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jjxxs.com,龙王山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龙王山传奇》读后感
huiming.w
文学是人类用自己至高之善的才智对所处世界的一种表现和表述,文学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更好地理解了我们自己。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在书写和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有此种升华。也正是这个意义上,作者和读者在对话,文本成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桥梁。
这是我心目中的文学,文学应该反应真实的世界,为对话提供一种开放式的语境。有人说,历史除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是真的之外都是假的,文学除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是假的之外都是真的。文学之所为真,是因为文学写出了真实的人。
《龙王山传奇》通过龙王山的见证,书写了世事的变迁、人事之更替。这在国内文学界不算稀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一个典型,还有余华的《活着》。作者在描写时代变迁的同时,还融入了一点神鬼魔幻,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缺点,文学需要虚构。杨绛的《我们仨》中的“万里长梦”就给人一种模模糊糊的不可捉摸之感,这种不确定性更加容易让人揪心。但是,本小说毕竟不是魔幻小说,还是比较写实的,那么神鬼就应该只是表象,所有的神鬼都应该是人性在作祟,神鬼表象所体现的应该是人性本质,比如之前有部电影《兴安岭猎人传说》就是这种表述手法。但是,本小说中的神鬼安排,似乎超越了其必要性。
文学来源于生活,当然可以叙述生活中的琐事细节,但是,这些琐事需要文学化,不能完全平铺直叙,应该有所取舍。文学也要高于生活,但小说对于人性的刻画不够深刻,小说提到了很多角色,从厂长、生产队长、普通老百姓等等,他们身上独特的时代性和个性不是很鲜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体身上的时代性和个性也在变,这也不明显。金木的人生如何与时代的变迁结合在一起?如何从一个人物身上体现出让大家都可以共鸣的情感?这或许是作者需要严肃考虑的问题。
作为读者,我也注意到,作者试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一些地方民俗、经典名着等,但总体上说,有点尴尬,似乎是为了加上这些东西而加上这些东西。
小说中提到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人生活中一些非常真实的生活,我猜测作者或许是六零后,但是,作者对这些真实的历史描述的又不是很深入,似乎只是一个载体,所以我也猜测,作者年龄并不是很大,因为对六七十年代的描述并不是很深刻。小说最后还落到了户口问题上,总感觉飘飘的,或者感觉是强加的情节。个人觉得,好的小说在文笔、逻辑、意境方面总要有突出的地方。相反,突兀就不好了。
最后四句箴言,我应该是好像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或者说是本小说的主旨之一:“第一,不可绝对服从,管理者也有对错和好坏,盲从可能带来杀身之祸;第二,不能完全相信朋友,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可能让你误入歧途;第三,不要认为善法、善策、善言、善行,肯定会有善报,但恶法、恶策、恶言、恶行,一定会有恶果;第四,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上帝就是你自己!撒旦是天使,也是魔鬼,其实也是你自己,人只能靠自己救赎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但是,这个好像太普通了。我的意思不是说要写的多么高雅,老百姓的大实话也可以讲出大道理。关键仍旧是在于,这些人生箴言不够深刻。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就为了这四点?这四点没有给人一种冲击,好像我不读你这二十万字我也知道这些道理啊。相反,我们回过头再看《平凡的世界》《活着》,里面没有可以讲什么大道理,但是却让读者领悟到了世事的无常、人生的跌宕和生命的坚强。文学不是说教,是润物细无声。
从细节上讲,有些地方有点啰嗦,为了描述某一个事物或某一个景象,同义反复,文学描写需要有具象,但不能太啰嗦,比如:“实在跑不掉,被蛇追上,那必须稳住阵脚、气沉丹田,以死换生,置之死而后生,掐住蛇头,打它七寸,真正做到稳准狠,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捕蛇先掐头,打蛇打七寸;往最好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万一被蛇咬了,千万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不要因小失大,必须断臂求生,丢卒保车,防止蛇毒攻心、阴沟里翻船,切记不可患得患失,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还有:“龙卷风一路掀瓴揭瓦、推墙倒垣、拔树断杆、卷人飞猪,片甲不留、销蚀殆尽”。况且,本小说写的是非常生活化的,啰嗦的表达也不是真实的生活情境。
总体上,意境总觉得差一点,如:“美好的日子都是相同的,给人的都是香甜;苦难的日子却是各有不同,可谓五味杂陈;不同处境的人对美好和苦难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王子觉得蜜糖都不够甜,皇宫里太无聊;饥寒交迫的乞丐吃着馊饭却香喷喷,严寒之夜和狗依偎在一起无比温暖”,这确实是一个道理,但表达稍感干瘪,不够润。
我是外行,以上只能算是读后感,仅供参考,不敢说是什么意见,文学本就是用来交流的。不对的地方,就当我胡说八道。
创作不易,向您致敬!祝一切顺利!
《龙王山传奇》读后感
huiming.w
文学是人类用自己至高之善的才智对所处世界的一种表现和表述,文学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更好地理解了我们自己。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在书写和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有此种升华。也正是这个意义上,作者和读者在对话,文本成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桥梁。
这是我心目中的文学,文学应该反应真实的世界,为对话提供一种开放式的语境。有人说,历史除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是真的之外都是假的,文学除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是假的之外都是真的。文学之所为真,是因为文学写出了真实的人。
《龙王山传奇》通过龙王山的见证,书写了世事的变迁、人事之更替。这在国内文学界不算稀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一个典型,还有余华的《活着》。作者在描写时代变迁的同时,还融入了一点神鬼魔幻,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缺点,文学需要虚构。杨绛的《我们仨》中的“万里长梦”就给人一种模模糊糊的不可捉摸之感,这种不确定性更加容易让人揪心。但是,本小说毕竟不是魔幻小说,还是比较写实的,那么神鬼就应该只是表象,所有的神鬼都应该是人性在作祟,神鬼表象所体现的应该是人性本质,比如之前有部电影《兴安岭猎人传说》就是这种表述手法。但是,本小说中的神鬼安排,似乎超越了其必要性。
文学来源于生活,当然可以叙述生活中的琐事细节,但是,这些琐事需要文学化,不能完全平铺直叙,应该有所取舍。文学也要高于生活,但小说对于人性的刻画不够深刻,小说提到了很多角色,从厂长、生产队长、普通老百姓等等,他们身上独特的时代性和个性不是很鲜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体身上的时代性和个性也在变,这也不明显。金木的人生如何与时代的变迁结合在一起?如何从一个人物身上体现出让大家都可以共鸣的情感?这或许是作者需要严肃考虑的问题。
作为读者,我也注意到,作者试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一些地方民俗、经典名着等,但总体上说,有点尴尬,似乎是为了加上这些东西而加上这些东西。
小说中提到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人生活中一些非常真实的生活,我猜测作者或许是六零后,但是,作者对这些真实的历史描述的又不是很深入,似乎只是一个载体,所以我也猜测,作者年龄并不是很大,因为对六七十年代的描述并不是很深刻。小说最后还落到了户口问题上,总感觉飘飘的,或者感觉是强加的情节。个人觉得,好的小说在文笔、逻辑、意境方面总要有突出的地方。相反,突兀就不好了。
最后四句箴言,我应该是好像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或者说是本小说的主旨之一:“第一,不可绝对服从,管理者也有对错和好坏,盲从可能带来杀身之祸;第二,不能完全相信朋友,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可能让你误入歧途;第三,不要认为善法、善策、善言、善行,肯定会有善报,但恶法、恶策、恶言、恶行,一定会有恶果;第四,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上帝就是你自己!撒旦是天使,也是魔鬼,其实也是你自己,人只能靠自己救赎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但是,这个好像太普通了。我的意思不是说要写的多么高雅,老百姓的大实话也可以讲出大道理。关键仍旧是在于,这些人生箴言不够深刻。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就为了这四点?这四点没有给人一种冲击,好像我不读你这二十万字我也知道这些道理啊。相反,我们回过头再看《平凡的世界》《活着》,里面没有可以讲什么大道理,但是却让读者领悟到了世事的无常、人生的跌宕和生命的坚强。文学不是说教,是润物细无声。
从细节上讲,有些地方有点啰嗦,为了描述某一个事物或某一个景象,同义反复,文学描写需要有具象,但不能太啰嗦,比如:“实在跑不掉,被蛇追上,那必须稳住阵脚、气沉丹田,以死换生,置之死而后生,掐住蛇头,打它七寸,真正做到稳准狠,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捕蛇先掐头,打蛇打七寸;往最好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万一被蛇咬了,千万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不要因小失大,必须断臂求生,丢卒保车,防止蛇毒攻心、阴沟里翻船,切记不可患得患失,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还有:“龙卷风一路掀瓴揭瓦、推墙倒垣、拔树断杆、卷人飞猪,片甲不留、销蚀殆尽”。况且,本小说写的是非常生活化的,啰嗦的表达也不是真实的生活情境。
总体上,意境总觉得差一点,如:“美好的日子都是相同的,给人的都是香甜;苦难的日子却是各有不同,可谓五味杂陈;不同处境的人对美好和苦难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王子觉得蜜糖都不够甜,皇宫里太无聊;饥寒交迫的乞丐吃着馊饭却香喷喷,严寒之夜和狗依偎在一起无比温暖”,这确实是一个道理,但表达稍感干瘪,不够润。
我是外行,以上只能算是读后感,仅供参考,不敢说是什么意见,文学本就是用来交流的。不对的地方,就当我胡说八道。
创作不易,向您致敬!祝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