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知道。大家担心你不相信,所以都没敢跟你说而已。
元诩回想了一下这几年的诸多事情,觉得老妈说的貌似有些道理。
老妈和姨父,他觉得还是老妈更值得相信一点。元诩最终决定跟老妈站在一起,干掉姨父元叉。
胡太后在政治斗争这种事情上经验丰富,她跟元诩说,儿子你先别急于动手,时间在咱们这边,步步为营一点一点来。
元诩也很会演戏。之后的几个月,他并没有露出对元叉的丝毫不满,只是经常貌似无意地跟元叉说胡太后很想见自己,现在忧郁成疾,都打算去出家了,自己非常担心老妈的健康问题。元叉信以为真,想想这么多年太后都老老实实地呆在内宫,应该没什么威胁了,于是就跟皇帝说,宝贝外甥没关系,以后太后想看你就来看吧,咱们别管着她了,这样她心情好一点,就不会老想着出家了。
自此之后,胡太后终于重获自由,可以随便见儿子,甚至可以走出皇宫了。
但这还不够,胡太后知道,只要兵权还在元叉手里,自己的地位就不安全。
解除兵权说难也不难,皇帝一句话而已,但说易也不易,必须名正言顺,因势利导才行,避免元叉感觉到危险孤注一掷,做出一些不利的举动。
胡太后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出手机会。
上个月,机会来了。
元叉有个党羽叫元法僧,曾经担任益州刺史。元法僧仗着自己是宗室出身,在任上贪残暴虐,横征暴敛随意杀戮,引发民众反叛,并且招引南梁趁乱犯境。元叉没有办法,只好将元法僧撤职调回洛阳。
元法僧回到洛阳之后,大肆给元叉送礼,不仅并没有受到责罚,反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没多久,又被元叉举荐为安东将军、徐州刺史。
这个元法僧别的本事没有,政治嗅觉倒是很高。刘腾死后,他逐渐感觉到朝廷的气氛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元叉骄恣无度,又没有什么心机,迟早会出问题,自己作为元叉一党,又有那么多前科,到时候肯定罪责难逃。
于是,一月十五,元法僧造反了,之后又驱赶着彭城的一万多百姓投奔南梁。
元法僧是你元叉举荐的,现在他举旗造反,虏我百姓,你元叉自然逃不过干系。
炮弹有了,谁来打呢。需要找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来开第一炮。
太后想到了高阳王元雍。
元雍现在的位置是丞相,排班在元叉之上,但元雍这个人识怀短浅,虽位居朝首,却一直畏惧元叉,对元叉唯唯诺诺。当初元怿之死,元雍愣是没敢出头阻止。
但元雍并不傻,现在的局势他看的也非常清楚,元叉迟早是要完蛋的,早点站队会有更多的政治资本。于是,元雍趁太后与帝在洛水游玩的时候,邀请二宫到他的府宅,屏蔽左右,共同商讨对付元叉的方法。元雍的看法跟太后一样,先想办法销去元叉的兵权,再翦除他的党羽,之后慢慢处理。
但元雍还是不敢直接在朝堂上面对面告元叉的状,万一没搞定,自己不是就成炮灰了么?当初于忠当权的时候,差点把自己干掉,现在想来还是心有余悸。
胡太后无奈,说那你随便上个奏章讨论元法僧叛乱的善后吧,剩下的我自己来好了,否则就不算你站到我们这边。
元雍终于鼓起勇气上了一个奏章,胡太后借题发挥,佯装不知元法僧的后台,厉声道:元法僧狂妄,胆敢叛逆朝廷!当初是谁推荐他来着?理当同罪处理!
元叉不知是计,而且本来他就理亏,于是赶紧上前检讨,说不好意思啊是我举荐的,可是我当初看这个家伙浓眉大眼的,没想到他会叛变啊。事已至此,太后您看怎么办吧,要不我给您写个检讨书成不?
胡太后一看元叉中计,赶紧假惺惺的说,原来是妹夫你干的啊,那没事了没事了,自己人误会一场。不过这个篓子这么大,我们总得做个姿态给天下人交代啊,而且现在妹夫你权位太盛,难免会招致诽谤之言。要不你先把领军的职位交给你小弟侯刚暂管几天,自己用其它的职位辅政好不好?另外我跟皇帝申请一下,顺便给你升个官,封你做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吧。
这一大串官名很诱人,而且侯刚又是自己人,看起来没啥可怀疑的。元叉脑回路简单,也没多想,赶紧谢恩。
玩这种政治游戏,元叉同学真的是小学生水平。
没过多久,新任领军侯刚就被赶出洛阳去当冀州刺史,结果刚上任没多久,第二封圣旨过来,罢黜他为征虏将军。侯刚最终死于家中。
之后,元叉另一个同党贾粲也被胡太后干净利落地干掉。贾粲是宦官,多年来一直协助刘腾和元叉监视胡太后,胡太后对他也是恨之入骨。但胡太后行事缜密,怕元叉党羽众多,在宫内下手会惊动内外,于是先将贾粲派出去当济州刺史,之后偷偷派武卫将军刁宣追上去,在驿所中把贾粲干掉。
就这样,胡太后除掉了元叉的左右羽翼,重新将兵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
但元叉依然没有感觉到任何异样,依旧在朝堂内外飞扬跋扈,以侍中的身份自由出入内宫。反倒是胡太后有点儿犹豫要不要彻底拿下这个妹夫了。
侍中穆绍见太后犹豫,劝太后说,夜长梦多,最好尽快除掉元叉免生后患。宦官张景嵩跟元叉不和,隐忍多年,此时见元叉大势已去,便借工作之机,经常在元诩的爱妃潘嫔耳边煽风点火,说元叉对她有非分之心。潘嫔信以为真,哭着跑到元诩哪里去告状,而且生怕皇帝不信,又加了点推理,说元叉居心叵测,打算先干掉陛下你,再霸占美女我,望陛下早为留意。
枕边风从来就是立竿见影,元诩至此对这个姨父不再信任,主动跑去找老妈要求彻底除掉元叉。当时元叉不在宫内,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发现宫门紧闭,张景嵩在宫墙上宣读圣旨,撤了他侍中的职位。元叉大惧,赶紧回家找媳妇商量,让她去向姐姐胡太后求情。
但为时已晚。
四月,胡太后再度临朝听政,下诏追削刘腾的官爵,之后又把刘腾的尸体从坟里刨出来扔到野地里喂狗,家产全部没收,养子全部杀掉。元叉则是被一撸到底,削职为民。
由于妹妹苦苦相劝,胡太后还是没舍得对元叉下最后的狠手,毕竟不能让妹妹做寡妇吧?
但元叉这些年净干招人恨的事情了,一旦失势,那些大臣们岂能善罢干休。
黄门侍郎元顺曾因为刚直不阿,被元叉贬为齐州刺史。胡太后再次临朝之后,把他召回洛阳,升为侍中。一天,太后跟妹妹,也就是元叉媳妇坐在一起的时候,元顺指着元叉媳妇说,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治元叉的罪名?元叉所作所为人神共愤,如果就此罢休,天下还有公理正义么?太后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岔开了。
过了几天,胡太后想给这件事找个台阶下,就跟侍臣说,刘腾元叉当年曾跟我要免死铁券来着,幸亏我没给他们,给了就可以免死了,所以大家还是放过元叉吧。中书舍人韩子熙正色道,篡逆这种大事,铁券有啥用?何况当初太后您没给他们铁券,跟今天不杀元叉有啥关系?
太后理了理思路,发现自己的逻辑好像是不能自洽。算了,这个台阶也用不了了。
墙倒众人推,自此之后,告元叉的奏章天天都有,其他都还好,严重的是有人告元叉企图谋反,说已经派他的堂弟元洪业到定州做准备工作去了,还打算联络河南鲁阳的一些蛮族到洛阳龙门附近骚扰,元叉来当内应。口说无凭,告状的人居然连元叉的亲笔书信都拿了出来。
谋反是灭族的大罪,这回胡太后有再大的本事也救不了元叉了,能保住自己的妹妹就不错了。何况皇帝元诩听信了潘嫔的话,也必欲致元叉于死地不可,天天去找老妈软磨硬泡。
胡太后没有办法,终于狠下心,命人将元叉赐死于家。元叉的堂弟元洪业听见风声提前逃走,隐姓埋名混入定州的六镇镇民之中。
元叉的父亲江阳王元继也被从监视萧宝寅的职位上召回来,废黜在家。
元叉死后,北魏朝野上下弹冠相庆,大家都认为大奸之臣已经被除掉,国家肯定又会安享太平了。
北魏的朝政大权从此也再次回到胡太后手中。
----------------------
【备注】关于元叉的名字:元叉在一些资料里又被写为元乂(yi)或元义。因为他小字夜叉,依据胡人的改名原则,本书采纳魏书的记载,以元叉为名。
知道。大家担心你不相信,所以都没敢跟你说而已。
元诩回想了一下这几年的诸多事情,觉得老妈说的貌似有些道理。
老妈和姨父,他觉得还是老妈更值得相信一点。元诩最终决定跟老妈站在一起,干掉姨父元叉。
胡太后在政治斗争这种事情上经验丰富,她跟元诩说,儿子你先别急于动手,时间在咱们这边,步步为营一点一点来。
元诩也很会演戏。之后的几个月,他并没有露出对元叉的丝毫不满,只是经常貌似无意地跟元叉说胡太后很想见自己,现在忧郁成疾,都打算去出家了,自己非常担心老妈的健康问题。元叉信以为真,想想这么多年太后都老老实实地呆在内宫,应该没什么威胁了,于是就跟皇帝说,宝贝外甥没关系,以后太后想看你就来看吧,咱们别管着她了,这样她心情好一点,就不会老想着出家了。
自此之后,胡太后终于重获自由,可以随便见儿子,甚至可以走出皇宫了。
但这还不够,胡太后知道,只要兵权还在元叉手里,自己的地位就不安全。
解除兵权说难也不难,皇帝一句话而已,但说易也不易,必须名正言顺,因势利导才行,避免元叉感觉到危险孤注一掷,做出一些不利的举动。
胡太后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出手机会。
上个月,机会来了。
元叉有个党羽叫元法僧,曾经担任益州刺史。元法僧仗着自己是宗室出身,在任上贪残暴虐,横征暴敛随意杀戮,引发民众反叛,并且招引南梁趁乱犯境。元叉没有办法,只好将元法僧撤职调回洛阳。
元法僧回到洛阳之后,大肆给元叉送礼,不仅并没有受到责罚,反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没多久,又被元叉举荐为安东将军、徐州刺史。
这个元法僧别的本事没有,政治嗅觉倒是很高。刘腾死后,他逐渐感觉到朝廷的气氛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元叉骄恣无度,又没有什么心机,迟早会出问题,自己作为元叉一党,又有那么多前科,到时候肯定罪责难逃。
于是,一月十五,元法僧造反了,之后又驱赶着彭城的一万多百姓投奔南梁。
元法僧是你元叉举荐的,现在他举旗造反,虏我百姓,你元叉自然逃不过干系。
炮弹有了,谁来打呢。需要找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来开第一炮。
太后想到了高阳王元雍。
元雍现在的位置是丞相,排班在元叉之上,但元雍这个人识怀短浅,虽位居朝首,却一直畏惧元叉,对元叉唯唯诺诺。当初元怿之死,元雍愣是没敢出头阻止。
但元雍并不傻,现在的局势他看的也非常清楚,元叉迟早是要完蛋的,早点站队会有更多的政治资本。于是,元雍趁太后与帝在洛水游玩的时候,邀请二宫到他的府宅,屏蔽左右,共同商讨对付元叉的方法。元雍的看法跟太后一样,先想办法销去元叉的兵权,再翦除他的党羽,之后慢慢处理。
但元雍还是不敢直接在朝堂上面对面告元叉的状,万一没搞定,自己不是就成炮灰了么?当初于忠当权的时候,差点把自己干掉,现在想来还是心有余悸。
胡太后无奈,说那你随便上个奏章讨论元法僧叛乱的善后吧,剩下的我自己来好了,否则就不算你站到我们这边。
元雍终于鼓起勇气上了一个奏章,胡太后借题发挥,佯装不知元法僧的后台,厉声道:元法僧狂妄,胆敢叛逆朝廷!当初是谁推荐他来着?理当同罪处理!
元叉不知是计,而且本来他就理亏,于是赶紧上前检讨,说不好意思啊是我举荐的,可是我当初看这个家伙浓眉大眼的,没想到他会叛变啊。事已至此,太后您看怎么办吧,要不我给您写个检讨书成不?
胡太后一看元叉中计,赶紧假惺惺的说,原来是妹夫你干的啊,那没事了没事了,自己人误会一场。不过这个篓子这么大,我们总得做个姿态给天下人交代啊,而且现在妹夫你权位太盛,难免会招致诽谤之言。要不你先把领军的职位交给你小弟侯刚暂管几天,自己用其它的职位辅政好不好?另外我跟皇帝申请一下,顺便给你升个官,封你做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吧。
这一大串官名很诱人,而且侯刚又是自己人,看起来没啥可怀疑的。元叉脑回路简单,也没多想,赶紧谢恩。
玩这种政治游戏,元叉同学真的是小学生水平。
没过多久,新任领军侯刚就被赶出洛阳去当冀州刺史,结果刚上任没多久,第二封圣旨过来,罢黜他为征虏将军。侯刚最终死于家中。
之后,元叉另一个同党贾粲也被胡太后干净利落地干掉。贾粲是宦官,多年来一直协助刘腾和元叉监视胡太后,胡太后对他也是恨之入骨。但胡太后行事缜密,怕元叉党羽众多,在宫内下手会惊动内外,于是先将贾粲派出去当济州刺史,之后偷偷派武卫将军刁宣追上去,在驿所中把贾粲干掉。
就这样,胡太后除掉了元叉的左右羽翼,重新将兵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
但元叉依然没有感觉到任何异样,依旧在朝堂内外飞扬跋扈,以侍中的身份自由出入内宫。反倒是胡太后有点儿犹豫要不要彻底拿下这个妹夫了。
侍中穆绍见太后犹豫,劝太后说,夜长梦多,最好尽快除掉元叉免生后患。宦官张景嵩跟元叉不和,隐忍多年,此时见元叉大势已去,便借工作之机,经常在元诩的爱妃潘嫔耳边煽风点火,说元叉对她有非分之心。潘嫔信以为真,哭着跑到元诩哪里去告状,而且生怕皇帝不信,又加了点推理,说元叉居心叵测,打算先干掉陛下你,再霸占美女我,望陛下早为留意。
枕边风从来就是立竿见影,元诩至此对这个姨父不再信任,主动跑去找老妈要求彻底除掉元叉。当时元叉不在宫内,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发现宫门紧闭,张景嵩在宫墙上宣读圣旨,撤了他侍中的职位。元叉大惧,赶紧回家找媳妇商量,让她去向姐姐胡太后求情。
但为时已晚。
四月,胡太后再度临朝听政,下诏追削刘腾的官爵,之后又把刘腾的尸体从坟里刨出来扔到野地里喂狗,家产全部没收,养子全部杀掉。元叉则是被一撸到底,削职为民。
由于妹妹苦苦相劝,胡太后还是没舍得对元叉下最后的狠手,毕竟不能让妹妹做寡妇吧?
但元叉这些年净干招人恨的事情了,一旦失势,那些大臣们岂能善罢干休。
黄门侍郎元顺曾因为刚直不阿,被元叉贬为齐州刺史。胡太后再次临朝之后,把他召回洛阳,升为侍中。一天,太后跟妹妹,也就是元叉媳妇坐在一起的时候,元顺指着元叉媳妇说,陛下奈何以一妹之故,不治元叉的罪名?元叉所作所为人神共愤,如果就此罢休,天下还有公理正义么?太后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岔开了。
过了几天,胡太后想给这件事找个台阶下,就跟侍臣说,刘腾元叉当年曾跟我要免死铁券来着,幸亏我没给他们,给了就可以免死了,所以大家还是放过元叉吧。中书舍人韩子熙正色道,篡逆这种大事,铁券有啥用?何况当初太后您没给他们铁券,跟今天不杀元叉有啥关系?
太后理了理思路,发现自己的逻辑好像是不能自洽。算了,这个台阶也用不了了。
墙倒众人推,自此之后,告元叉的奏章天天都有,其他都还好,严重的是有人告元叉企图谋反,说已经派他的堂弟元洪业到定州做准备工作去了,还打算联络河南鲁阳的一些蛮族到洛阳龙门附近骚扰,元叉来当内应。口说无凭,告状的人居然连元叉的亲笔书信都拿了出来。
谋反是灭族的大罪,这回胡太后有再大的本事也救不了元叉了,能保住自己的妹妹就不错了。何况皇帝元诩听信了潘嫔的话,也必欲致元叉于死地不可,天天去找老妈软磨硬泡。
胡太后没有办法,终于狠下心,命人将元叉赐死于家。元叉的堂弟元洪业听见风声提前逃走,隐姓埋名混入定州的六镇镇民之中。
元叉的父亲江阳王元继也被从监视萧宝寅的职位上召回来,废黜在家。
元叉死后,北魏朝野上下弹冠相庆,大家都认为大奸之臣已经被除掉,国家肯定又会安享太平了。
北魏的朝政大权从此也再次回到胡太后手中。
----------------------
【备注】关于元叉的名字:元叉在一些资料里又被写为元乂(yi)或元义。因为他小字夜叉,依据胡人的改名原则,本书采纳魏书的记载,以元叉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