去,将那些乱胡杀死大半,复捕百人,尚有十余人逃去无踪。
回来后向李鼎禀报,说我打算召聚俘虏,当着众人之面处斩逃亡者,以儆效尤。李鼎却摆摆手:“何必麻烦,都杀了罢。”
当初崔光远采纳李汲的建议,暂免大部分俘虏死罪,本是打算充作苦役,一直用到死的。官仓存粮本就不多,虽说秋收在即,但以今年的状况,估计收不上什么来,哪有余粮养活那些俘虏啊?每日不过一碗薄粥,吊着性命罢了,活计却甚是沉重,并且一天要做满六个时辰。因而短短月余间,便有将近两成的俘虏或者累死,或者因为抗命而遭处斩。
原本李汲考虑得稍稍长远一些,希望俘虏中的大部分,经过三到五年的苦役赎罪后,可以得到宽赦。然而宽赦并非放他们回乡,再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