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jjxxs.com,梦回宋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千古奇才沈括
对一个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的人才,我们往往给他戴一个“家”的帽子。比如,欧阳修是文学家,赵普是政治家,祖冲之是天文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刘徽是数学家,张衡是物理学家,葛洪是化学家,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华陀是医学家……如果我们把上面这些帽子戴到一个人脑袋上,你会不会觉得此人相当的牛叉?
更神奇的是,除了这些帽子,他头上还有“工程师”,“农业专家”,“生物学博士”“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几顶光彩夺目的帽子,嗯,等等,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算命大师呢。
他就是沈括。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牛人在小的时候都会显得与众不同,沈括亦然。
四月的一天,少年沈括坐在家里读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很好的句子。但是他读着读着就不吭声了:好像有点不对劲哦。明明院子里的桃花梨花都已经开过了,山上的桃花却才开始盛开呢?莫非是白居易信口开河?他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还是妈妈了解他,笑着说:“傻小子,你别看书看呆了,今儿个天气这么好,你干嘛不到山上去玩呢?”
沈括一想:对啊,诗歌里说山上四月才开桃花,我现在去实地看一看,不就什么都明白了吗?
沈括约了几个伙伴到山上去玩。他们刚刚翻过一个山坡,就嗅到淡淡的芳香。眼前一亮,十几树桃花开得正艳呢。四月的山顶,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目睹此时此景,豁然开朗:原来山上气温比山下低了许多,因此花朵开放的季节也迟了许多。
这件事情教会了沈括一样东西:实证。实证精神也贯穿了沈括的一生。
如果要罗列出沈括一生所有成就(哪怕只是一部分),肯定不是一篇短文能够完成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那样会失之枯燥无味,让读者顿生海扁我而后快的感觉。
还是讲故事吧。
自打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两国总算保持了几十年的友好睦邻关系。不过,辽国还时时垂涎繁华的中原地区,总想弄点事情来做。公元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来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划边界,好啊。宋神宗就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因为萧禧一口咬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黄嵬山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也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并未直接跟萧禧接触,而是到国防部查看相关文件资料,他发现以前两国已经签订了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黄嵬山一带属于宋朝的国土。沈括为了增强说服力,还特意画了一幅地图——在这样的铁证面前,萧禧自然无话可说了。
古代对外交的作用重视得还不够,没有职业的外交家。往往需要出使外国的时候,就临时派懂点外交常识的干部。比如,包拯就曾经被派往辽国。沈括在与萧禧的时候显现出高超的外交技巧,因此宋神宗再次往辽国派大使时,第一个就想到了他。
没过多久,沈括受命出使辽国首都上京。去之前,沈括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料,并且让随行的官员背得滚瓜烂熟。事实证明,这些功夫都没白做。
他们一行到了上京,辽国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他们谈判边界。这一次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都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开始耍流氓了。他板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
沈括不屌他,理直气壮地说:“靠,你们想背信弃义,用武力来胁迫我们吗?真要闹翻了,我看你们也得不到便宜。”
辽国官员见沈括软硬不吃,又怕真闹僵了,对他们也没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宋神宗时,王安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沈括是站在王安石这一边的,受到王安石的重用。但是新党旧党之争太激烈,沈括也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进去。
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皇帝,也不是来自那些贪官污吏,而是另外两个历史重要人物:苏轼和司马光。王安石一派是新党,苏轼一派是旧党。政治斗争是龌龊的,虽然这两派人的领头人物都是“清风亮节”的主儿,可随着争斗的白热化,一些不应该使出的招也使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沈括,是乌台诗案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沈括在科学研究中... -->>
千古奇才沈括
对一个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的人才,我们往往给他戴一个“家”的帽子。比如,欧阳修是文学家,赵普是政治家,祖冲之是天文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刘徽是数学家,张衡是物理学家,葛洪是化学家,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华陀是医学家……如果我们把上面这些帽子戴到一个人脑袋上,你会不会觉得此人相当的牛叉?
更神奇的是,除了这些帽子,他头上还有“工程师”,“农业专家”,“生物学博士”“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几顶光彩夺目的帽子,嗯,等等,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算命大师呢。
他就是沈括。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牛人在小的时候都会显得与众不同,沈括亦然。
四月的一天,少年沈括坐在家里读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很好的句子。但是他读着读着就不吭声了:好像有点不对劲哦。明明院子里的桃花梨花都已经开过了,山上的桃花却才开始盛开呢?莫非是白居易信口开河?他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还是妈妈了解他,笑着说:“傻小子,你别看书看呆了,今儿个天气这么好,你干嘛不到山上去玩呢?”
沈括一想:对啊,诗歌里说山上四月才开桃花,我现在去实地看一看,不就什么都明白了吗?
沈括约了几个伙伴到山上去玩。他们刚刚翻过一个山坡,就嗅到淡淡的芳香。眼前一亮,十几树桃花开得正艳呢。四月的山顶,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目睹此时此景,豁然开朗:原来山上气温比山下低了许多,因此花朵开放的季节也迟了许多。
这件事情教会了沈括一样东西:实证。实证精神也贯穿了沈括的一生。
如果要罗列出沈括一生所有成就(哪怕只是一部分),肯定不是一篇短文能够完成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那样会失之枯燥无味,让读者顿生海扁我而后快的感觉。
还是讲故事吧。
自打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两国总算保持了几十年的友好睦邻关系。不过,辽国还时时垂涎繁华的中原地区,总想弄点事情来做。公元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来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划边界,好啊。宋神宗就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因为萧禧一口咬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黄嵬山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也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并未直接跟萧禧接触,而是到国防部查看相关文件资料,他发现以前两国已经签订了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黄嵬山一带属于宋朝的国土。沈括为了增强说服力,还特意画了一幅地图——在这样的铁证面前,萧禧自然无话可说了。
古代对外交的作用重视得还不够,没有职业的外交家。往往需要出使外国的时候,就临时派懂点外交常识的干部。比如,包拯就曾经被派往辽国。沈括在与萧禧的时候显现出高超的外交技巧,因此宋神宗再次往辽国派大使时,第一个就想到了他。
没过多久,沈括受命出使辽国首都上京。去之前,沈括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料,并且让随行的官员背得滚瓜烂熟。事实证明,这些功夫都没白做。
他们一行到了上京,辽国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他们谈判边界。这一次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都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开始耍流氓了。他板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
沈括不屌他,理直气壮地说:“靠,你们想背信弃义,用武力来胁迫我们吗?真要闹翻了,我看你们也得不到便宜。”
辽国官员见沈括软硬不吃,又怕真闹僵了,对他们也没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宋神宗时,王安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沈括是站在王安石这一边的,受到王安石的重用。但是新党旧党之争太激烈,沈括也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进去。
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皇帝,也不是来自那些贪官污吏,而是另外两个历史重要人物:苏轼和司马光。王安石一派是新党,苏轼一派是旧党。政治斗争是龌龊的,虽然这两派人的领头人物都是“清风亮节”的主儿,可随着争斗的白热化,一些不应该使出的招也使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沈括,是乌台诗案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沈括在科学研究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