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jjxxs.com,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秦律的公正。其次,你的母系是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根基庞大,老秦人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给武安君昭雪沉冤的机会,他们会联合王族,攻击所有的反对者。所以,凭你现在的军功,即使不去河北战场,也可以重返咸阳。”
蒙恬停了一下,看宝鼎用心聆听,并没有借着自己的话马上做出选择,于是犹豫了片刻,决定把宝鼎推向事先预定的方向。
“你或许不知道,武安君和楚系外戚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恩怨纠缠。昭襄王驾崩至今已有十七年,楚系早已重新崛起,如果有心给武安君平反,这事早有结果,但楚系这些年和老秦人斗得头破血流,根本无意重提武安君一案。”
“如今大王雄心壮志,要灭六国统四海,为此大王需要一个稳定的政局,一支强悍的军队,而给武安君平反,恰好可以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但在今日朝堂上,大王倍受楚系外戚的挚肘,事事艰难,若想翻转武安君一案,难度极大。”
“此次让你走出乌氏一事之所以要保密,就是要防备机密给楚系探知。此事牵一而动全局,假若事情还没有开始就给楚系现了,那楚系必定反击。楚系反击的最好办法就是抢在大王的前面给武安君翻案。”
“一旦楚系提出此议,或者由楚系提出赦免你,帮你返回咸阳,那大王就非常被动了,他的权威将受到重创。武安君一案本是由昭襄王亲自定制,假若由下臣翻案,那就是打大王的脸,打击王族的威信,所以,此案若翻,必须由大王出面,由王族来办,这算是拨乱反正,算是大王和王族自省,反思先王得失,矫枉错误,如此一来,大王和王族的威信不但不会损失,反而得到了人心,大王的权威也会得以巩固和增长。”
“大王主持拨乱反正,矫枉过去的错误,那么这些错误由谁来承担责任?难道由先王承担?就算先王可以承担一部分,那其它责任谁来承担?”
“武安君一案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内中深藏着血腥的权力斗争。大王也罢,朝堂上的其它派系也罢,谁都输不起,谁输了,谁就是责任的承担者,谁就要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宝鼎听到这里问了一句“那我返回咸阳后,是不是马上为武安君鸣冤?”
蒙恬连连摇手“公子,你返回咸阳仅仅是此策的第一步,虽然接下来的重点是替武安君翻案,但武安君的案子如何翻,是否能逆转成功,不是取决于大王或者某个派系,而是取决于咸阳的权力斗争。”
蒙恬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声音里透出一股无奈和悲愤。
“公子,你必须要知道,权力斗争极其残酷和血腥。在这场血腥争斗中,就算大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武安君一案也未必能翻,因为翻不翻案,最终不是取决于胜利者是谁,而是取决于权力最后如何分配,朝堂各派系最终以何种利益分配方式取得妥协。”
“公子返回咸阳一事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它背后隐藏的东西太多了,涉及面太广,牵扯到的利益太复杂,斗争太过激烈,因此凶险万分,稍有不慎就会灰飞烟灭。”
宝鼎心里早已掀起惊天波澜。他知道政治斗争复杂,但没想到复杂到这种地步。
前世他是一个普通小人物,距离政治太远太远,现在猛然间一脚跨进了政治,一头冲进了政治漩涡,听到一位处于权力核心者的讲述,他才知道自己在政治上完全是个痴儿。他哪里想得到,就算最后秦王政赢了,武安君的冤屈也未必能够得到昭雪。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上位者的眼里,这太正常了,微不足道嘛。政治从来就没有胜利者,只有聪明的妥协者。
“左庶长能否给我一个建议?”宝鼎暗自恐惧,无法做出抉择,只好求助于蒙恬。
蒙恬早就料到宝鼎必定给自己一番话搞得心惊胆战六神无主,所以他故作沉吟,迟疑了稍许,以非常郑重的口气说道:“我的建议是,马上去河北战场,以建更大的军功。”
宝鼎不明所以,目露疑惑之色。
“你要想赢得最后的胜利,就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勇敢地投身其中,在风暴的最核心处搏涛击浪,牢牢控制自己的命运,然后再去控制别人的命运。”蒙恬用力挥动着手臂,振声聩“公子,你只有这样,才能替三姓昭雪沉冤,完成重振三姓的重任。舍此以外,别无它途。”
=
宝鼎听懂了。
蒙恬的意思是上战场,立军功,迅上位,成为王系中的得力干将。自己的背后有郿城“孟西白”有夏阳司马氏,而他们的背后又是老秦人。秦王政把自己纳入王系,假以时日,就可以把整个老秦人变成他的忠实盟友。
王系和楚系外戚相斗,各自都需要政治上的盟友。自己的事之所以要保密,正是因为武安君生前游走于王系和楚系之间,与双方都有恩怨,所以投向哪一方都有可能。
现在王系在朝堂上处于劣势,秦王政因此想到了武安君,想借助他的影响力扭转不利局面,但此事一旦泄漏,楚系马上就会反击。因为楚系与老秦人仇怨甚深,楚系所能采取的最好策略就是把此事扼杀在萌芽状态,让秦王政为武安君翻案的想法化为泡影,以维持本系在朝堂上的优势,继续掌控大权。
自己一旦取得军功,重返咸阳,楚系再想把此事扼杀在萌芽状态就不可能了,如此秦王政就赢得了主动。
接下来楚系将采取何种策略?是坚决反对扭转武安君一案,把老秦人彻底推到王系一边,还是改变策略,利用给武安君翻案的机会缓和与老秦人的矛盾,继而在朝堂上重建三足鼎立的权力格局?
对于老秦人一系来说,若要谋求本系最大利益,当然是与楚系妥协,以重建三足鼎立的权力格局;但对于王系来说,秦王政肯定不能接受,那他的利益损失太大了,他不但没有削弱或者扳倒楚系,反而让老秦人借势而起,将来他受到的挚肘就更多了,当然不能接受,如此一来,他必然要借助武安君一案继续压制老秦人一系,武安君平反的日子就遥遥无期了。
如果咸阳政局如此展,秦王政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恶果。楚系随即再度占据了上风,而且他们可以借机反击,联合老秦人逼迫王系给武安君翻案,如此秦王政极度被动,局面更加不堪。
对于宝鼎来说,假如形势展到那一步,虽然他个人是回到了咸阳,重返了王族,但他所肩负的使命却无法完成,他将抱憾终生。
如果宝鼎不是一位穿越重生者,到了此刻他的选择恐怕很简单,就如同苍头的建议一样,马上返回乌氏,静观其变。咸阳的风暴太大了,以他的实力介入其中,想不死都难。幸运的是,他是一位穿越者,知道历史展的轨迹,他知道楚系的中坚人物昌平君做了十一年的相国,然后便被赶出了咸阳。秦王政十年吕不韦罢相,昌平君继任;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罢相,现在是秦王政十三年,也就是说,距离昌平君罢相的时间只有八年了。
既然历史上秦王政最终还是击败了楚系,那自己现在还害怕什么?跟在秦王政的后面,利用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两个庞大家族的实力,向楚系动猛烈的攻击。自己攻得越猛,秦王政越是信任自己,自己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能给武安君翻案,甚至给自己的父亲翻案,将来的前途一片光明。
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无可匹敌的优势,战无不胜的优势。
“左庶长,我随你去河北战场。”
宝鼎决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面对蒙恬期待的目光,毅然做出了选择。
蒙恬浓眉高耸,神情欢悦,当即抚须而笑“公子,军中无戏言,一旦你带着人马进了军营,可就再也没有反悔余地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宝鼎站了起来,伸出一只手“左庶长,我们击掌为誓。”
蒙恬挺身站起。两掌相击,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公子,来,喝茶”蒙恬此刻的情绪非常兴奋。事前他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谁知这位公子继承了他父亲的勇敢和血性,竟然当场就答应了,这简直是惊天之喜啊。
当初蒙恬听说宝鼎是个痴儿的时候,非常失望,这导致整个计策不得不就此搁置,但秦王政的顽固坚持给了蒙恬最后一丝希望,或许大王就是对的。果然,大王就是大王,大王的决策果然无比英明,他说宝鼎是假痴果然就是假痴。
现在,蒙恬看到了宝鼎,知道了真相,还帮助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接下来,就是在推动局势展的同时,全力培植宝鼎,把他彻底纳入王系。
其实国尉尉缭的这个计策非常庞大,考虑到咸阳复杂的局势,此策实施的时间大约需要十年,而整个计策的核心就是对公子宝鼎的培养。
这是咸阳权力斗争的需要,宝鼎必须具备越来越大的实力才能给秦王政以帮助。当宝鼎亲自加入这场斗争,他和他背后的力量,还有那些老秦人,也就被统统卷进了风暴,他们会奋力厮杀。这才是秦王政需要的力量,足以帮助他摧毁对手的力量。
苍头为什么毫不犹豫,一口拒绝大王?就是因为形势不明朗,王系目前处于劣势,以郿城“孟西白”为的老秦人不愿意卷进风暴,但公子宝鼎一旦冲进了风暴,他们还有选择吗?这就是此策的高明之处,最终将迫使郿城孟西白、司马氏和其它老秦人不得不加入王系,与秦王政并肩作战。
宝鼎是秦王政的堂弟,两者在血缘关系上非常亲近,一旦培养成功,必将成为秦王政最为得力的股肱之臣。另外,此策除了让宝鼎迅成长起来,帮助秦王政击败对手外,也是为未来的大秦培养一位柱石大臣。
大秦王族从樗(chu)里疾之后,宗室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杰出人才。樗里疾是秦孝公的庶子,惠文王异母弟,因其居住于樗里,故称樗里疾,为人滑稽多智,谋略出众,辅佐过惠文王、武王和昭襄王。武王时,张仪被驱逐出秦,樗里疾出任丞相。武王驾崩,诸弟争立。樗里疾力排众议,从燕国迎回质子嬴稷,帮助其登上王位。嬴稷就是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文治武功异常显赫,就此奠定了大秦统一天下的基础。所以,樗里疾功勋卓著,为宗室之柱石,可惜的是,就此之后,宗室中再也没出现过如此杰出人物了。
回顾武王突崩之时,大秦局势混乱,国祚岌岌可危,如果没有樗里疾这样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宗室重臣坐镇京都,行雷霆手段迅解决王统,立明君,稳乱局,何来今日之强盛大秦?再看今日,秦王政以弱冠继位,因为缺少像樗里疾这样尊崇的宗室忠心辅弼,导致大权旁落,权臣为祸,在位十三年了,不但未能解决王权孱弱的问题,文治武功更是乏善可陈。
尉缭拟定的是百年大计,而秦王政则要创万世基业,君臣在培植宗室重臣这一点上不谋而合。秦王政一眼看中了宝鼎。宝鼎确实是最佳人选,他肩负着重要使命,在复杂而残酷的咸阳局势下,只要全力培植他十年,绝对可以打造一个栋梁之材。但是,挑选一个人容易,培养一个人太难了,此策最后能否成功,宝鼎能否在血腥的权力斗争中成长起来,那是另外一回事。假如宝鼎自身能力不够,没能帮助秦王政击败对手,稳定咸阳政局,导致秦王政败了,他自己也就失败了。
然而,宝鼎的外部条件虽然堪称完美,完全符合需要,但内在条件实在太差了。驷车庶长高兴而去败兴而回,尉缭更是失望,不得不重新寻找目标,但秦王政非常固执,坚持让宝鼎走出了乌氏。结果,宝鼎还没到太原,就给了咸阳一个大大的惊喜,但这个惊喜太大了,大得以致于把秦王政吓倒了,怀疑这是个阴谋。
现在,一切都重新走上了正轨,计策不但可以继续实施,而且比预想的更顺利,进展的度也比预想的更快。
此刻把宝鼎拉上战场,目的就不单纯是给宝鼎积累军功了,而是让他公开亮相,把他介绍给军方将领,尤其是介绍给老秦武人一系的军方将领,让他们知道,他们所期待的人出现了,公子宝鼎终于走出了乌氏,而帮助他走出乌氏的正是大王,如今大王要全力培植他,未来的公子宝鼎将是宗室重臣,大王的股肱之臣。
公子宝鼎的出现,意味着白氏和司马氏的禁锢即将结束,甚至,就连武安君一案,那至今还被深埋在黑暗中让大秦军方无法忘却的噩梦,似乎也有了一丝重见天日的曙光。
如今军方的老秦武人几乎清一色出自司马错和白起的帐下,但自两位统帅先后离世后,一部分将领转投他系,比如关东外系的蒙骜和楚系的桓齮;一部分老秦武人则紧跟着王龁(he)、王陵、麃(biao)公和王翦等几位老秦悍将。
昭襄王驾崩后,王龁、王陵因为年事已高,再加上朝政被楚系所把持,先后解甲归田,老秦武人随即转到王翦和麃公这两位老将麾下。这两位老将一直以来倍受打压,只能在北疆戍守长城,而帐下的中低级军官因为缺少军功,升迁更是艰难。这些人一旦看到宝鼎,看到重新崛起的希望,心中积压了二十五年的愤怒很快便会爆,他们爆出来的力量非常可怕,而这才是蒙恬极力引诱宝鼎马上赶赴河北战场的真正目的。
“公子,既然要上战场,就要了解军情。”蒙恬笑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想听听吗?”
“我现在的身份”宝鼎迟疑了一下,问道“左庶长,这合适吗?”
“你是大秦王族,宗室公子,身份尊贵。”蒙恬正色说道“自你横空出世,在代北完成惊天之举,建下显赫战功后,你就已经重返了王族,所以,你要把过去的苦难记在心里,把乌氏的刑徒身份忘掉。”
宝鼎的确有些不适应,从知道自己是王族公子到现在差不多两个月了,一直没有适应过来,一个是环境使然,天天逃难也没有时间想这个,另外就是他前世的灵魂里深深烙刻着贫寒的痕迹,他骨子里就是一个贫民,此刻的他就象一个暴户,突然想变成贵族,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不管是前世今生,贵族的形成都需要时间、历史、文化、财富和权势的积淀,贫寒出身的新贵若想得到老贵族的承认和认可,太难了。他们就是同一个阶级的两个层次,越级的条件就是历史、文化和财富等等条件的长时间积淀。自古以来,他们就是死对头,贵族和寒门士卿总是对立,而历史上很多以贫寒起家的王朝新贵们,也总是在立国之初大肆屠杀旧贵族。比如这个年代,大秦帝国灭亡之后再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等到大汉帝国统一天下的时候,还有几个贵族?当年战国七雄的王族子孙们都在哪?
宝鼎暗自苦笑,感觉这一切就是梦。我是大秦公子,我是传承了六百余年的嬴姓王族的子孙,我是贵族,真的吗?
=
=
=
秦律的公正。其次,你的母系是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根基庞大,老秦人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给武安君昭雪沉冤的机会,他们会联合王族,攻击所有的反对者。所以,凭你现在的军功,即使不去河北战场,也可以重返咸阳。”
蒙恬停了一下,看宝鼎用心聆听,并没有借着自己的话马上做出选择,于是犹豫了片刻,决定把宝鼎推向事先预定的方向。
“你或许不知道,武安君和楚系外戚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恩怨纠缠。昭襄王驾崩至今已有十七年,楚系早已重新崛起,如果有心给武安君平反,这事早有结果,但楚系这些年和老秦人斗得头破血流,根本无意重提武安君一案。”
“如今大王雄心壮志,要灭六国统四海,为此大王需要一个稳定的政局,一支强悍的军队,而给武安君平反,恰好可以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但在今日朝堂上,大王倍受楚系外戚的挚肘,事事艰难,若想翻转武安君一案,难度极大。”
“此次让你走出乌氏一事之所以要保密,就是要防备机密给楚系探知。此事牵一而动全局,假若事情还没有开始就给楚系现了,那楚系必定反击。楚系反击的最好办法就是抢在大王的前面给武安君翻案。”
“一旦楚系提出此议,或者由楚系提出赦免你,帮你返回咸阳,那大王就非常被动了,他的权威将受到重创。武安君一案本是由昭襄王亲自定制,假若由下臣翻案,那就是打大王的脸,打击王族的威信,所以,此案若翻,必须由大王出面,由王族来办,这算是拨乱反正,算是大王和王族自省,反思先王得失,矫枉错误,如此一来,大王和王族的威信不但不会损失,反而得到了人心,大王的权威也会得以巩固和增长。”
“大王主持拨乱反正,矫枉过去的错误,那么这些错误由谁来承担责任?难道由先王承担?就算先王可以承担一部分,那其它责任谁来承担?”
“武安君一案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内中深藏着血腥的权力斗争。大王也罢,朝堂上的其它派系也罢,谁都输不起,谁输了,谁就是责任的承担者,谁就要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宝鼎听到这里问了一句“那我返回咸阳后,是不是马上为武安君鸣冤?”
蒙恬连连摇手“公子,你返回咸阳仅仅是此策的第一步,虽然接下来的重点是替武安君翻案,但武安君的案子如何翻,是否能逆转成功,不是取决于大王或者某个派系,而是取决于咸阳的权力斗争。”
蒙恬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声音里透出一股无奈和悲愤。
“公子,你必须要知道,权力斗争极其残酷和血腥。在这场血腥争斗中,就算大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武安君一案也未必能翻,因为翻不翻案,最终不是取决于胜利者是谁,而是取决于权力最后如何分配,朝堂各派系最终以何种利益分配方式取得妥协。”
“公子返回咸阳一事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它背后隐藏的东西太多了,涉及面太广,牵扯到的利益太复杂,斗争太过激烈,因此凶险万分,稍有不慎就会灰飞烟灭。”
宝鼎心里早已掀起惊天波澜。他知道政治斗争复杂,但没想到复杂到这种地步。
前世他是一个普通小人物,距离政治太远太远,现在猛然间一脚跨进了政治,一头冲进了政治漩涡,听到一位处于权力核心者的讲述,他才知道自己在政治上完全是个痴儿。他哪里想得到,就算最后秦王政赢了,武安君的冤屈也未必能够得到昭雪。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上位者的眼里,这太正常了,微不足道嘛。政治从来就没有胜利者,只有聪明的妥协者。
“左庶长能否给我一个建议?”宝鼎暗自恐惧,无法做出抉择,只好求助于蒙恬。
蒙恬早就料到宝鼎必定给自己一番话搞得心惊胆战六神无主,所以他故作沉吟,迟疑了稍许,以非常郑重的口气说道:“我的建议是,马上去河北战场,以建更大的军功。”
宝鼎不明所以,目露疑惑之色。
“你要想赢得最后的胜利,就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勇敢地投身其中,在风暴的最核心处搏涛击浪,牢牢控制自己的命运,然后再去控制别人的命运。”蒙恬用力挥动着手臂,振声聩“公子,你只有这样,才能替三姓昭雪沉冤,完成重振三姓的重任。舍此以外,别无它途。”
=
宝鼎听懂了。
蒙恬的意思是上战场,立军功,迅上位,成为王系中的得力干将。自己的背后有郿城“孟西白”有夏阳司马氏,而他们的背后又是老秦人。秦王政把自己纳入王系,假以时日,就可以把整个老秦人变成他的忠实盟友。
王系和楚系外戚相斗,各自都需要政治上的盟友。自己的事之所以要保密,正是因为武安君生前游走于王系和楚系之间,与双方都有恩怨,所以投向哪一方都有可能。
现在王系在朝堂上处于劣势,秦王政因此想到了武安君,想借助他的影响力扭转不利局面,但此事一旦泄漏,楚系马上就会反击。因为楚系与老秦人仇怨甚深,楚系所能采取的最好策略就是把此事扼杀在萌芽状态,让秦王政为武安君翻案的想法化为泡影,以维持本系在朝堂上的优势,继续掌控大权。
自己一旦取得军功,重返咸阳,楚系再想把此事扼杀在萌芽状态就不可能了,如此秦王政就赢得了主动。
接下来楚系将采取何种策略?是坚决反对扭转武安君一案,把老秦人彻底推到王系一边,还是改变策略,利用给武安君翻案的机会缓和与老秦人的矛盾,继而在朝堂上重建三足鼎立的权力格局?
对于老秦人一系来说,若要谋求本系最大利益,当然是与楚系妥协,以重建三足鼎立的权力格局;但对于王系来说,秦王政肯定不能接受,那他的利益损失太大了,他不但没有削弱或者扳倒楚系,反而让老秦人借势而起,将来他受到的挚肘就更多了,当然不能接受,如此一来,他必然要借助武安君一案继续压制老秦人一系,武安君平反的日子就遥遥无期了。
如果咸阳政局如此展,秦王政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恶果。楚系随即再度占据了上风,而且他们可以借机反击,联合老秦人逼迫王系给武安君翻案,如此秦王政极度被动,局面更加不堪。
对于宝鼎来说,假如形势展到那一步,虽然他个人是回到了咸阳,重返了王族,但他所肩负的使命却无法完成,他将抱憾终生。
如果宝鼎不是一位穿越重生者,到了此刻他的选择恐怕很简单,就如同苍头的建议一样,马上返回乌氏,静观其变。咸阳的风暴太大了,以他的实力介入其中,想不死都难。幸运的是,他是一位穿越者,知道历史展的轨迹,他知道楚系的中坚人物昌平君做了十一年的相国,然后便被赶出了咸阳。秦王政十年吕不韦罢相,昌平君继任;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罢相,现在是秦王政十三年,也就是说,距离昌平君罢相的时间只有八年了。
既然历史上秦王政最终还是击败了楚系,那自己现在还害怕什么?跟在秦王政的后面,利用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两个庞大家族的实力,向楚系动猛烈的攻击。自己攻得越猛,秦王政越是信任自己,自己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能给武安君翻案,甚至给自己的父亲翻案,将来的前途一片光明。
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无可匹敌的优势,战无不胜的优势。
“左庶长,我随你去河北战场。”
宝鼎决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面对蒙恬期待的目光,毅然做出了选择。
蒙恬浓眉高耸,神情欢悦,当即抚须而笑“公子,军中无戏言,一旦你带着人马进了军营,可就再也没有反悔余地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宝鼎站了起来,伸出一只手“左庶长,我们击掌为誓。”
蒙恬挺身站起。两掌相击,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公子,来,喝茶”蒙恬此刻的情绪非常兴奋。事前他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谁知这位公子继承了他父亲的勇敢和血性,竟然当场就答应了,这简直是惊天之喜啊。
当初蒙恬听说宝鼎是个痴儿的时候,非常失望,这导致整个计策不得不就此搁置,但秦王政的顽固坚持给了蒙恬最后一丝希望,或许大王就是对的。果然,大王就是大王,大王的决策果然无比英明,他说宝鼎是假痴果然就是假痴。
现在,蒙恬看到了宝鼎,知道了真相,还帮助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接下来,就是在推动局势展的同时,全力培植宝鼎,把他彻底纳入王系。
其实国尉尉缭的这个计策非常庞大,考虑到咸阳复杂的局势,此策实施的时间大约需要十年,而整个计策的核心就是对公子宝鼎的培养。
这是咸阳权力斗争的需要,宝鼎必须具备越来越大的实力才能给秦王政以帮助。当宝鼎亲自加入这场斗争,他和他背后的力量,还有那些老秦人,也就被统统卷进了风暴,他们会奋力厮杀。这才是秦王政需要的力量,足以帮助他摧毁对手的力量。
苍头为什么毫不犹豫,一口拒绝大王?就是因为形势不明朗,王系目前处于劣势,以郿城“孟西白”为的老秦人不愿意卷进风暴,但公子宝鼎一旦冲进了风暴,他们还有选择吗?这就是此策的高明之处,最终将迫使郿城孟西白、司马氏和其它老秦人不得不加入王系,与秦王政并肩作战。
宝鼎是秦王政的堂弟,两者在血缘关系上非常亲近,一旦培养成功,必将成为秦王政最为得力的股肱之臣。另外,此策除了让宝鼎迅成长起来,帮助秦王政击败对手外,也是为未来的大秦培养一位柱石大臣。
大秦王族从樗(chu)里疾之后,宗室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杰出人才。樗里疾是秦孝公的庶子,惠文王异母弟,因其居住于樗里,故称樗里疾,为人滑稽多智,谋略出众,辅佐过惠文王、武王和昭襄王。武王时,张仪被驱逐出秦,樗里疾出任丞相。武王驾崩,诸弟争立。樗里疾力排众议,从燕国迎回质子嬴稷,帮助其登上王位。嬴稷就是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文治武功异常显赫,就此奠定了大秦统一天下的基础。所以,樗里疾功勋卓著,为宗室之柱石,可惜的是,就此之后,宗室中再也没出现过如此杰出人物了。
回顾武王突崩之时,大秦局势混乱,国祚岌岌可危,如果没有樗里疾这样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宗室重臣坐镇京都,行雷霆手段迅解决王统,立明君,稳乱局,何来今日之强盛大秦?再看今日,秦王政以弱冠继位,因为缺少像樗里疾这样尊崇的宗室忠心辅弼,导致大权旁落,权臣为祸,在位十三年了,不但未能解决王权孱弱的问题,文治武功更是乏善可陈。
尉缭拟定的是百年大计,而秦王政则要创万世基业,君臣在培植宗室重臣这一点上不谋而合。秦王政一眼看中了宝鼎。宝鼎确实是最佳人选,他肩负着重要使命,在复杂而残酷的咸阳局势下,只要全力培植他十年,绝对可以打造一个栋梁之材。但是,挑选一个人容易,培养一个人太难了,此策最后能否成功,宝鼎能否在血腥的权力斗争中成长起来,那是另外一回事。假如宝鼎自身能力不够,没能帮助秦王政击败对手,稳定咸阳政局,导致秦王政败了,他自己也就失败了。
然而,宝鼎的外部条件虽然堪称完美,完全符合需要,但内在条件实在太差了。驷车庶长高兴而去败兴而回,尉缭更是失望,不得不重新寻找目标,但秦王政非常固执,坚持让宝鼎走出了乌氏。结果,宝鼎还没到太原,就给了咸阳一个大大的惊喜,但这个惊喜太大了,大得以致于把秦王政吓倒了,怀疑这是个阴谋。
现在,一切都重新走上了正轨,计策不但可以继续实施,而且比预想的更顺利,进展的度也比预想的更快。
此刻把宝鼎拉上战场,目的就不单纯是给宝鼎积累军功了,而是让他公开亮相,把他介绍给军方将领,尤其是介绍给老秦武人一系的军方将领,让他们知道,他们所期待的人出现了,公子宝鼎终于走出了乌氏,而帮助他走出乌氏的正是大王,如今大王要全力培植他,未来的公子宝鼎将是宗室重臣,大王的股肱之臣。
公子宝鼎的出现,意味着白氏和司马氏的禁锢即将结束,甚至,就连武安君一案,那至今还被深埋在黑暗中让大秦军方无法忘却的噩梦,似乎也有了一丝重见天日的曙光。
如今军方的老秦武人几乎清一色出自司马错和白起的帐下,但自两位统帅先后离世后,一部分将领转投他系,比如关东外系的蒙骜和楚系的桓齮;一部分老秦武人则紧跟着王龁(he)、王陵、麃(biao)公和王翦等几位老秦悍将。
昭襄王驾崩后,王龁、王陵因为年事已高,再加上朝政被楚系所把持,先后解甲归田,老秦武人随即转到王翦和麃公这两位老将麾下。这两位老将一直以来倍受打压,只能在北疆戍守长城,而帐下的中低级军官因为缺少军功,升迁更是艰难。这些人一旦看到宝鼎,看到重新崛起的希望,心中积压了二十五年的愤怒很快便会爆,他们爆出来的力量非常可怕,而这才是蒙恬极力引诱宝鼎马上赶赴河北战场的真正目的。
“公子,既然要上战场,就要了解军情。”蒙恬笑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想听听吗?”
“我现在的身份”宝鼎迟疑了一下,问道“左庶长,这合适吗?”
“你是大秦王族,宗室公子,身份尊贵。”蒙恬正色说道“自你横空出世,在代北完成惊天之举,建下显赫战功后,你就已经重返了王族,所以,你要把过去的苦难记在心里,把乌氏的刑徒身份忘掉。”
宝鼎的确有些不适应,从知道自己是王族公子到现在差不多两个月了,一直没有适应过来,一个是环境使然,天天逃难也没有时间想这个,另外就是他前世的灵魂里深深烙刻着贫寒的痕迹,他骨子里就是一个贫民,此刻的他就象一个暴户,突然想变成贵族,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不管是前世今生,贵族的形成都需要时间、历史、文化、财富和权势的积淀,贫寒出身的新贵若想得到老贵族的承认和认可,太难了。他们就是同一个阶级的两个层次,越级的条件就是历史、文化和财富等等条件的长时间积淀。自古以来,他们就是死对头,贵族和寒门士卿总是对立,而历史上很多以贫寒起家的王朝新贵们,也总是在立国之初大肆屠杀旧贵族。比如这个年代,大秦帝国灭亡之后再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等到大汉帝国统一天下的时候,还有几个贵族?当年战国七雄的王族子孙们都在哪?
宝鼎暗自苦笑,感觉这一切就是梦。我是大秦公子,我是传承了六百余年的嬴姓王族的子孙,我是贵族,真的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