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jjxxs.com,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71章 亲情难割
“稻谷二千一百六十余石,比我们估计的还多。”
九月二十二日,伴随着吉林城的秋收结束,朱高煦坐在一处新建不久的院子书房内,感叹着手中粮册的粮食亩产。
坐在他一旁的,是正在泡茶的亦失哈。
毫无疑问,这里是亦失哈的住所,而朱高煦的渤海王府,如今已被拆了一半,正在兴建中。
“这稻谷奴婢试过了,一石稻谷能出七斗半,比我们预估的还要高,而且颗粒饱满,味道也不错。”
亦失哈为朱高煦倒茶,同时说起了吉林稻谷的优点。
朱高煦听后也颔首表示赞同,毕竟黑土地名声在外,只要有配套的农业设施,所耕种的粮食即便亩产不高,口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叫人弄了没有?我要吃吃这吉林城的稻米。”
他笑着催促亦失哈,亦失哈也笑着回应:“殿下放心,已经让庖厨在弄了。”
“好……”朱高煦笑着低头继续翻看粮册,果然发现吉林城的粮食不论品种,基本都提高了一些产量。
曾经亩产七十多斤的蜀黍,如今居然能有八十多斤的产量,小麦和豆料、粟米也是一样基本都提高了一成左右的亩产。
虽然提高的产量只有七八斤,但加工过后便能得到五六斤成品粮,足够一个人省着吃三天了。
尽管这没有达到朱高煦预期的三成,但一想到这其中许多田地才被开垦第二年,明年才是第三年,因此他也不由高兴了许多。
水利对农作物的重要性,在这收获的时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今年开荒了二十二万亩河滩地,比我们想的还多。”
朱高煦看着粮册上的开垦田地数量,心中又小小振奋了许多。
对此,亦失哈却无奈的泼冷水道:“只可惜其中许多地方只简单挖掘了土壑,排水不及水泥沟渠。”
“没事,冬季囤些水泥,三月后气候稍暖,赶在四月前将水渠修好就行,水泥别的不说,干得足够快。”
“这倒也是……”亦失哈笑着附和,同时对朱高煦说道:
“按照今年的安排,明年应该也是这近四万亩老田种水稻,那二十二万亩新田三分之一种植豆料,其余种植小麦,是这样没错吧,殿下?”
“嗯”朱高煦应了一声,手中不停翻看着粮册,怎么看怎么满意。
不到两年的经营,曾经只有几千人的吉林城,如今人口翻了近十倍,耕地更是翻了近三十倍。
这其中之艰难,恐怕只有一路走来的人才能体会。
“今年所收的粮食,老田的粟米和小麦都达到了一百二十斤左右,加工后能得到接近九十斤的成粮。”
“去年开垦,今年耕种的新田,产量则是在八十五斤左右,能得到近六十斤的成粮。”
“奴婢算了算,今年收获的粮食中,除去那四千石充作马料的豆料,剩余的二万五千四百余石粮食,能得到一万九千余石成粮,起码能解决三千二百多丁口的粮食。”
亦失哈高兴的说着,朱高煦也唏嘘道:“让吉林城自给自足,这条路还真是任重道远碍…”
“呵呵……”亦失哈笑道:“您少收些野人,我们就能快些了。”
亦失哈的话让朱高煦轻笑摇头,收获粮食的这几日,又有不少东边的野人小部落来投。
他们来投,主要是因为粮食不够吃,其次是因为嫌真部的弗达哈。
不得不说,弗达哈眼下都快成为朱高煦在野人女真之中的宣传委员了,但凡哪里有女真人遭了灾,他就派人去找当地的头人,与他们交流后,推荐他们前来吉林城。
当然,弗达哈也不是什么不求回报的良家子。
他介绍一些野人部落来吉林城,也是会收取一些牛羊作为回报,同时还能在吉林城这里领到几十到几百石不等的粮食报酬。
朱高煦算了算,仅今年,弗达哈就从他手里得到了近二千石粮食,基本能养活部落之中的千余丁口了,毕竟野人女真对谷物的要求并不算高。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一名兵卒也端着一张木盘从屋外走了进来。
亦失哈见状,亲自收拾了一下桌面,将木盘上的饭菜给摆上了桌。
一桶五六斤的稻米饭,一盘炒白菜,一盘炒羊肉和鸡肉,这便是亦失哈招待朱高煦这位郡王的饭菜。
说寒酸吧确实,但在这即将入冬的关外,能吃上这些肉菜已经是十分滋润的日子了。
朱高煦也不以为意,毕竟他在渤海王府,也基本属于一日三餐,每餐两荤一菜一汤。
即便后来郭琰嫁过来了,也只提升到了三荤两菜一汤的标准。
在他看来,两个人吃五菜一汤,已经极为奢侈了。
要是按照关内的物价算,他与郭琰每日饭食钱都在一百五十文到二百文之间,每年光吃饭就要吃去五六十贯,等同寻常关内百姓三四年的收入。
朱高煦很挑吃的,但却不追求铺张浪费。
若是让他像诸如靖江郡王一样的郡王,每年花费数百上千贯在饭食上,他宁愿将多出来的钱粮拿去养兵。
不过说起养兵,朱高煦也询问起了亦失哈:“眼下还有多少兄弟没有军械甲胄?”
老朱是给了朱高煦两千拖家带口的军户和两千独身军户,但这四千人是没有甲胄兵器的,所有的一切都得朱高煦自己准备。
三场的事情,朱高煦交给了孟章负责,但孟章一般都找亦失哈禀告,由亦失哈转告朱高煦。
见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也开口道:“之前缴获胡兵甲胄和兵器都熔炼来锻甲了,眼下六千兵卒之中,仅有不到三千人装备有明甲、暗甲各一套,兵器俱全。”
明甲即扎甲,重四十五斤。
暗甲即布面甲,重十八到二十六斤,渤海军基本选用二十六斤的暗甲。
在一人双甲的情况,养一个兵光甲胄就得拿出不少于六十五斤铁,加上兵器的话就是七十斤左右。
这还不算弓箭、箭矢之类的兵器,所以亦失哈先说有的,再说缺的:“当下还有三千二百一十六人缺少甲胄,府库之中熔炼胡兵兵器后,得铁料六万四千斤,又库存十万一千余斤,尚缺六万斤铁。”
“另外暗甲需要棉花,府库之中的棉花只够做两千套。”
“真算起来,恐怕得到明年四月,辽东都司运新的棉花来时,才能赶在七月前让六千人尽数得到双甲。”
亦失哈算好了时间,对此朱高煦也不着急。
冬季他们不会出兵,对暗甲的需求并不高,明年虽然他准备对三江平原动兵,但也会挑在春耕过后才动兵。
等回来的时候,渤海军六千人应该甲胄双全了。
“六千人……”朱高煦在心中呢喃这个数量,还是觉得太少了。
老朱虽然给了他两千独身军户,但始终没有提高他麾下护卫的限额,这就让他有些不太好办了。
如果他没有记错,接下来两年时间里,东北都不会再发生什么大事,而兀良哈这次又被打残,不出意外的话,三五年不能作乱。
这么一来,他连想要提升兵马数量的机会都没有。
“只能私下养兵了吗……”朱高煦脑中下意识想到了天高地远的忽喇温。
那个地方,依托松花江和吉林城,几乎能零损耗的将吉林城粮食运到当地,不管是铸炮还是私下养兵,都是一个极好的地方。
至于练兵养兵的兵源,以现在的局面来看,只有用北山一带的野人女真来练兵了。
梳理好一切,朱高煦一边吃一边询问道:“船厂那边,明年开春能下水几艘船?”
“五艘,都是按殿下您的要求制作的千料马船。”亦失哈不假思索,闻言的朱高煦也颔首。
这五艘马船加上之前的两艘战船、三艘马船,差不多能运三千兵马和两万石粮食。
如果只运粮食,一艘马船能运粮三千石,八艘就是两万八千石,加上战船,一次性就能运三万石粮食前往忽喇温城。
“开春之后我要征讨忽喇温城的阿台外兰,你让人去打探打探消息,看看从吉林城乘舟师沿江而下,需要多久才能抵达忽喇温城。”
“是……”亦失哈点头应下,不停为朱高煦夹菜。
二人酒足饭饱,过了些许时间,朱高煦便返回了自己那正在被拆迁的王府。
他近来在学女真语和蒙古语,也算是休息时的兴趣。
倒是在他等来这个可以休息的冬季之时,他那南归的老父亲却在忙的焦头烂额。
北平之地有人口一百九十八万,然而其中大半是未曾逃回北方的蒙古人、色目人,以及之后战败投降南下的蒙古人。
可以说,眼下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数量,还不如北平一省之地多。
这样的蒙古人数量,自然也就造成了北平时常发生叛乱,需要明军常常平叛。
没有出现意外,在时间进入晚秋之后,北平一带的鞑官又爆发了叛乱,这次的理由是觉得卫所之中的南人针对、歧视他们。
保定、河间二府数千蒙古人叛乱,但叛乱不到十天,就被朱棣领燕山三护卫平定,恶首被诛杀,从犯被赦免。
平叛归来,朱棣依旧精神奕奕。
北平王府内,德胜归来的他往存心殿走去,在即将进殿的时候看到了拿着一封信,恬静坐着看信的徐氏。
“徐妹子,俺回来了……”
&... -->>
第171章 亲情难割
“稻谷二千一百六十余石,比我们估计的还多。”
九月二十二日,伴随着吉林城的秋收结束,朱高煦坐在一处新建不久的院子书房内,感叹着手中粮册的粮食亩产。
坐在他一旁的,是正在泡茶的亦失哈。
毫无疑问,这里是亦失哈的住所,而朱高煦的渤海王府,如今已被拆了一半,正在兴建中。
“这稻谷奴婢试过了,一石稻谷能出七斗半,比我们预估的还要高,而且颗粒饱满,味道也不错。”
亦失哈为朱高煦倒茶,同时说起了吉林稻谷的优点。
朱高煦听后也颔首表示赞同,毕竟黑土地名声在外,只要有配套的农业设施,所耕种的粮食即便亩产不高,口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叫人弄了没有?我要吃吃这吉林城的稻米。”
他笑着催促亦失哈,亦失哈也笑着回应:“殿下放心,已经让庖厨在弄了。”
“好……”朱高煦笑着低头继续翻看粮册,果然发现吉林城的粮食不论品种,基本都提高了一些产量。
曾经亩产七十多斤的蜀黍,如今居然能有八十多斤的产量,小麦和豆料、粟米也是一样基本都提高了一成左右的亩产。
虽然提高的产量只有七八斤,但加工过后便能得到五六斤成品粮,足够一个人省着吃三天了。
尽管这没有达到朱高煦预期的三成,但一想到这其中许多田地才被开垦第二年,明年才是第三年,因此他也不由高兴了许多。
水利对农作物的重要性,在这收获的时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今年开荒了二十二万亩河滩地,比我们想的还多。”
朱高煦看着粮册上的开垦田地数量,心中又小小振奋了许多。
对此,亦失哈却无奈的泼冷水道:“只可惜其中许多地方只简单挖掘了土壑,排水不及水泥沟渠。”
“没事,冬季囤些水泥,三月后气候稍暖,赶在四月前将水渠修好就行,水泥别的不说,干得足够快。”
“这倒也是……”亦失哈笑着附和,同时对朱高煦说道:
“按照今年的安排,明年应该也是这近四万亩老田种水稻,那二十二万亩新田三分之一种植豆料,其余种植小麦,是这样没错吧,殿下?”
“嗯”朱高煦应了一声,手中不停翻看着粮册,怎么看怎么满意。
不到两年的经营,曾经只有几千人的吉林城,如今人口翻了近十倍,耕地更是翻了近三十倍。
这其中之艰难,恐怕只有一路走来的人才能体会。
“今年所收的粮食,老田的粟米和小麦都达到了一百二十斤左右,加工后能得到接近九十斤的成粮。”
“去年开垦,今年耕种的新田,产量则是在八十五斤左右,能得到近六十斤的成粮。”
“奴婢算了算,今年收获的粮食中,除去那四千石充作马料的豆料,剩余的二万五千四百余石粮食,能得到一万九千余石成粮,起码能解决三千二百多丁口的粮食。”
亦失哈高兴的说着,朱高煦也唏嘘道:“让吉林城自给自足,这条路还真是任重道远碍…”
“呵呵……”亦失哈笑道:“您少收些野人,我们就能快些了。”
亦失哈的话让朱高煦轻笑摇头,收获粮食的这几日,又有不少东边的野人小部落来投。
他们来投,主要是因为粮食不够吃,其次是因为嫌真部的弗达哈。
不得不说,弗达哈眼下都快成为朱高煦在野人女真之中的宣传委员了,但凡哪里有女真人遭了灾,他就派人去找当地的头人,与他们交流后,推荐他们前来吉林城。
当然,弗达哈也不是什么不求回报的良家子。
他介绍一些野人部落来吉林城,也是会收取一些牛羊作为回报,同时还能在吉林城这里领到几十到几百石不等的粮食报酬。
朱高煦算了算,仅今年,弗达哈就从他手里得到了近二千石粮食,基本能养活部落之中的千余丁口了,毕竟野人女真对谷物的要求并不算高。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一名兵卒也端着一张木盘从屋外走了进来。
亦失哈见状,亲自收拾了一下桌面,将木盘上的饭菜给摆上了桌。
一桶五六斤的稻米饭,一盘炒白菜,一盘炒羊肉和鸡肉,这便是亦失哈招待朱高煦这位郡王的饭菜。
说寒酸吧确实,但在这即将入冬的关外,能吃上这些肉菜已经是十分滋润的日子了。
朱高煦也不以为意,毕竟他在渤海王府,也基本属于一日三餐,每餐两荤一菜一汤。
即便后来郭琰嫁过来了,也只提升到了三荤两菜一汤的标准。
在他看来,两个人吃五菜一汤,已经极为奢侈了。
要是按照关内的物价算,他与郭琰每日饭食钱都在一百五十文到二百文之间,每年光吃饭就要吃去五六十贯,等同寻常关内百姓三四年的收入。
朱高煦很挑吃的,但却不追求铺张浪费。
若是让他像诸如靖江郡王一样的郡王,每年花费数百上千贯在饭食上,他宁愿将多出来的钱粮拿去养兵。
不过说起养兵,朱高煦也询问起了亦失哈:“眼下还有多少兄弟没有军械甲胄?”
老朱是给了朱高煦两千拖家带口的军户和两千独身军户,但这四千人是没有甲胄兵器的,所有的一切都得朱高煦自己准备。
三场的事情,朱高煦交给了孟章负责,但孟章一般都找亦失哈禀告,由亦失哈转告朱高煦。
见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也开口道:“之前缴获胡兵甲胄和兵器都熔炼来锻甲了,眼下六千兵卒之中,仅有不到三千人装备有明甲、暗甲各一套,兵器俱全。”
明甲即扎甲,重四十五斤。
暗甲即布面甲,重十八到二十六斤,渤海军基本选用二十六斤的暗甲。
在一人双甲的情况,养一个兵光甲胄就得拿出不少于六十五斤铁,加上兵器的话就是七十斤左右。
这还不算弓箭、箭矢之类的兵器,所以亦失哈先说有的,再说缺的:“当下还有三千二百一十六人缺少甲胄,府库之中熔炼胡兵兵器后,得铁料六万四千斤,又库存十万一千余斤,尚缺六万斤铁。”
“另外暗甲需要棉花,府库之中的棉花只够做两千套。”
“真算起来,恐怕得到明年四月,辽东都司运新的棉花来时,才能赶在七月前让六千人尽数得到双甲。”
亦失哈算好了时间,对此朱高煦也不着急。
冬季他们不会出兵,对暗甲的需求并不高,明年虽然他准备对三江平原动兵,但也会挑在春耕过后才动兵。
等回来的时候,渤海军六千人应该甲胄双全了。
“六千人……”朱高煦在心中呢喃这个数量,还是觉得太少了。
老朱虽然给了他两千独身军户,但始终没有提高他麾下护卫的限额,这就让他有些不太好办了。
如果他没有记错,接下来两年时间里,东北都不会再发生什么大事,而兀良哈这次又被打残,不出意外的话,三五年不能作乱。
这么一来,他连想要提升兵马数量的机会都没有。
“只能私下养兵了吗……”朱高煦脑中下意识想到了天高地远的忽喇温。
那个地方,依托松花江和吉林城,几乎能零损耗的将吉林城粮食运到当地,不管是铸炮还是私下养兵,都是一个极好的地方。
至于练兵养兵的兵源,以现在的局面来看,只有用北山一带的野人女真来练兵了。
梳理好一切,朱高煦一边吃一边询问道:“船厂那边,明年开春能下水几艘船?”
“五艘,都是按殿下您的要求制作的千料马船。”亦失哈不假思索,闻言的朱高煦也颔首。
这五艘马船加上之前的两艘战船、三艘马船,差不多能运三千兵马和两万石粮食。
如果只运粮食,一艘马船能运粮三千石,八艘就是两万八千石,加上战船,一次性就能运三万石粮食前往忽喇温城。
“开春之后我要征讨忽喇温城的阿台外兰,你让人去打探打探消息,看看从吉林城乘舟师沿江而下,需要多久才能抵达忽喇温城。”
“是……”亦失哈点头应下,不停为朱高煦夹菜。
二人酒足饭饱,过了些许时间,朱高煦便返回了自己那正在被拆迁的王府。
他近来在学女真语和蒙古语,也算是休息时的兴趣。
倒是在他等来这个可以休息的冬季之时,他那南归的老父亲却在忙的焦头烂额。
北平之地有人口一百九十八万,然而其中大半是未曾逃回北方的蒙古人、色目人,以及之后战败投降南下的蒙古人。
可以说,眼下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数量,还不如北平一省之地多。
这样的蒙古人数量,自然也就造成了北平时常发生叛乱,需要明军常常平叛。
没有出现意外,在时间进入晚秋之后,北平一带的鞑官又爆发了叛乱,这次的理由是觉得卫所之中的南人针对、歧视他们。
保定、河间二府数千蒙古人叛乱,但叛乱不到十天,就被朱棣领燕山三护卫平定,恶首被诛杀,从犯被赦免。
平叛归来,朱棣依旧精神奕奕。
北平王府内,德胜归来的他往存心殿走去,在即将进殿的时候看到了拿着一封信,恬静坐着看信的徐氏。
“徐妹子,俺回来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