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jjxxs.com,靖难攻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他成在亲情,因为亲情让他留下了朱高煦,进而促成了今日辽东、大宁二都司俱覆灭的结果。
他也败在亲情,因为亲情让他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难以抉择。
“其实说这些太早了,俺连黄河都还没见到呢。”
朱棣讪笑着来打圆场,之所以以这个借口来打圆场,也是因为在今日之前,他都未曾想过自己可以拿到天下,所以自然不会想储君之位带来的问题。 可今日后不同了,他们父子合并已然十七万,并且骑兵众多,外无强敌,已经有了角逐天下的本钱。
其实要是给朱棣时间,经历过今日大宁投降消息的朱棣用不了多久就会想到储君的问题,姚广孝不过是提前点出罢了。
“贫僧告退……”
见朱棣如此说,姚广孝也行了一礼,随后缓缓退出了承运殿。
瞧着他离开,朱棣也踌躇片刻后返回了燕府后院的前寝宫。
在这里,他瞧见了高兴的徐氏。
此刻她正在高兴的写信,而这信不用多言,自然是写给朱高煦的。
“徐妹子,你得到消息了?”
朱棣强挤着笑容走进殿内,徐氏听到他的脚步声后便知道了来人是他,只是不曾回头,笑着写信说道:“自然得到了消息,因此才要写信问问高煦情况。”
“嗯……”朱棣走到徐氏身旁坐下,十几个呼吸未曾开口。
察觉到他的不对劲,徐氏也放下了手中的毛笔,疑惑回头看向他:“这样的消息,你怎么也没点反应?”
“我……”朱棣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决定将姚广孝的话告诉徐氏。
他慢慢开口解释自己高兴不起来的原因,徐氏听后,脸色也渐渐从高兴变成了凝重。
“殿下你是怎么想的?”
徐氏询问朱棣,朱棣却面露纠结:“俺也不知道,俺觉得老二应该不会对老大怎么样,所以想等他带兵入关后与他说说。”
“嗯。”徐氏松了一口气,她最担心自家殿下玩制衡这一手。
“既然事情还没决定下来,那就暂时先不用去想它,等高煦回家再与他说吧。”
徐氏安抚了朱棣,随后转身便继续给朱高煦写起了家书。
瞧着她的背影,朱棣只能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放到了朱允炆头上。
如果他不这样狠辣削藩,自己也不会起兵,自家一家人也不会陷入这种局面。
连带着,朱棣连曾经的大哥朱标都埋怨上了。
兴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对待朱标的态度也开始因为朱允炆而渐渐转变。
同样,在他的布置下,密云等城兵马被季节到了北平城外,一时间朱棣可动用之兵变得更多,而局势也开始变得难以琢磨。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1
三天时间转瞬而过,待唱礼声响起,朱高煦也带着大军从松亭关返回了大宁城。
相较于半个月前,此时大宁城内外的人口变多了许多,兵马更是如此。
陈亨没有出城迎接朱高煦,毕竟还得避嫌一段时间。
倒是同样招降归来的朱权、赵牧等人在城外迎接他。
“外面人太多,先去衙门谈事。”
朱高煦与站在城门口的二人吩咐,二人也果断上了马匹,向着都指挥使司衙门进发。
待他们回到这里的时候,陈亨与几名将领已经在这里等待。
他们一一上前自我介绍,其中卜万与陈亨不必多说,让朱高煦比较意外的是房宽与陈懋三兄弟。
房宽从洪武十五年便参军,眼下已经四十有二,年纪不算小了,战前他被卜万安排到了冷口关驻守,见到陈亨的部将后直接举城投降。
陈懋三兄弟年纪最大的是二十有九的陈恭,其次是二十有六的陈忠,最后才是年二十一的陈懋。
三兄弟与陈亨长得相像,五官不算出众,可浓眉大眼,从面相来看是忠勇之人。
不过从三兄弟在历史上的情况来看,虽然他们能打仗,可手上也不是特别干净,但这基本是明朝边军的通玻
日后朱高煦要严格治军,自然得杜绝这些东西,所以对这三人,他还得好好打磨才行。
当然,对于陈恭三兄弟,朱高煦最看重的还是陈懋。
陈懋毕竟从洪武年间一直活到了天顺年间,如果不是突然患病,朱高煦都怀疑他能活到朱见深继位。
如果好好打磨,兴许能服侍自家四代人,毕竟自家体弱多病的大哥都活了四十八,自己身强力壮,不可能比他还短寿吧。
想到这里,朱高煦坐上了主位,看着眼前众人,先大体说了一下方向问题:
“眼下,北平以北只有辽西的四座城池和辽东的九连城能阻碍我军。”
“我此次南下为奉天靖难,以清佞臣。”
“若是大兄肯交出黄子澄、齐泰,那我自然会乖乖待在关外,可眼下大兄依旧执迷不悟,宠信佞臣,打压武官与我等藩王。”
朱高煦将大宁诸将拉到与自己同一阵线,然后继续开口道:“我父亲让千户官吴孟给我带来了消息,只要打通了辽西走廊,便可以运送百万石粮食进入辽东,帮助百姓开荒。”
“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对昔日的袍泽下不去手,这没有关系,你们的敌人不是南军,而是北虏。”
说罢,朱高煦对众人开口道:“长兴侯率大军二十万北上,我父亲那边人不够用,因此裁军便不裁撤了,今教令陈亨为辽东都指挥使,卜万为北平行(大宁)都指挥使,王义为渤海都指挥使。”
“拔擢赵牧为北平行都指挥同知,陈恭为北平行都指挥佥事,陈懋为广宁卫指挥使。”
“另外,北平行都司兵马事宜,皆由宁王朱权统辖,诸将各自领兵听从,为我大明好好驻守此地,不要再发生胡兵入寇一事。”
拿下了大宁,自然要给出工出力的人升官加爵,眼下虽然不能加爵,但升官是没有问题的。
卜万肯定是不愿意南下打南军的,既然这样,就让他在大宁待着就行。
陈亨与陈懋自己要放到辽东,其中陈懋肯定要与自己南下的,陈亨则是在辽东好好修养。
“谢殿下隆恩……”
诸将作揖应下,朱高煦也继续道:“北平那边,我父亲需要些兵马,因此我准备拔擢房宽为大宁都指挥同知,带一万大宁步卒南下。”
“末将领命1房宽站了出来,确实他对朱高煦不太熟悉,更熟悉朱棣,因此前往北平他也乐于其中。
见他应下,朱高煦便继续开口道:“陈忠与李远二人组织大宁各都司军户,明日开始向广宁迁移,大宁二十二卫三所八关只需要留下一万五千军户及其家眷便足够,其余人尽数迁往辽东为民,设正七品司马一职,专与移民百姓开荒。”
“即日起,我渤海麾下百姓皆发日米,成人实粮二斤,未成人一斤半,所开荒田地尽数归开荒百姓所有,摒除杂税,只征田赋,田赋设五赋一。”
朱高煦与诸将说了自己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大多都已经在渤海执行很久,中基层官兵或许不知道,但他们自然是了解的。
这种政策需要南边不断输粮才能维持下去,只是渤海的体量与整个关外的体量差距太大了,所需的粮食恐怕也会是一笔惊人的数额。
不过对此,陈亨等人倒是没说什么,毕竟粮食这种事情不用他们操心。
眼看朱高煦吩咐完所有,陈亨站出来作揖道:“殿下,敢问我军何时开拔广宁?”
面对询问,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应:“明日我麾下六千骑兵开拔,同时带上广宁官兵所有家眷充作第一批迁移之人。”
“这之前,请陈老将军派人去秘密联系广宁城中大宁兵卒,若是他们愿意投诚,广宁四卫田地可由他们均分。”
朱高煦出手十分大方,广宁四卫的屯田数额不下六十万亩,而大宁前往广宁的战兵与屯兵数量在四万左右,其中有两万屯兵在义州和中左卫等地运输粮食给广宁城的刘嵩。
这四万人若是均分六十万亩耕地,那就是每人可以得到十五亩。
当然,如果算上他们的家人,那基本就是每人三亩,但这也不少了。
这样的条件提出,许多不愿意当兵的屯兵恐怕会积极响应。
“此外……”朱高煦继续说道:“若是被选入我渤海军的,每人发十亩入伍田,每年二十石军粮,八贯钱作为军饷。”
“这一条件不止是作为招抚广宁兵卒的条件,也是针对日后任何南兵的条件。”
“愿意为民就均分田地,愿意为军依旧发十亩入伍田,军饷按照刚才说的一样照发。”
朱高煦要杀人,还要诛心。
他想知道,天下百万军户中,到底有多少人在面对这样的政策时还愿意支持朱允炆,又有多少人愿意支持给他们发政策的自己。
这其中,尤其是百万军户之中,日子最为困苦的七八十万屯军为他关注之重点。
只要掌握了这群人,靖难就会变得十分容易……
《渤海纪事本末》:“乙未,上移大宁三十万人入辽。”
《明世宗实录》:“乙未,上闻大宁军户困苦,特移宁民三十万入辽,实边富辽。”
(本章完)
/>
他成在亲情,因为亲情让他留下了朱高煦,进而促成了今日辽东、大宁二都司俱覆灭的结果。
他也败在亲情,因为亲情让他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难以抉择。
“其实说这些太早了,俺连黄河都还没见到呢。”
朱棣讪笑着来打圆场,之所以以这个借口来打圆场,也是因为在今日之前,他都未曾想过自己可以拿到天下,所以自然不会想储君之位带来的问题。 可今日后不同了,他们父子合并已然十七万,并且骑兵众多,外无强敌,已经有了角逐天下的本钱。
其实要是给朱棣时间,经历过今日大宁投降消息的朱棣用不了多久就会想到储君的问题,姚广孝不过是提前点出罢了。
“贫僧告退……”
见朱棣如此说,姚广孝也行了一礼,随后缓缓退出了承运殿。
瞧着他离开,朱棣也踌躇片刻后返回了燕府后院的前寝宫。
在这里,他瞧见了高兴的徐氏。
此刻她正在高兴的写信,而这信不用多言,自然是写给朱高煦的。
“徐妹子,你得到消息了?”
朱棣强挤着笑容走进殿内,徐氏听到他的脚步声后便知道了来人是他,只是不曾回头,笑着写信说道:“自然得到了消息,因此才要写信问问高煦情况。”
“嗯……”朱棣走到徐氏身旁坐下,十几个呼吸未曾开口。
察觉到他的不对劲,徐氏也放下了手中的毛笔,疑惑回头看向他:“这样的消息,你怎么也没点反应?”
“我……”朱棣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决定将姚广孝的话告诉徐氏。
他慢慢开口解释自己高兴不起来的原因,徐氏听后,脸色也渐渐从高兴变成了凝重。
“殿下你是怎么想的?”
徐氏询问朱棣,朱棣却面露纠结:“俺也不知道,俺觉得老二应该不会对老大怎么样,所以想等他带兵入关后与他说说。”
“嗯。”徐氏松了一口气,她最担心自家殿下玩制衡这一手。
“既然事情还没决定下来,那就暂时先不用去想它,等高煦回家再与他说吧。”
徐氏安抚了朱棣,随后转身便继续给朱高煦写起了家书。
瞧着她的背影,朱棣只能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放到了朱允炆头上。
如果他不这样狠辣削藩,自己也不会起兵,自家一家人也不会陷入这种局面。
连带着,朱棣连曾经的大哥朱标都埋怨上了。
兴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对待朱标的态度也开始因为朱允炆而渐渐转变。
同样,在他的布置下,密云等城兵马被季节到了北平城外,一时间朱棣可动用之兵变得更多,而局势也开始变得难以琢磨。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1
三天时间转瞬而过,待唱礼声响起,朱高煦也带着大军从松亭关返回了大宁城。
相较于半个月前,此时大宁城内外的人口变多了许多,兵马更是如此。
陈亨没有出城迎接朱高煦,毕竟还得避嫌一段时间。
倒是同样招降归来的朱权、赵牧等人在城外迎接他。
“外面人太多,先去衙门谈事。”
朱高煦与站在城门口的二人吩咐,二人也果断上了马匹,向着都指挥使司衙门进发。
待他们回到这里的时候,陈亨与几名将领已经在这里等待。
他们一一上前自我介绍,其中卜万与陈亨不必多说,让朱高煦比较意外的是房宽与陈懋三兄弟。
房宽从洪武十五年便参军,眼下已经四十有二,年纪不算小了,战前他被卜万安排到了冷口关驻守,见到陈亨的部将后直接举城投降。
陈懋三兄弟年纪最大的是二十有九的陈恭,其次是二十有六的陈忠,最后才是年二十一的陈懋。
三兄弟与陈亨长得相像,五官不算出众,可浓眉大眼,从面相来看是忠勇之人。
不过从三兄弟在历史上的情况来看,虽然他们能打仗,可手上也不是特别干净,但这基本是明朝边军的通玻
日后朱高煦要严格治军,自然得杜绝这些东西,所以对这三人,他还得好好打磨才行。
当然,对于陈恭三兄弟,朱高煦最看重的还是陈懋。
陈懋毕竟从洪武年间一直活到了天顺年间,如果不是突然患病,朱高煦都怀疑他能活到朱见深继位。
如果好好打磨,兴许能服侍自家四代人,毕竟自家体弱多病的大哥都活了四十八,自己身强力壮,不可能比他还短寿吧。
想到这里,朱高煦坐上了主位,看着眼前众人,先大体说了一下方向问题:
“眼下,北平以北只有辽西的四座城池和辽东的九连城能阻碍我军。”
“我此次南下为奉天靖难,以清佞臣。”
“若是大兄肯交出黄子澄、齐泰,那我自然会乖乖待在关外,可眼下大兄依旧执迷不悟,宠信佞臣,打压武官与我等藩王。”
朱高煦将大宁诸将拉到与自己同一阵线,然后继续开口道:“我父亲让千户官吴孟给我带来了消息,只要打通了辽西走廊,便可以运送百万石粮食进入辽东,帮助百姓开荒。”
“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对昔日的袍泽下不去手,这没有关系,你们的敌人不是南军,而是北虏。”
说罢,朱高煦对众人开口道:“长兴侯率大军二十万北上,我父亲那边人不够用,因此裁军便不裁撤了,今教令陈亨为辽东都指挥使,卜万为北平行(大宁)都指挥使,王义为渤海都指挥使。”
“拔擢赵牧为北平行都指挥同知,陈恭为北平行都指挥佥事,陈懋为广宁卫指挥使。”
“另外,北平行都司兵马事宜,皆由宁王朱权统辖,诸将各自领兵听从,为我大明好好驻守此地,不要再发生胡兵入寇一事。”
拿下了大宁,自然要给出工出力的人升官加爵,眼下虽然不能加爵,但升官是没有问题的。
卜万肯定是不愿意南下打南军的,既然这样,就让他在大宁待着就行。
陈亨与陈懋自己要放到辽东,其中陈懋肯定要与自己南下的,陈亨则是在辽东好好修养。
“谢殿下隆恩……”
诸将作揖应下,朱高煦也继续道:“北平那边,我父亲需要些兵马,因此我准备拔擢房宽为大宁都指挥同知,带一万大宁步卒南下。”
“末将领命1房宽站了出来,确实他对朱高煦不太熟悉,更熟悉朱棣,因此前往北平他也乐于其中。
见他应下,朱高煦便继续开口道:“陈忠与李远二人组织大宁各都司军户,明日开始向广宁迁移,大宁二十二卫三所八关只需要留下一万五千军户及其家眷便足够,其余人尽数迁往辽东为民,设正七品司马一职,专与移民百姓开荒。”
“即日起,我渤海麾下百姓皆发日米,成人实粮二斤,未成人一斤半,所开荒田地尽数归开荒百姓所有,摒除杂税,只征田赋,田赋设五赋一。”
朱高煦与诸将说了自己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大多都已经在渤海执行很久,中基层官兵或许不知道,但他们自然是了解的。
这种政策需要南边不断输粮才能维持下去,只是渤海的体量与整个关外的体量差距太大了,所需的粮食恐怕也会是一笔惊人的数额。
不过对此,陈亨等人倒是没说什么,毕竟粮食这种事情不用他们操心。
眼看朱高煦吩咐完所有,陈亨站出来作揖道:“殿下,敢问我军何时开拔广宁?”
面对询问,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应:“明日我麾下六千骑兵开拔,同时带上广宁官兵所有家眷充作第一批迁移之人。”
“这之前,请陈老将军派人去秘密联系广宁城中大宁兵卒,若是他们愿意投诚,广宁四卫田地可由他们均分。”
朱高煦出手十分大方,广宁四卫的屯田数额不下六十万亩,而大宁前往广宁的战兵与屯兵数量在四万左右,其中有两万屯兵在义州和中左卫等地运输粮食给广宁城的刘嵩。
这四万人若是均分六十万亩耕地,那就是每人可以得到十五亩。
当然,如果算上他们的家人,那基本就是每人三亩,但这也不少了。
这样的条件提出,许多不愿意当兵的屯兵恐怕会积极响应。
“此外……”朱高煦继续说道:“若是被选入我渤海军的,每人发十亩入伍田,每年二十石军粮,八贯钱作为军饷。”
“这一条件不止是作为招抚广宁兵卒的条件,也是针对日后任何南兵的条件。”
“愿意为民就均分田地,愿意为军依旧发十亩入伍田,军饷按照刚才说的一样照发。”
朱高煦要杀人,还要诛心。
他想知道,天下百万军户中,到底有多少人在面对这样的政策时还愿意支持朱允炆,又有多少人愿意支持给他们发政策的自己。
这其中,尤其是百万军户之中,日子最为困苦的七八十万屯军为他关注之重点。
只要掌握了这群人,靖难就会变得十分容易……
《渤海纪事本末》:“乙未,上移大宁三十万人入辽。”
《明世宗实录》:“乙未,上闻大宁军户困苦,特移宁民三十万入辽,实边富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