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jjxxs.com,上种红菱下种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要有板眼,有规矩。不是自吹,我一个自吹,自打,自念,比一个管乐队还要有气氛。不相信,什么时候来参见!最后一句话,道士的眼睛是看着公公说的。小工说:我晓得你在何处吹打?道士推起自行车说:打我呼机好了!上了车,走了。
经他搅扰一阵,院子里生出一股兴奋的空气,影响了终日。被饶舌的道士带的,收工后,两杯滚热的黄酒下肚,就扯出些话头来。公公问钮木匠,手艺从何处受传?答是他爹爹。他爹爹自小跟了一个东阳师傅,粗细木工都来得,最闻名的是做眠床。一加眠床,有三进,第一进门厅,第二进妆漱,第三进才是床。不用一根钉,绝是榫头。四边穹顶全是雕花,不用螺钿。图样有讲究,单是八仙,就分明和暗两种。明八仙是八仙,暗八仙,是八仙手中的器物。他爹爹曾经雕过全本三国。这样一张床,要一千工。但因木匠不能予人做床,做床要折寿,所以,木匠的床是赠送,床前挂一名牌,刻上木匠姓名籍贯做落款,然后收一只红包。四乡八里,大户的人家,多少床头都吊着他爹爹的名牌!要问何以做眠床要折寿,钮木匠只说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规矩。公公则解说:予人做子孙床,不是将自己的寿数贴给人家了?钮木匠想想,说:大约也是。
三人喝去了二斤黄酒,盛了稀饭吃着。稀饭早已烧好,如今胀稠了,温吞柔软,入口正好。热酒发出来的汗一点点收干,身上十分爽快。过后,各人从锅里妥了温水冲了身上,分头睡下。公公照旧睡屋里。钮木匠在穿堂架了棕绷床,小工怕热,直接在院里睡张竹榻。月亮明晃晃地照着,墙角落有只蟋蟀“瞿瞿”地叫。照理该入睡了,可精神格外的好,都睁着眼睛。公公忽然在屋里说起话来,聋人多是这样,喜欢自语。他说道这一生,从来没有住过自己的屋,从前是穷,后来虽然有屋了,可那是分了地主的屋,并不是自己的。这些年,家家都在造屋,可是家里的人只有走,没有来,四方八面落了户,他且到了阎王不叫自己去的岁数,造阳宅不如造阴穴了。公公嘎哑的声音在如水一般的月光里踯躅,渐渐静下去。又过一会儿,鼾声就从三处地方起来。又一天过去了。
公公做寿材传出去了,一早总有人上门,问公公要不要酒肉,糕饼,油条。顺便伸头看看,工做得如何,手艺好不好。一来二去,与钮木匠熟了,晓得他人不坏,只是面相凶一些,敢同他开玩笑了。说:你们那里的娄头,听说出过状元呢!钮木匠回答有,隔墙头就是。谁人?人们问。钮木匠笑嘻嘻说:腰里缚玉带,脚下跨白马――箍桶匠嘛!箍桶人不是腰里系一条汗巾,胯下坐一条板凳?这才晓得被他绕进去。说过,笑过,各做各的去了。近晚时,又来了,因是家中烧了特别的东西,杀了只鸡鸭,蒸了条鳗鱼,就送半碗来,给大木匠过老酒,人家说。
这段日子,老屋成了沈娄的中心,公公呢,也有了点明星的意思。走在路上,会有人认出来,说:不就是做棺材的老头吗?年轻人是觉得公公背时,人家在造黄金屋,他好,做棺材!上岁数的却觉得公公有远见,自己亲手打点好去路,定定心心地走,多么有归宿!公公沿了娄,走小路去华舍镇上买菜肴。经过一个裁缝铺,一早起来扔足插金戴银的姑娘们,一见公公来,便挤在窗口看。身前身后都是色泽鲜丽的衣料,花团锦簇的。公公戴着白帆布旅游帽,足登旅游鞋,从她们设诮的笑眼里,一步一步走过去。
公公走进老街的茶馆,相熟的茶客照老规矩坐在方桌前吃茶,公公则站着,等蒸笼揭盖头,捡了馒头放进篮拔脚就走。如今,公公是忙人了,其余人就有种虚度光阴的愧意。嘈杂的街里,只有公公是静的。说也奇怪,熙攘的人堆,在公公面前自然会分出一条道,让公公走。喧声到公公这里,也止住了。他和众人,就像有一道分水岭,各行其事,互不相干。迎面来的人,冲公公笑,嘴动着喊他。公公也动动嘴,发出些不相干的声音,作回答。再继续走他的路。
日头里有了些秋意,这体现在光线略有些薄,风就送了进来。虽然还是热,可却轻快多了,尤其走出街市,沿了河边的土路,看鹅娘在柳阴里卧着,稻香扑鼻。远近厂房的机器轰鸣,扰不着这个聋人的。身后篮子里滚热的馒头,渐渐温凉下来,也是面香绕鼻。经过一处无名的娄头,铺了极厚的浮萍,灌木丛倾在浮萍上,绿得发暗。暗中有无数光点,斑斑地亮。走在这世外仙境里边,你知道公公想什么呢?公公在算帐。一五一十地盘算,木料钱多少,酒肉钱多少,糕饼钱多少,蔬菜钱多少,再除去木匠的工钱,余钱有多少。公公心里一本明细帐,错不了丝毫。公公可是精明人啊!
公公走进村庄,过了桥就听见老屋院里的锯刨声。这一时,他的听觉可灵了。他钦佩地想:钮木匠真是个手艺人!靠一双手挣吃喝,本分。再接着,他就能嗅出锯末酸涩的气味了。燕子在公公前边后边翻上翻下地飞。这时节,村子里可是冷清,只老屋那一点动静。太阳升到与水杉上端平行的地方,将水杉一周全映透了,叶子在光里翻上翻下,都快翻出响来了。公公走过去,推开院门。这回,公公的听觉和嗅觉可是错了。钮木匠早已收起锯刨,正给寿材上腻子,院里满满都是桐油的气味,香!
公公走进穿廊,去灶间烧饭,看见后院,荒到了底。倒伏的豆架瓜棚间,生长出一种带绒头的草,齐刷刷地一片透亮。
开学的前一天,蒋芽儿从外婆家回来了。一来就站在阳台下面喊“夏静颖”秧宝宝伸出头去,两个人一上一下地对视了一阵,有些陌生。双方多少改了样子,高,黑,而且瘦。脸形似也变了。秧宝宝的脸长了些,下巴颌尖尖的。蒋芽儿的脸更小了,大约因为肩膀阔出了些。两人的眼神都有着一点落寞的表情,好像积压自经历了什么,无法沟通。停了一会儿,秧宝宝缩回头,很快,两人在楼底下,面对面站着了。
停了一时,蒋芽儿说:方才看见李老师了。秧宝宝说:是呀?蒋芽儿又说:李老师说你在家,我就喊你来了。秧宝宝“哦”了一声,没话了。两人又冷了一会儿场,到底是蒋芽儿,像动物一样灵敏善变,她忽然笑了露出尖细的牙齿,拉住秧宝宝的手:走呀!两人一拉住手,隔阂便没了。那些分离的日子,倏忽过去。她们穿过街面,从“江南楼”旁边的狭道穿过去,一咱咯咯笑着,惊得一些鸡和猫都四下乱蹿。铗弄另一头,那幢二层水泥房的后边,是一片空地,约有一亩地大。原先是一块稻田,现在废了耕,用铁丝圈了起来。蒋芽儿拉着秧宝宝从铁丝底下一钻,进去了。麦茬硌着脚底,还有些野草,划破了她们的脚踝。空地的上空,飞扬着魄塑料袋,在风中鼓荡。她们在空地中央停下来,喘着气,笑着,直不起腰来,好几次,险些儿被地下的麦茬或者草根绊倒,又互相拉扯着不让倒下。最终,两人抱成一团,站稳了。
她们互相抱着对方的身子,嗅到了对方的气味:肥皂的气味里夹着太阳和干草的气味,就像某一种特别的植物,没有开出花来,所以不是香,而是苦涩涩的,但却很清洁。她们抱着站了一会儿,然后各自松开一只手臂,另一只手臂互相勾着颈脖。蒋芽儿说:这是我们家的。她那只空着的手,对着前面的水泥楼房,划了一周,将空地也划了进去:我爸爸都买下来了。由于空地上什么也没有种,就显得比实际面积更大,两个小孩子站在中间,则分外的校她们站了一会儿,就勾着颈脖往水泥楼房走去。房子的门锁着,旧房主还没有将东西迁走。她们蹬着台阶从窗户往里看。所有的窗户都从里面钉上了木板,显然是遭过了盗贼,才这么封死的。房里很暗。两人看了一会儿,渐渐适应了,才看得见。里面只是堆着一些杂物,在家具交错的腿之间,张着一面大网,一只巨大的蜘蛛,正辛勤地吐着一根长丝,荡着,荡着,向对面另一只家具腿上荡过去。荡了几次也没够到,可它却很耐心,歇了一会儿,再荡啊荡的。木板后面照射进来的一点光线,穿过家具堆,落在丝上一点,一点。看上去,那丝是断断续续,又像是一串极细的珠子,在空中滑来滑去。
两人头并头,屏住呼吸,看那大蜘蛛在丝上荡秋千。那大蜘蛛显然比她们潇洒,似乎不是够不着,而是不着急,还荡出了花样。那细珠子就一会儿弯一会儿直。最后,终于,大蜘蛛登上了家具腿,大网又拉出一根经线。两人都吐出一口气,转过眼睛互相看看。由于在暗里看久了,回到阳光下,看出去,两人的脸都花了,有无数光班在游动。她们手拉手跳下台阶,让那大蜘蛛在它的乐园里玩耍。
走出空地的路上,蒋芽儿不停地弯下腰,拾地上的易拉罐,汽水瓶,塑料袋。废弃久了,这空地自然就成了垃圾常秧宝宝也帮她一起拾,拾了放进一个较大的塑料袋里,很快就装满了,一人扯着一角,提出空地。看看,空场上的垃圾并没觉得减少,便又回去拾。这样来回拾了五六袋,才觉得干净了些。太阳也到了正午,两人都热得不行,汗流满面,收了手。两人跑过空场后面的稻田,绕过几间房子,来到河边,下到埠头洗手。河对岸是个鸭棚,鸭子听到有动静,一迭声地叫起来,几乎将棚顶掀翻。蒋芽儿火了,拾了河岸的烂泥,朝鸭棚扔过去,嘴里喊:怕你!怕你!鸭叫得更烈了,带动一百米外另一户鸭棚也骚动起来。终于,鸭主出来了,一个女人横着竹竿子,朝她们喊着。隔了河,又有风,再加上鸭叫,听不见她说什么,只看见竹竿的梢对她一扬一扬,女人耳朵上的金坠子一晃一晃。她们便也不怕,对了她喊:碰你鸭子了吗?你看见吗?有证据吗?女人也听不见她们的话。双方就这么无声地喊了一阵。鸭子大约晓得没什么事了,倒安静下来,女人退了进去,她们也离了河岸。
分手的时候,她们很热切地道着再见,约好下午碰头的时间。然后,蒋芽儿一闪身,消失在她家黑洞洞的店铺里面,秧宝宝三步两步蹬上楼梯。她这时方才发觉,她度过了一个多么漫长难挨的暑假啊!那些烈日下的午后,一切都静止着,白日梦似的。好了,现在蒋芽儿回来了,它们就又活过来。蒋芽儿真是一个精灵啊!她像一只鼹鼠穿行地下一样,穿行在这个又老又新的小镇子里,什么动静都逃不过她灵敏的嗅觉。她离去这一段日子,再回来,又有许多新发现。嗅嗅空气,气味大不相同。只这一上午时间,秧宝宝已经把张柔桑的友谊忘在了脑后,她们差不多已经重续旧缘,又要变成好朋友了。可是,谁知道蒋芽儿会这时候回来呢?
吃罢午饭,蒋芽儿果然在底下叫了。秧宝宝左下楼,见蒋芽儿换了装束。穿一条白色镶花边的长裙,直垂脚踝,上身是一件血牙红的无袖短衫,手中撑一把粉红碎花的太阳桑但这些并没有把她变成一个淑女,反而有些滑稽,就像剪纸画老鼠娶亲中的那个新娘。秧宝宝惊异得很,问她要去哪里?做什么?蒋芽儿挽住秧宝宝的手臂,拉她到伞下。伞下透明的阴地里,蒋芽儿的眼睛烁烁发光。她说她爸爸的一个同学,也是老板,儿子过生日,找些小朋友去玩,她们一起去吧!秧宝宝不曾想蒋芽儿出了这么一出节目,站住脚,说:我又不认识他儿子,我不去了。蒋芽儿却不放她,定要她去。秧宝宝还是不依,蒋芽儿也执意不放她。两人僵持一回,又撕扯一回,最后,蒋芽儿泄气说;我也不去了!说罢收起了桑这时秧宝宝才看清,蒋芽儿的脸搽了胭脂,开始还以为是伞上的花映上去的。秧宝宝心一软,让步了。蒋芽儿欣喜地打开伞,地面立刻投上一团花影,两人挤进花影中,走了。
原来和上回搭船看菩萨戏走同一条路。从镇碑底下走过,这时间,镇碑底下竟坐了一个人,背着身。以为是黄久香,结果当然不是。回过头看她们,大约也在想,这大中午的,她们去哪里?走过塘,塘里积了水草,只在塘心露出一小块水面。没有人,却遗留了一双绿色的塑料拖鞋,好像过会儿就会来人似的。然后转进一条宽巷,那宽巷里的凹进去的一处院子,院子里有太湖石,石凳石桌,莲花瓣立灯,碎花石子拼成图案的甬道,甬道延向高台阶,台阶上的五层楼房,就是她们要做客的人家。这一回,大狼狗没有叫,而且,院门开着。她们走进去,上了台阶,底下的两扇玻璃门也开着。门里地面上横七竖八放了一堆鞋,于是,她们也把鞋脱了,赤脚站在大理石上,脚心一阵沁凉。迎面一弯楼梯,也是大理石的,柚木的扶手上,嵌着金线。门厅的左手,是饭厅,长形的大餐桌上,正开着饭,坐了一圈人。她们显然是到早了,一个烧饭女人引她们到右手的客堂坐着。这一间客堂的四周,放了红木沙发椅,又深又宽,后背很高。面前的红木长几中间,嵌了大理石,描着彩色的花鸟。壁上一面挂了字画,一面挂了锦旗,奖状,再一面是彩色照片,照片上蒋芽儿爸爸的那个同学,一个矮壮的黑脸男人,笑着与各种人物握手,举杯,合影。
这两个人悬空了脚坐在沙发上,听那边饭碴里的喧嚷声。钟打了两下,两点了,却没有散度的迹象,而且,还唱起了歌。电子琴打着节拍,音响震出嗡嗡的颤章,反有些模糊。唱歌的人大多合不上拍点,音也不准,但却唱得很投入,坚持把一首歌唱到底。所有的人都是唱同一支歌,就是九九女儿红,唱到副歌的段落,一律上来情绪,反反复复,越唱声越高,听的人就拍手。在循环往复的“九九女儿红”里,钟又打了三点。进来一个小男孩。坐在她们对面,其实是认识的,就住在菜市场过来一些的新街口上,家里开日用百货小店,到天黑就在柜台上摆出电视机的那个老板的小孩。但是在这里碰到,大家都做着姿态,很严肃地坐着,谁也不说话。
终于,一阵哄笑中,音响戛然而止。可是,立刻又换上另一支歌曲:留住你的根。这一回,是合唱,将这一支委婉的歌,唱得颇为雄壮。只不过还是音不准,节拍又不在一起。唱了三遍,又是一阵哗啦啦的掌声,然后,一阵桌椅的碰响,散席了。一个个面红耳赤的人鱼贯走出,并没有穿出门,而是向里去,上了楼。楼梯上啪啪一阵脚底板响直响到他们坐的客堂的天花板上,再接着,便传下来哗哗的洗牌声,牌局开了。几个女人进出着饭厅,端出无数杯碗盘碟。又过一会儿,那个烧饭女人过来了,让他们再等一时,老板的儿子在睡午觉。好像怕他们吵似的,走时还将门带上了。
他们三个被关在房里,面面相觑。首先是那后来的,动了一动。因是男孩,又小一点,不像她们有耐心,已经坐不住了。他反过身,跪在大沙发上,用膝盖挪着,欣赏壁上的字画,照片。她们便也站起来,看墙上的物件。三人绕着客堂看一周,念着锦旗奖状上的字样。待到要念字画上的,就念不准了。尤其是那小孩,不管认不认得,一径地念,这两个大的就笑。于是他便得意起来,更加胡念一气,她们更笑。三个人憋了这半天,实在闷得很,此时就有此放纵,一个劲地疯笑。反正也没人理会他们。忽然,其中一个从窗里发现有人进了院子,招呼那两个一起来看,竟是抄书郎!他依然黑衣黑裤,戴着墨镜,脸上却露着微笑,显得很谦虚。他手里提了无数大盒小盒,盒上烫了金字,系了红绸带。其中有一个格外大的圆盒,四周是粉红的玫瑰花样,顶上是透明的塑料盖,可看见里面蛋糕上的奶油裱花。还有一篮鲜花,每朵都是用彩色玻璃纸包裹着。这些东西,莫说是华舍,就是柯桥,绍兴都未必见着。这些宝贝东西挤在他膝边,脚都迈不开了。他磕磕碰碰走过彩石甬道,上了台阶。然后就听见他颤颤地叫:有人吗?等他放下东西,让烧饭女人送出门外,走过甬道,将要出院门的时候,屋里这三个约齐了一同喊:抄―书―郎!抄书郎回头看看,什么也没见着,笑笑,走了。窗下伏着的这三个,早已笑得浑身打抖,爬不起来了。趣就在了窗户外面。爬在沙发椅上,等着还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太阳斜过了一半院子,果然又来了人。拉着车,车篷上写着“柯桥矿泉水”车停在院门口,然后,一桶一桶往里送,送了足有二十桶,车子大约也空了,才慢慢地骑着走了。之后,便没人来了。于是,三个人对窗外的戏剧也没了耐心。又呆坐一时,那小孩突然站起身,推开门,出去了。这两个跟在后边,见他飞快地跑到门厅里捡了自己的鞋,拎在手里,向楼梯后面跑去。她们也跟着捡了自己的鞋,跑过去。楼梯后面有一条过道,通灶间。她们随了她小孩,赤脚跑进灶间,从巨大的烧柴灶前跑过去,直跑出了后门。一股潮湿的水气扑面而来。
门外是河,河面较宽,专砌了一个埠头,烧饭女人们都在河边淘洗,与柳阴下的厨子调笑着,没有注意这三个孩子跑来。他们沿了河跑去,小孩子一眨眼没了影,剩下她们两个。蒋芽儿早不耐烦她的长裙了,脱下来拎在手里,只穿一条花短裤,太阳伞夹在胳肢窝下。各人手里都还提着鞋,沿河找好下脚的地方涮洗。爽洁的阳光下,空气是清澈的,所以,其中的气味就清晰可辨。青草,泥土,抽穗的稻谷,水气中含有的家禽粪便和油脂,连小虫子的分泌物都可嗅见,就是那种在鼻子与口腔之间的部位,有些触痒的,像吞一口烟似的气味。
暑假过去了,坐回在教室里,至少有一个上午,大家保持着严肃。在那晒得格外黑的皮肤底下,各自藏着一些成长的秘密,使彼此变得生分了。可是,很愉地,那些朝夕相处的日子又回来了,接着续上了。嬉戏,吵嘴,小心眼儿,背地里使坏,重归于好,密密匝匝地刻在读书的时间表上,这时候,又往下刻着笔画。这不,到了下半天,他们又挤簇在一起,各样的事都生出来了。就说夏静颖,蒋芽儿,张柔桑这三位吧!张柔桑先还以为老朋友回到了身边,欢欢喜喜地迎上前去,不料新知己也来了,三人两面撞个正着,局面顿时尴尬起来。小孩子的要好,是有些像情爱一样,很讲专一,甚至比情爱还严格,一点苟且不得。张柔桑目光严厉地看着秧宝宝,秧宝宝自知有错,不由从蒋芽儿身边站开一点,蒋芽儿却机敏地逼了过去。三人都不说话,站了一会儿,铃响了,各自回到位子上。张柔桑直着身子,目光直视,再不看她那负心的朋友一眼。秧宝宝低着头,只看桌面上的一块墨水斑迹。蒋芽儿的眼睛却从这两人身上移来移去。蒋芽儿的嗅觉又起作用了,她嗅出些危险的征兆,于是立即做出反应。下课铃一响,她过去就坐到秧宝宝身边,手臂弯过去,勾住秧宝宝的颈脖。张柔桑停了停,然后起身离开了教室,一场争斗在无声中分出胜负,结束了。
可是,新的学年,总是有新的气象。簇新的课本散发着油墨气,不是好离,而是新。课程的内容自然与上学年不同,即便是旧课目,也是有了新进度。新老师呢,也许还不如旧老师,可也占了新的光,谁都想讨好。总之,这一些都使得生活有变化,日复一日里面,突兀出了一点标记,可供划分阶段的。当这开学头一日结束的时候,小学生背着大书包,欢蹦乱跳地奔过操场,切莫以为他们没来由地开心,其实是有来由的。
这一日,蒋芽儿一直待秧宝宝很温柔,勾着她的脖颈,轻声与她说话。虽然秧宝宝很沉默,但外人看上去,她们真是一对相亲相爱的知己,不晓得前世修了多少年。秧宝宝的沉默多少影响了蒋芽儿,她便也静下来,两人走入老街,沿了河走。过桥时,河面上就留下她们的倒影。此时,农人们到了回家的时间,河里的船只有些拥挤。尤其过桥洞,船帮碰撞出沉闷的声响,是含了水分的老木头的声响。老大们左撑右挡地操着浆,一点一点挤过去。河边那些板壁房子,还有巷子里头,高墙厚瓦的院落,住的都是这镇子的老居民,多少代的世家了。虽然板壁酥了,墙头颓败了,瓦呢,也碎了,又覆上了新瓦,可那里面的烟火气足哩,就还撑着,有威严。那里面,不晓得有多少户,是同治年间兴隆的丝寓,绸庄,丝行。不是说它“日出万丈绸”吗?昔日里,商船云集,万舸争流的景象,在这桥洞下,船板的相撞里,留有着一点余音。太阳低下来了一些,它的亘古不变的光芒覆在瓦顶上,给这镇子恢复了一点古意。从某个角度看过去,真的不知道何年何月。
两个孩子在镇子里穿行,之间发生的那点微妙的小事端,使她们有些忧伤,连面前的景色都变得伤情。房顶的瓦缝里,长出白茸茸的草,在风中摇曳。背阴的山墙上,布着裂纹,像一张大网。河里的水,稠得起浆,过去的那条乌篷船,吃水深的来,帮都看不见。船上的老大呢,也委实太老,老成一根藤筋。板壁房的穿廊里,潮气一股一股漫出来,夹着老鼠屎,馊饭粒,腐菜叶,哈火腿的气味。小孩子哭精似的,咧着嘴,眼泪纵横,一张满污脏。还有太阳光,是那样柔软的金黄色,柔软得叫人鼻酸。
这两个人走在桥头,并不惹人注意。这镇子,有的是这样情意缱绻的小姐妹,从一丁点儿到长大成人。头并头,手挽手,唧唧哝哝。越剧梁祝里面的“十八相送”大约就是从这里来的。只是将一双姐妹换成一双兄弟,不过那一对兄弟其实是让姐妹来扮的。总之是,缠绵悱恻。
这时候,忽听河那边一个尖利的声音传来:秧宝宝,乘花轿;蒋芽儿,黄瓜儿!两人同时一激灵,抬头看看,河那边一排板壁房前,只两个女人自己在说话,并没有别人。两人手拉手奔下桥,沿了那一排屋,走过去,一扇门,一扇门地查看。有的门里没有人,有的门里有人,也是大人,做着自己的事。当她们头伸进人家屋看时,又响了一声:秧宝宝,乘花轿;蒋芽儿,黄瓜儿!她们刷地拔出头看去,又是没人。她们撒腿追过去,只见一扇门里,是一条幽暗的木廊,通向后院,尽头有一块亮,有两个逃窜的身影,迅速地掩起来。可她们也看清了,其中一个正是班上的一个男生,于是她们大声喊出他的名字:宋继纲,小和尚!这样连喊三遍,没把宋继纲喊出来,倒是喊出了一个瘦长的老太,穿一件浅灰底碎白花的衣裤,手里还拿着一本卷起的书,对她们说:你们喊他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好喊他小和尚,他是我们家的独苗,怎么可以做和尚?不是咒我们家吗?这两个不饶人的,又占了理,就说:让他自己出来说话,他为什么自己不出来?老太还是说:你们喊他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喊他小和尚!有些缠不清的样子。她们对了她身后骂一声:缩货!走开去了。
方才的忧伤这会儿烟消雾散,她们愤愤地跺着脚下的石板街,想她们并没有惹着他,他倒来惹她们。她们走出老街,从小小影楼前走过,走上新街,来到菜市口上,壅塞着人,停了一辆卡车,车上是没长熟的青苹果。人们都爬上车去挑苹果,然后爬下来过秤,付钱。卖苹果的竟是抄书郎,还雇了小工,替他做买卖,他只是抄着手站在旁边监督,好像已经是大老板了。菜市场进出往来的大半是外乡人,都面生,似乎工厂都换了新人,原先那批一个都不见了。路边小炒摊,方桌上围坐的也是另一批,形貌都很两样。她们从熙攘的人群里穿过,走上水泥桥,可看见教工楼了。天短了许多,此时已成暗灰,但依旧明亮。她们走到楼底下分了手。再前面,街角处,镇碑轮廓很细致,立在收割的稻田前,底下没有一个人。这就是新一批外乡人的不同了。他们不在镇碑下集合,他们多是在菜市场后面,汽车站那个凹地里。这些几乎占了镇上一半人口的外来民,改变着这个镇子的面目。
那么,晚上的时分,她们又到哪里去扎堆呢?晚上,虽然谈不上溽热了,但还有余些暑气,在这夏季的末梢上流连。有几阵子,挺闷的,雨要下又下不来。贪凉的人们摇着扇子,趿着拖鞋,在街上走来走去,寻找有风的地方。这镇子就还有些喧哗。那些沿街的铺子,点着节能灯,还开着张,蚊香,蚊香盘,火柴,方便面,肥皂,摞起来,直延到街心。这一批打工妹普遍喜欢嗑瓜子,一咱走,一路嗑,吐着瓜子皮,没有一个有黄久香那种风度的,但又好象是黄久香的遗风。打工仔呢,似乎都比上一批身量高大,喜欢一手拿着支烟,抽着走路,黑暗中,眼光有些阴沉。
说蒋芽儿嗅觉灵呢,她一下就寻到了这镇子的热闹。她们两人,吃了晚饭,洗了澡,短衫短裤外头罩件长袖衫,逛啊逛的,逛到了汽车站。空地上停了中巴,大约有四五辆,中巴与中巴之间,亮着一些烟头。空地边上,那几棵柳树后面,是落袋桌(台球桌),有清脆的击球声传过来,更显得这里寂静。蒋芽儿与秧宝宝有些怯生,脚步迟缓下来,这里的气氛和镇碑下面可不相同,有些森严似的。脚底下坑凹不平,两人一脚高,一脚低,渐渐走了进去。在空地的中央,光线略微明亮,四周多少有一些遮蔽物的投下阴影,月亮还没完全升起。人们都站着,很少说话,打工妹们互相趴在肩膀上,有几张脸,在朦胧的光里显得很清秀。亦有几个本地人,在空地上穿行,捕捉着凉风。他们的身影显见是悠然自在的,脚步有些外八,背着手,蒲扇在手里转动。她们有意从那些外乡人跟前经过,挨得很近地看他们的脸。这些本地人,优游其间,带来着一点居家的安闲表情,一定程度缓和了这里的危险气氛。
那里,有一丛人忽然蹲下,头凑头的,不一会儿,又站了起来。站起来后,便松开些,略走几步,活动活动。好像方才进行了一桩严重的事情,使他们神经紧张。他们猛吸着香烟,烟头便急骤地明灭,明灭。另一处,也有一丛人,这时蹲了下去,头凑头。空地上的人,多了一些,但依然是沉寂的。外乡的女子,互相伏在肩上,表情漠然。没有人注意到秧宝宝和蒋芽儿,这些外乡人,显然不如前一些那么风趣,而且简单,他们好像彼此怀着敌意。她们所以没有离去,也是蒋芽儿的嗅觉在起作用,她总能嗅到不寻常的气息。在这静默里面,一定是有着什么,将要发生。她很机警地向一个本地人打听时间:老伯伯,几点钟了?老伯伯也没戴表,但手里托了一个收音机,里面传出嗡嗡的说唱声,他说:八点出头了,你们好回家睡觉了。蒋芽儿很乖巧地说,好的,却并不离开。过一会儿,再遇到老伯伯,他们就成了熟人。老伯伯说:你们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又问她们是谁家的小孩。这一老二小站在一处说话,说了一会儿,蒋芽儿忽踮脚凑到老人耳边问:他们在做什么?老伯伯四下看看,并不回答,说要回去睡觉了,身上的汗早已息了。两个孩子就跟他一起走出空地,迎面又有人向这里来。月亮升高了,空地完全暴露在月光底下,人的眉眼都清晰的,看过去,数量显得很多,几乎有些挤挨着,本地人却都不见了。
她们沿了一道缓坡攀上空地的边缘,走到路上。老伯伯与她们同一个方向,一同走过菜市场,在空旷平整的新街上走了一截,天地开放了许多,风里含着稻香,她们禁不住一阵轻快,哼起了歌曲。老伯伯手掌里的收音机,声音也响亮许多,嘶嘶啦啦的,老伯伯说:马上要报时了。果然,嘶啦几下子,嘟,嘟,嘟地报时了。他们一起走过水泥桥,老伯伯要往桥下岔道去,分手时,他问她们:晓得他们在做什么吗?蒋芽儿眼睛亮亮地,吐出三个字:拉皮条!老伯伯返身又走上路,绷起脸,盯了她们问道:到底是谁家的小孩子?她们倒退着走了几步,然后回转身飞快地跑了。
跑了一大段,再回身望望,老伯伯看不见了,只听得见他收音机里的咿呀声,也越来越弱,渐渐没了。镇子的中心地带已沉入到一些矮房子后面,那里有着神秘的事情。九点钟,在这镇子里算是很晚的时间了,安居乐业的人都已经躺到床上,看完电视连续剧的一集,准备入眠。经过一个溽热的暑天,初秋的夜晚特别好睡。可是,华舍还生出了另一种生活,夜生活,正在进行。两个孩子觉出夜的凉意,瑟缩着,抱着肩膀,快快走到楼底,来不及道声再见,一个闪进门洞,一个钻入半卷的门帘底下,不见了。
是要有板眼,有规矩。不是自吹,我一个自吹,自打,自念,比一个管乐队还要有气氛。不相信,什么时候来参见!最后一句话,道士的眼睛是看着公公说的。小工说:我晓得你在何处吹打?道士推起自行车说:打我呼机好了!上了车,走了。
经他搅扰一阵,院子里生出一股兴奋的空气,影响了终日。被饶舌的道士带的,收工后,两杯滚热的黄酒下肚,就扯出些话头来。公公问钮木匠,手艺从何处受传?答是他爹爹。他爹爹自小跟了一个东阳师傅,粗细木工都来得,最闻名的是做眠床。一加眠床,有三进,第一进门厅,第二进妆漱,第三进才是床。不用一根钉,绝是榫头。四边穹顶全是雕花,不用螺钿。图样有讲究,单是八仙,就分明和暗两种。明八仙是八仙,暗八仙,是八仙手中的器物。他爹爹曾经雕过全本三国。这样一张床,要一千工。但因木匠不能予人做床,做床要折寿,所以,木匠的床是赠送,床前挂一名牌,刻上木匠姓名籍贯做落款,然后收一只红包。四乡八里,大户的人家,多少床头都吊着他爹爹的名牌!要问何以做眠床要折寿,钮木匠只说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规矩。公公则解说:予人做子孙床,不是将自己的寿数贴给人家了?钮木匠想想,说:大约也是。
三人喝去了二斤黄酒,盛了稀饭吃着。稀饭早已烧好,如今胀稠了,温吞柔软,入口正好。热酒发出来的汗一点点收干,身上十分爽快。过后,各人从锅里妥了温水冲了身上,分头睡下。公公照旧睡屋里。钮木匠在穿堂架了棕绷床,小工怕热,直接在院里睡张竹榻。月亮明晃晃地照着,墙角落有只蟋蟀“瞿瞿”地叫。照理该入睡了,可精神格外的好,都睁着眼睛。公公忽然在屋里说起话来,聋人多是这样,喜欢自语。他说道这一生,从来没有住过自己的屋,从前是穷,后来虽然有屋了,可那是分了地主的屋,并不是自己的。这些年,家家都在造屋,可是家里的人只有走,没有来,四方八面落了户,他且到了阎王不叫自己去的岁数,造阳宅不如造阴穴了。公公嘎哑的声音在如水一般的月光里踯躅,渐渐静下去。又过一会儿,鼾声就从三处地方起来。又一天过去了。
公公做寿材传出去了,一早总有人上门,问公公要不要酒肉,糕饼,油条。顺便伸头看看,工做得如何,手艺好不好。一来二去,与钮木匠熟了,晓得他人不坏,只是面相凶一些,敢同他开玩笑了。说:你们那里的娄头,听说出过状元呢!钮木匠回答有,隔墙头就是。谁人?人们问。钮木匠笑嘻嘻说:腰里缚玉带,脚下跨白马――箍桶匠嘛!箍桶人不是腰里系一条汗巾,胯下坐一条板凳?这才晓得被他绕进去。说过,笑过,各做各的去了。近晚时,又来了,因是家中烧了特别的东西,杀了只鸡鸭,蒸了条鳗鱼,就送半碗来,给大木匠过老酒,人家说。
这段日子,老屋成了沈娄的中心,公公呢,也有了点明星的意思。走在路上,会有人认出来,说:不就是做棺材的老头吗?年轻人是觉得公公背时,人家在造黄金屋,他好,做棺材!上岁数的却觉得公公有远见,自己亲手打点好去路,定定心心地走,多么有归宿!公公沿了娄,走小路去华舍镇上买菜肴。经过一个裁缝铺,一早起来扔足插金戴银的姑娘们,一见公公来,便挤在窗口看。身前身后都是色泽鲜丽的衣料,花团锦簇的。公公戴着白帆布旅游帽,足登旅游鞋,从她们设诮的笑眼里,一步一步走过去。
公公走进老街的茶馆,相熟的茶客照老规矩坐在方桌前吃茶,公公则站着,等蒸笼揭盖头,捡了馒头放进篮拔脚就走。如今,公公是忙人了,其余人就有种虚度光阴的愧意。嘈杂的街里,只有公公是静的。说也奇怪,熙攘的人堆,在公公面前自然会分出一条道,让公公走。喧声到公公这里,也止住了。他和众人,就像有一道分水岭,各行其事,互不相干。迎面来的人,冲公公笑,嘴动着喊他。公公也动动嘴,发出些不相干的声音,作回答。再继续走他的路。
日头里有了些秋意,这体现在光线略有些薄,风就送了进来。虽然还是热,可却轻快多了,尤其走出街市,沿了河边的土路,看鹅娘在柳阴里卧着,稻香扑鼻。远近厂房的机器轰鸣,扰不着这个聋人的。身后篮子里滚热的馒头,渐渐温凉下来,也是面香绕鼻。经过一处无名的娄头,铺了极厚的浮萍,灌木丛倾在浮萍上,绿得发暗。暗中有无数光点,斑斑地亮。走在这世外仙境里边,你知道公公想什么呢?公公在算帐。一五一十地盘算,木料钱多少,酒肉钱多少,糕饼钱多少,蔬菜钱多少,再除去木匠的工钱,余钱有多少。公公心里一本明细帐,错不了丝毫。公公可是精明人啊!
公公走进村庄,过了桥就听见老屋院里的锯刨声。这一时,他的听觉可灵了。他钦佩地想:钮木匠真是个手艺人!靠一双手挣吃喝,本分。再接着,他就能嗅出锯末酸涩的气味了。燕子在公公前边后边翻上翻下地飞。这时节,村子里可是冷清,只老屋那一点动静。太阳升到与水杉上端平行的地方,将水杉一周全映透了,叶子在光里翻上翻下,都快翻出响来了。公公走过去,推开院门。这回,公公的听觉和嗅觉可是错了。钮木匠早已收起锯刨,正给寿材上腻子,院里满满都是桐油的气味,香!
公公走进穿廊,去灶间烧饭,看见后院,荒到了底。倒伏的豆架瓜棚间,生长出一种带绒头的草,齐刷刷地一片透亮。
开学的前一天,蒋芽儿从外婆家回来了。一来就站在阳台下面喊“夏静颖”秧宝宝伸出头去,两个人一上一下地对视了一阵,有些陌生。双方多少改了样子,高,黑,而且瘦。脸形似也变了。秧宝宝的脸长了些,下巴颌尖尖的。蒋芽儿的脸更小了,大约因为肩膀阔出了些。两人的眼神都有着一点落寞的表情,好像积压自经历了什么,无法沟通。停了一会儿,秧宝宝缩回头,很快,两人在楼底下,面对面站着了。
停了一时,蒋芽儿说:方才看见李老师了。秧宝宝说:是呀?蒋芽儿又说:李老师说你在家,我就喊你来了。秧宝宝“哦”了一声,没话了。两人又冷了一会儿场,到底是蒋芽儿,像动物一样灵敏善变,她忽然笑了露出尖细的牙齿,拉住秧宝宝的手:走呀!两人一拉住手,隔阂便没了。那些分离的日子,倏忽过去。她们穿过街面,从“江南楼”旁边的狭道穿过去,一咱咯咯笑着,惊得一些鸡和猫都四下乱蹿。铗弄另一头,那幢二层水泥房的后边,是一片空地,约有一亩地大。原先是一块稻田,现在废了耕,用铁丝圈了起来。蒋芽儿拉着秧宝宝从铁丝底下一钻,进去了。麦茬硌着脚底,还有些野草,划破了她们的脚踝。空地的上空,飞扬着魄塑料袋,在风中鼓荡。她们在空地中央停下来,喘着气,笑着,直不起腰来,好几次,险些儿被地下的麦茬或者草根绊倒,又互相拉扯着不让倒下。最终,两人抱成一团,站稳了。
她们互相抱着对方的身子,嗅到了对方的气味:肥皂的气味里夹着太阳和干草的气味,就像某一种特别的植物,没有开出花来,所以不是香,而是苦涩涩的,但却很清洁。她们抱着站了一会儿,然后各自松开一只手臂,另一只手臂互相勾着颈脖。蒋芽儿说:这是我们家的。她那只空着的手,对着前面的水泥楼房,划了一周,将空地也划了进去:我爸爸都买下来了。由于空地上什么也没有种,就显得比实际面积更大,两个小孩子站在中间,则分外的校她们站了一会儿,就勾着颈脖往水泥楼房走去。房子的门锁着,旧房主还没有将东西迁走。她们蹬着台阶从窗户往里看。所有的窗户都从里面钉上了木板,显然是遭过了盗贼,才这么封死的。房里很暗。两人看了一会儿,渐渐适应了,才看得见。里面只是堆着一些杂物,在家具交错的腿之间,张着一面大网,一只巨大的蜘蛛,正辛勤地吐着一根长丝,荡着,荡着,向对面另一只家具腿上荡过去。荡了几次也没够到,可它却很耐心,歇了一会儿,再荡啊荡的。木板后面照射进来的一点光线,穿过家具堆,落在丝上一点,一点。看上去,那丝是断断续续,又像是一串极细的珠子,在空中滑来滑去。
两人头并头,屏住呼吸,看那大蜘蛛在丝上荡秋千。那大蜘蛛显然比她们潇洒,似乎不是够不着,而是不着急,还荡出了花样。那细珠子就一会儿弯一会儿直。最后,终于,大蜘蛛登上了家具腿,大网又拉出一根经线。两人都吐出一口气,转过眼睛互相看看。由于在暗里看久了,回到阳光下,看出去,两人的脸都花了,有无数光班在游动。她们手拉手跳下台阶,让那大蜘蛛在它的乐园里玩耍。
走出空地的路上,蒋芽儿不停地弯下腰,拾地上的易拉罐,汽水瓶,塑料袋。废弃久了,这空地自然就成了垃圾常秧宝宝也帮她一起拾,拾了放进一个较大的塑料袋里,很快就装满了,一人扯着一角,提出空地。看看,空场上的垃圾并没觉得减少,便又回去拾。这样来回拾了五六袋,才觉得干净了些。太阳也到了正午,两人都热得不行,汗流满面,收了手。两人跑过空场后面的稻田,绕过几间房子,来到河边,下到埠头洗手。河对岸是个鸭棚,鸭子听到有动静,一迭声地叫起来,几乎将棚顶掀翻。蒋芽儿火了,拾了河岸的烂泥,朝鸭棚扔过去,嘴里喊:怕你!怕你!鸭叫得更烈了,带动一百米外另一户鸭棚也骚动起来。终于,鸭主出来了,一个女人横着竹竿子,朝她们喊着。隔了河,又有风,再加上鸭叫,听不见她说什么,只看见竹竿的梢对她一扬一扬,女人耳朵上的金坠子一晃一晃。她们便也不怕,对了她喊:碰你鸭子了吗?你看见吗?有证据吗?女人也听不见她们的话。双方就这么无声地喊了一阵。鸭子大约晓得没什么事了,倒安静下来,女人退了进去,她们也离了河岸。
分手的时候,她们很热切地道着再见,约好下午碰头的时间。然后,蒋芽儿一闪身,消失在她家黑洞洞的店铺里面,秧宝宝三步两步蹬上楼梯。她这时方才发觉,她度过了一个多么漫长难挨的暑假啊!那些烈日下的午后,一切都静止着,白日梦似的。好了,现在蒋芽儿回来了,它们就又活过来。蒋芽儿真是一个精灵啊!她像一只鼹鼠穿行地下一样,穿行在这个又老又新的小镇子里,什么动静都逃不过她灵敏的嗅觉。她离去这一段日子,再回来,又有许多新发现。嗅嗅空气,气味大不相同。只这一上午时间,秧宝宝已经把张柔桑的友谊忘在了脑后,她们差不多已经重续旧缘,又要变成好朋友了。可是,谁知道蒋芽儿会这时候回来呢?
吃罢午饭,蒋芽儿果然在底下叫了。秧宝宝左下楼,见蒋芽儿换了装束。穿一条白色镶花边的长裙,直垂脚踝,上身是一件血牙红的无袖短衫,手中撑一把粉红碎花的太阳桑但这些并没有把她变成一个淑女,反而有些滑稽,就像剪纸画老鼠娶亲中的那个新娘。秧宝宝惊异得很,问她要去哪里?做什么?蒋芽儿挽住秧宝宝的手臂,拉她到伞下。伞下透明的阴地里,蒋芽儿的眼睛烁烁发光。她说她爸爸的一个同学,也是老板,儿子过生日,找些小朋友去玩,她们一起去吧!秧宝宝不曾想蒋芽儿出了这么一出节目,站住脚,说:我又不认识他儿子,我不去了。蒋芽儿却不放她,定要她去。秧宝宝还是不依,蒋芽儿也执意不放她。两人僵持一回,又撕扯一回,最后,蒋芽儿泄气说;我也不去了!说罢收起了桑这时秧宝宝才看清,蒋芽儿的脸搽了胭脂,开始还以为是伞上的花映上去的。秧宝宝心一软,让步了。蒋芽儿欣喜地打开伞,地面立刻投上一团花影,两人挤进花影中,走了。
原来和上回搭船看菩萨戏走同一条路。从镇碑底下走过,这时间,镇碑底下竟坐了一个人,背着身。以为是黄久香,结果当然不是。回过头看她们,大约也在想,这大中午的,她们去哪里?走过塘,塘里积了水草,只在塘心露出一小块水面。没有人,却遗留了一双绿色的塑料拖鞋,好像过会儿就会来人似的。然后转进一条宽巷,那宽巷里的凹进去的一处院子,院子里有太湖石,石凳石桌,莲花瓣立灯,碎花石子拼成图案的甬道,甬道延向高台阶,台阶上的五层楼房,就是她们要做客的人家。这一回,大狼狗没有叫,而且,院门开着。她们走进去,上了台阶,底下的两扇玻璃门也开着。门里地面上横七竖八放了一堆鞋,于是,她们也把鞋脱了,赤脚站在大理石上,脚心一阵沁凉。迎面一弯楼梯,也是大理石的,柚木的扶手上,嵌着金线。门厅的左手,是饭厅,长形的大餐桌上,正开着饭,坐了一圈人。她们显然是到早了,一个烧饭女人引她们到右手的客堂坐着。这一间客堂的四周,放了红木沙发椅,又深又宽,后背很高。面前的红木长几中间,嵌了大理石,描着彩色的花鸟。壁上一面挂了字画,一面挂了锦旗,奖状,再一面是彩色照片,照片上蒋芽儿爸爸的那个同学,一个矮壮的黑脸男人,笑着与各种人物握手,举杯,合影。
这两个人悬空了脚坐在沙发上,听那边饭碴里的喧嚷声。钟打了两下,两点了,却没有散度的迹象,而且,还唱起了歌。电子琴打着节拍,音响震出嗡嗡的颤章,反有些模糊。唱歌的人大多合不上拍点,音也不准,但却唱得很投入,坚持把一首歌唱到底。所有的人都是唱同一支歌,就是九九女儿红,唱到副歌的段落,一律上来情绪,反反复复,越唱声越高,听的人就拍手。在循环往复的“九九女儿红”里,钟又打了三点。进来一个小男孩。坐在她们对面,其实是认识的,就住在菜市场过来一些的新街口上,家里开日用百货小店,到天黑就在柜台上摆出电视机的那个老板的小孩。但是在这里碰到,大家都做着姿态,很严肃地坐着,谁也不说话。
终于,一阵哄笑中,音响戛然而止。可是,立刻又换上另一支歌曲:留住你的根。这一回,是合唱,将这一支委婉的歌,唱得颇为雄壮。只不过还是音不准,节拍又不在一起。唱了三遍,又是一阵哗啦啦的掌声,然后,一阵桌椅的碰响,散席了。一个个面红耳赤的人鱼贯走出,并没有穿出门,而是向里去,上了楼。楼梯上啪啪一阵脚底板响直响到他们坐的客堂的天花板上,再接着,便传下来哗哗的洗牌声,牌局开了。几个女人进出着饭厅,端出无数杯碗盘碟。又过一会儿,那个烧饭女人过来了,让他们再等一时,老板的儿子在睡午觉。好像怕他们吵似的,走时还将门带上了。
他们三个被关在房里,面面相觑。首先是那后来的,动了一动。因是男孩,又小一点,不像她们有耐心,已经坐不住了。他反过身,跪在大沙发上,用膝盖挪着,欣赏壁上的字画,照片。她们便也站起来,看墙上的物件。三人绕着客堂看一周,念着锦旗奖状上的字样。待到要念字画上的,就念不准了。尤其是那小孩,不管认不认得,一径地念,这两个大的就笑。于是他便得意起来,更加胡念一气,她们更笑。三个人憋了这半天,实在闷得很,此时就有此放纵,一个劲地疯笑。反正也没人理会他们。忽然,其中一个从窗里发现有人进了院子,招呼那两个一起来看,竟是抄书郎!他依然黑衣黑裤,戴着墨镜,脸上却露着微笑,显得很谦虚。他手里提了无数大盒小盒,盒上烫了金字,系了红绸带。其中有一个格外大的圆盒,四周是粉红的玫瑰花样,顶上是透明的塑料盖,可看见里面蛋糕上的奶油裱花。还有一篮鲜花,每朵都是用彩色玻璃纸包裹着。这些东西,莫说是华舍,就是柯桥,绍兴都未必见着。这些宝贝东西挤在他膝边,脚都迈不开了。他磕磕碰碰走过彩石甬道,上了台阶。然后就听见他颤颤地叫:有人吗?等他放下东西,让烧饭女人送出门外,走过甬道,将要出院门的时候,屋里这三个约齐了一同喊:抄―书―郎!抄书郎回头看看,什么也没见着,笑笑,走了。窗下伏着的这三个,早已笑得浑身打抖,爬不起来了。趣就在了窗户外面。爬在沙发椅上,等着还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太阳斜过了一半院子,果然又来了人。拉着车,车篷上写着“柯桥矿泉水”车停在院门口,然后,一桶一桶往里送,送了足有二十桶,车子大约也空了,才慢慢地骑着走了。之后,便没人来了。于是,三个人对窗外的戏剧也没了耐心。又呆坐一时,那小孩突然站起身,推开门,出去了。这两个跟在后边,见他飞快地跑到门厅里捡了自己的鞋,拎在手里,向楼梯后面跑去。她们也跟着捡了自己的鞋,跑过去。楼梯后面有一条过道,通灶间。她们随了她小孩,赤脚跑进灶间,从巨大的烧柴灶前跑过去,直跑出了后门。一股潮湿的水气扑面而来。
门外是河,河面较宽,专砌了一个埠头,烧饭女人们都在河边淘洗,与柳阴下的厨子调笑着,没有注意这三个孩子跑来。他们沿了河跑去,小孩子一眨眼没了影,剩下她们两个。蒋芽儿早不耐烦她的长裙了,脱下来拎在手里,只穿一条花短裤,太阳伞夹在胳肢窝下。各人手里都还提着鞋,沿河找好下脚的地方涮洗。爽洁的阳光下,空气是清澈的,所以,其中的气味就清晰可辨。青草,泥土,抽穗的稻谷,水气中含有的家禽粪便和油脂,连小虫子的分泌物都可嗅见,就是那种在鼻子与口腔之间的部位,有些触痒的,像吞一口烟似的气味。
暑假过去了,坐回在教室里,至少有一个上午,大家保持着严肃。在那晒得格外黑的皮肤底下,各自藏着一些成长的秘密,使彼此变得生分了。可是,很愉地,那些朝夕相处的日子又回来了,接着续上了。嬉戏,吵嘴,小心眼儿,背地里使坏,重归于好,密密匝匝地刻在读书的时间表上,这时候,又往下刻着笔画。这不,到了下半天,他们又挤簇在一起,各样的事都生出来了。就说夏静颖,蒋芽儿,张柔桑这三位吧!张柔桑先还以为老朋友回到了身边,欢欢喜喜地迎上前去,不料新知己也来了,三人两面撞个正着,局面顿时尴尬起来。小孩子的要好,是有些像情爱一样,很讲专一,甚至比情爱还严格,一点苟且不得。张柔桑目光严厉地看着秧宝宝,秧宝宝自知有错,不由从蒋芽儿身边站开一点,蒋芽儿却机敏地逼了过去。三人都不说话,站了一会儿,铃响了,各自回到位子上。张柔桑直着身子,目光直视,再不看她那负心的朋友一眼。秧宝宝低着头,只看桌面上的一块墨水斑迹。蒋芽儿的眼睛却从这两人身上移来移去。蒋芽儿的嗅觉又起作用了,她嗅出些危险的征兆,于是立即做出反应。下课铃一响,她过去就坐到秧宝宝身边,手臂弯过去,勾住秧宝宝的颈脖。张柔桑停了停,然后起身离开了教室,一场争斗在无声中分出胜负,结束了。
可是,新的学年,总是有新的气象。簇新的课本散发着油墨气,不是好离,而是新。课程的内容自然与上学年不同,即便是旧课目,也是有了新进度。新老师呢,也许还不如旧老师,可也占了新的光,谁都想讨好。总之,这一些都使得生活有变化,日复一日里面,突兀出了一点标记,可供划分阶段的。当这开学头一日结束的时候,小学生背着大书包,欢蹦乱跳地奔过操场,切莫以为他们没来由地开心,其实是有来由的。
这一日,蒋芽儿一直待秧宝宝很温柔,勾着她的脖颈,轻声与她说话。虽然秧宝宝很沉默,但外人看上去,她们真是一对相亲相爱的知己,不晓得前世修了多少年。秧宝宝的沉默多少影响了蒋芽儿,她便也静下来,两人走入老街,沿了河走。过桥时,河面上就留下她们的倒影。此时,农人们到了回家的时间,河里的船只有些拥挤。尤其过桥洞,船帮碰撞出沉闷的声响,是含了水分的老木头的声响。老大们左撑右挡地操着浆,一点一点挤过去。河边那些板壁房子,还有巷子里头,高墙厚瓦的院落,住的都是这镇子的老居民,多少代的世家了。虽然板壁酥了,墙头颓败了,瓦呢,也碎了,又覆上了新瓦,可那里面的烟火气足哩,就还撑着,有威严。那里面,不晓得有多少户,是同治年间兴隆的丝寓,绸庄,丝行。不是说它“日出万丈绸”吗?昔日里,商船云集,万舸争流的景象,在这桥洞下,船板的相撞里,留有着一点余音。太阳低下来了一些,它的亘古不变的光芒覆在瓦顶上,给这镇子恢复了一点古意。从某个角度看过去,真的不知道何年何月。
两个孩子在镇子里穿行,之间发生的那点微妙的小事端,使她们有些忧伤,连面前的景色都变得伤情。房顶的瓦缝里,长出白茸茸的草,在风中摇曳。背阴的山墙上,布着裂纹,像一张大网。河里的水,稠得起浆,过去的那条乌篷船,吃水深的来,帮都看不见。船上的老大呢,也委实太老,老成一根藤筋。板壁房的穿廊里,潮气一股一股漫出来,夹着老鼠屎,馊饭粒,腐菜叶,哈火腿的气味。小孩子哭精似的,咧着嘴,眼泪纵横,一张满污脏。还有太阳光,是那样柔软的金黄色,柔软得叫人鼻酸。
这两个人走在桥头,并不惹人注意。这镇子,有的是这样情意缱绻的小姐妹,从一丁点儿到长大成人。头并头,手挽手,唧唧哝哝。越剧梁祝里面的“十八相送”大约就是从这里来的。只是将一双姐妹换成一双兄弟,不过那一对兄弟其实是让姐妹来扮的。总之是,缠绵悱恻。
这时候,忽听河那边一个尖利的声音传来:秧宝宝,乘花轿;蒋芽儿,黄瓜儿!两人同时一激灵,抬头看看,河那边一排板壁房前,只两个女人自己在说话,并没有别人。两人手拉手奔下桥,沿了那一排屋,走过去,一扇门,一扇门地查看。有的门里没有人,有的门里有人,也是大人,做着自己的事。当她们头伸进人家屋看时,又响了一声:秧宝宝,乘花轿;蒋芽儿,黄瓜儿!她们刷地拔出头看去,又是没人。她们撒腿追过去,只见一扇门里,是一条幽暗的木廊,通向后院,尽头有一块亮,有两个逃窜的身影,迅速地掩起来。可她们也看清了,其中一个正是班上的一个男生,于是她们大声喊出他的名字:宋继纲,小和尚!这样连喊三遍,没把宋继纲喊出来,倒是喊出了一个瘦长的老太,穿一件浅灰底碎白花的衣裤,手里还拿着一本卷起的书,对她们说:你们喊他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好喊他小和尚,他是我们家的独苗,怎么可以做和尚?不是咒我们家吗?这两个不饶人的,又占了理,就说:让他自己出来说话,他为什么自己不出来?老太还是说:你们喊他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喊他小和尚!有些缠不清的样子。她们对了她身后骂一声:缩货!走开去了。
方才的忧伤这会儿烟消雾散,她们愤愤地跺着脚下的石板街,想她们并没有惹着他,他倒来惹她们。她们走出老街,从小小影楼前走过,走上新街,来到菜市口上,壅塞着人,停了一辆卡车,车上是没长熟的青苹果。人们都爬上车去挑苹果,然后爬下来过秤,付钱。卖苹果的竟是抄书郎,还雇了小工,替他做买卖,他只是抄着手站在旁边监督,好像已经是大老板了。菜市场进出往来的大半是外乡人,都面生,似乎工厂都换了新人,原先那批一个都不见了。路边小炒摊,方桌上围坐的也是另一批,形貌都很两样。她们从熙攘的人群里穿过,走上水泥桥,可看见教工楼了。天短了许多,此时已成暗灰,但依旧明亮。她们走到楼底下分了手。再前面,街角处,镇碑轮廓很细致,立在收割的稻田前,底下没有一个人。这就是新一批外乡人的不同了。他们不在镇碑下集合,他们多是在菜市场后面,汽车站那个凹地里。这些几乎占了镇上一半人口的外来民,改变着这个镇子的面目。
那么,晚上的时分,她们又到哪里去扎堆呢?晚上,虽然谈不上溽热了,但还有余些暑气,在这夏季的末梢上流连。有几阵子,挺闷的,雨要下又下不来。贪凉的人们摇着扇子,趿着拖鞋,在街上走来走去,寻找有风的地方。这镇子就还有些喧哗。那些沿街的铺子,点着节能灯,还开着张,蚊香,蚊香盘,火柴,方便面,肥皂,摞起来,直延到街心。这一批打工妹普遍喜欢嗑瓜子,一咱走,一路嗑,吐着瓜子皮,没有一个有黄久香那种风度的,但又好象是黄久香的遗风。打工仔呢,似乎都比上一批身量高大,喜欢一手拿着支烟,抽着走路,黑暗中,眼光有些阴沉。
说蒋芽儿嗅觉灵呢,她一下就寻到了这镇子的热闹。她们两人,吃了晚饭,洗了澡,短衫短裤外头罩件长袖衫,逛啊逛的,逛到了汽车站。空地上停了中巴,大约有四五辆,中巴与中巴之间,亮着一些烟头。空地边上,那几棵柳树后面,是落袋桌(台球桌),有清脆的击球声传过来,更显得这里寂静。蒋芽儿与秧宝宝有些怯生,脚步迟缓下来,这里的气氛和镇碑下面可不相同,有些森严似的。脚底下坑凹不平,两人一脚高,一脚低,渐渐走了进去。在空地的中央,光线略微明亮,四周多少有一些遮蔽物的投下阴影,月亮还没完全升起。人们都站着,很少说话,打工妹们互相趴在肩膀上,有几张脸,在朦胧的光里显得很清秀。亦有几个本地人,在空地上穿行,捕捉着凉风。他们的身影显见是悠然自在的,脚步有些外八,背着手,蒲扇在手里转动。她们有意从那些外乡人跟前经过,挨得很近地看他们的脸。这些本地人,优游其间,带来着一点居家的安闲表情,一定程度缓和了这里的危险气氛。
那里,有一丛人忽然蹲下,头凑头的,不一会儿,又站了起来。站起来后,便松开些,略走几步,活动活动。好像方才进行了一桩严重的事情,使他们神经紧张。他们猛吸着香烟,烟头便急骤地明灭,明灭。另一处,也有一丛人,这时蹲了下去,头凑头。空地上的人,多了一些,但依然是沉寂的。外乡的女子,互相伏在肩上,表情漠然。没有人注意到秧宝宝和蒋芽儿,这些外乡人,显然不如前一些那么风趣,而且简单,他们好像彼此怀着敌意。她们所以没有离去,也是蒋芽儿的嗅觉在起作用,她总能嗅到不寻常的气息。在这静默里面,一定是有着什么,将要发生。她很机警地向一个本地人打听时间:老伯伯,几点钟了?老伯伯也没戴表,但手里托了一个收音机,里面传出嗡嗡的说唱声,他说:八点出头了,你们好回家睡觉了。蒋芽儿很乖巧地说,好的,却并不离开。过一会儿,再遇到老伯伯,他们就成了熟人。老伯伯说:你们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又问她们是谁家的小孩。这一老二小站在一处说话,说了一会儿,蒋芽儿忽踮脚凑到老人耳边问:他们在做什么?老伯伯四下看看,并不回答,说要回去睡觉了,身上的汗早已息了。两个孩子就跟他一起走出空地,迎面又有人向这里来。月亮升高了,空地完全暴露在月光底下,人的眉眼都清晰的,看过去,数量显得很多,几乎有些挤挨着,本地人却都不见了。
她们沿了一道缓坡攀上空地的边缘,走到路上。老伯伯与她们同一个方向,一同走过菜市场,在空旷平整的新街上走了一截,天地开放了许多,风里含着稻香,她们禁不住一阵轻快,哼起了歌曲。老伯伯手掌里的收音机,声音也响亮许多,嘶嘶啦啦的,老伯伯说:马上要报时了。果然,嘶啦几下子,嘟,嘟,嘟地报时了。他们一起走过水泥桥,老伯伯要往桥下岔道去,分手时,他问她们:晓得他们在做什么吗?蒋芽儿眼睛亮亮地,吐出三个字:拉皮条!老伯伯返身又走上路,绷起脸,盯了她们问道:到底是谁家的小孩子?她们倒退着走了几步,然后回转身飞快地跑了。
跑了一大段,再回身望望,老伯伯看不见了,只听得见他收音机里的咿呀声,也越来越弱,渐渐没了。镇子的中心地带已沉入到一些矮房子后面,那里有着神秘的事情。九点钟,在这镇子里算是很晚的时间了,安居乐业的人都已经躺到床上,看完电视连续剧的一集,准备入眠。经过一个溽热的暑天,初秋的夜晚特别好睡。可是,华舍还生出了另一种生活,夜生活,正在进行。两个孩子觉出夜的凉意,瑟缩着,抱着肩膀,快快走到楼底,来不及道声再见,一个闪进门洞,一个钻入半卷的门帘底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