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魔王是如何玩坏勇者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把小日本看在眼里的。当时的假想敌是英,法,俄等西方列强,对于大部分愚蠢自大的政府高层而言,小日本还不成气候。可不是?咱们硬件比小日本强多了不是?钱也比他多得多!说人嘛,那更多了,一人吐口口水都能把倭国给淹了,怕他个球?由于这个原因,虽说大清国驻东京的情报机构也不是白吃饭的,可是关于小日本的情报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被那帮自以为是的各层主管给忽略了。总而言之,当时政治正确的行为就是粉饰太平,保持和谐,把太上老大的六十大寿给办得风风光光。向洋鬼子们显示显示我天朝的泱泱大气。凡是有违这一基本原则的,哪怕你真是为了国家利益出发,都是自讨苦吃的行为,试问哪个聪明的官员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来开这个玩笑?所以从政治角度来看,没打就已经输了一大半。
我们再看看软件方面的情报和指挥部分,日军的战前情报收集工作直如水银泻地,真个是无孔不入,连清军的电报秘码都了如指掌(此点从日军战场上的快速反应,和战后如看穿满清底牌般的谈判条件可见)。相反,清军对对手却一无所知,兵法上来说,不知己,不知彼,又输了一大半了。再看看清军的指挥系统,单单淮军就有好几支部队参战,如何协调指挥全局可不是个小问题。可是清军当时有的驻军地方居然还不通电报,信息要靠骑兵来通讯,往返往往得要数天,这在战时就造成了无法统一作战,互相支援呼应。而在整个战争期间,李鸿章的指挥中心就没有离开过天津,以这样的机制和方发式来指挥数十万兵马协同作战,对付拥有近代化装备的二十多万敌军,那不是开玩笑吗?就算是在同一个战场上,也没有统一指挥中心或参谋部这样的概念。平壤之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四大淮军统领各自指挥自己的兵马镇守一方,互相之间不通消息,各自为战,不相支援。虽然名义上有个临时指派的总指挥叶志超,但是败军之将根本没人听他的。这样一来,在统一指挥下的日军就能很容易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硬件方面,别看当时清军大部分陆军都装备了相当数量的西方先进步兵武器,包括了比日本还要先进的毛瑟快枪,可还有部分是自造的山寨货。而且除了淮军的精锐部队外,大部分的清军单位还夹杂着不同口径的近代步枪,各式各样的古老火枪和冷兵器,没有几个单位是配置统一的制式近代武器的。根据日军情报部门战前的估计,只有五分三的清军拥有口径不一的各国造近代步兵武器和火枪,其余的手里只有大刀,长矛和梭镖。再根据英国情报部门战前的分析(British Intelligence Division to foreign Office, July 1894, doc 91 也就是007 出身的MI5的前身),清军手里的大量近代武器其中有很大部分是欧洲军队老早已经淘汰掉的二手甚至三手枪械。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有人从中海捞了一巨票外,主要是在当时来说,人们还没有制式武器这一概念。往往是有什么新武器,看谁的关系硬背景厚,你分几百,我分一千,而旧的武器也别浪费,都留着,反正中国有的是人,战时上面一纸通告,一招手就来人。做为军头来说,有枪就是硬道理。这样一来,怎么样保障大兵团的后勤补给就成了个大问题,有枪无弹,有弹无枪的情况并不奇怪。试想一个连平时供应都成问题的军队,更别说战时的供应保障了。而要做到全军制式装备和完善后勤补给这等花钱的大事情,老太后是打死都不愿从国库里掏的,可怜李鸿章再强除了能收点关税外还有什么办法?
有人说当时清兵的武器不比日军差甚至更好,就个别军事单位来说,可以说是事实。可是具体到各个战斗单位和总体的战斗力,那就不一定了。看看下面这些日军随军画家留下的战场图像,虽说有不少清兵拿的是德国造毛瑟快枪,但也有不少是拿大刀,长矛或火枪的士兵。而清兵当时的整体武器配备来说还是比不上日军的,单单穿着,就还停留在封建时代。这样的打扮,在现代战场上那就是活靶子。其中平壤战役,清兵骑兵黎明时分鲜衣努马出逃,日军老远看得分明,一阵排枪过去,当时就挂了百多人。以清兵这样的武器配搭,很显然在指挥上也就只能是停留在半冷兵器时代的水平。而不幸这次所面对的敌人,是已经配置了制式的日本自产的8mm村田22式8连发快枪加上较早期的11 mm村田13或18型步枪(22式1889年开始量产由村田常敬所研发。对于这点可能有人要反对,因为有很多人认为日军装备的是单发11 mm村田,但是英美方面的报告确是有人提过22式8连发快枪,这里先不作讨论,将来再另文分析),接受过严格近代火器战术步炮协同作战训练,由拥有丰富近代实战经验的法国,德国军官亲手培训出来的日本少壮派军官带领下的,拥有统一指挥系统的近代陆军,再加上海军的配合作战。这岂是以前国内的土包子农民武装可比的?虽然不管是单发的村田11mm还是8连发的村田22步枪都比不上淮军等精锐部队的13发毛瑟快枪,但是制式武器在战时还是能发挥出其补给容易的好处的。
我们又回来看看软件方面陆军管理训练的情况,就拿当时最精锐的淮军来说。大部分的军官都是经过连场血战而爬上来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经验。可是他们打败的对手是农民出身的太平军和捻军,大部分的战斗是以冷兵器为主,近代火器为辅的。湘淮军打赢战斗往往靠得是上下的乡里亲属,裙带利益关系维系,再加上攻城略地,打赢了就能分浮财,使得上下同心,目标一至,将士用命。当时有相当大部分的有丰富内战经验的军官认为武器并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维持这种关系和士气,觉得自己过去成功的那一套再加上点新式武器,绝对够用了。是以他们对当时从西方传入的以近代步枪为主,步炮协同的作战训练十分抗拒。因此除了少数部队真正认真学习过新的战法外,大部分军队都在自以为是的领头军官的消极响应下敷衍了事。这方面的情况,我们看看战前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现场采访后的报道:“除了数千由外国军官亲手训练的精锐军队外,大部分的清国军队即便是手里拿着现代武器,思想却还是活在3百年前。”。导致这样的原因,很显然是思想认识,管理体制和官僚主义的问题。而这方面的缺点在和平时期是无法显露出来的。比如说过年过节军队找几个武林高手表演个什么胸口碎大石那绝对是没什么问题的,那怕就是再找几个精英表演百步穿杨也不难,热热闹闹各级老板看着高兴,赏赐大大的有。但一到来真的,面对训练有素的日军一开打,那后患可就表露无遗了,平时拿刀的你要他换成快枪,他能行吗?平时训练打的是死靶,这下换上的不但会动,还会反咬一口,那怎么办?还有一个更要紧的是如何维持士气,为什么打仗,打赢了有什么好处的问题。和日本人打仗有什么油水好捞?搞不好命也没了,那士气还如何维持?
这里我们来看看一段日本人描述的战场情境:“。。。清军军事素质低劣,但携带武器全为毛瑟等精良枪械,步兵散开后以大旗为号才开始任意射击,没有排枪也不设预备队,主官的卫队就在后面。情况一不利,卫队先溜,然后散兵开始乱跑。。。射击技术很差,子弹多从头上飞过。。。射击时也不考虑利用地形隐蔽和使用跪射或卧射,一律为了保持队形而采用站射。。。”这里说明了什么?很显然,对方是清军的精锐部队,不然武器不会如此精良。可惜的是战术水平还停留在内战时期,这不是又让人家打活靶了吗?说来清兵这般阵势在平时操练起来倒是挺好看的,可是放到现代战场上那绝对是找死。其实小日本还真冤枉清兵了。这些个精锐平时训练站着打靶肯定是一打一个准,那射击水平不会在日军之下,只不过现在枪林弹雨里站着那么大的目标,还得无依托射击,换了谁手都得发抖吧?
最后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多疑善嫉的老太后从来就没有真正相信过汉人的武装。用曾国藩的湘军打太平天国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八旗绿营已经腐烂透顶?用淮军打捻军也是一样,利用完了就开始裁军。你想要是那一大帮身经百战的湘军老兵不解甲归田,那曾国藩老先生后来还可以有机会善终吗?说到底,满清政府是不可能让汉人拥有精锐武装而不加节制的。比如说淮军一系左宝贵的奉军,算是精锐了吧?在进入朝鲜前还得自己花钱添置了千把快枪。想要添置快炮还要经过层层批准,直到打完了仗,人也死得差不多了,炮还是没到。结果紧要关头要自己上城头点燃大炮,以致被日军炮火击中,不幸阵亡。间接导致了主帅叶志超弃城逃跑,日军占领平壤城,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细想一下,在后膛快炮已经成为对手制式武器的时候,居然还把大炮摆在城头当眼之处,那不是又给人家当活靶了吗?而这位英勇牺牲成仁的左宝贵领导可算是武行出身,打过太平天国和捻军,有着丰富内战经验的将领呀,可见落后陈旧的观念是要害死很多人的。
其实当时战祸一起,虽然老太后连带高层一帮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早就想着议和,但祖宗家法还是要顾的。而且大部分人包括高级军官们还就真没把小鬼子放在眼里,结果可想而知。一打之下,发现对手远远超出自己事前的判断,还能不大败而逃?再加上各部互不协调,各有各的利益集团。至于基层的士兵们,其中居然还有不少是战前不久刚募来的新兵,比如说徐邦道开战才募新兵,训练不到一个月就上战场,那如何是训练有素的日军的对手?而后来守旅顺的一万多守军中,大多数是新兵。而根据日军的情报,当时清军在整个战区大约有二三十万人马,临时又募兵五六十万。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军队里面还能有血性的好汉子敢以自己的生命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又能起什么大作用呢?现代战争是要讲配合协调和训练水平的,个人的勇武救不了大局。看看下面这些日本随军画家当时的战报式版画,可以想象当时前线的战况还是相当惨烈的。
另一方面,日军的宣传工作也搞的有声有色,随军记者,画家等把战报,版画,照片以最快的时间传回国内,鼓舞士气,振奋民心。那情况就像现代的美军攻打伊拉克,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而满清方面的报道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以至于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还就只能看看当时的对手所留下来的照片和图画。再看看小日本那自己报上来的接近美军伊拉克的超低伤亡报告里面有没有水分,鬼才知道了。这里我们引用一下日本横滨每周邮报1894年8,9月份朝鲜战役开打以后的报道:“清国陆军战术水平奇低,武器装备也不行。。。”“清国军人最大的本领就是逃跑,一面跑还一面脱去军服,换上朝鲜人的服装,其中连最高领导人叶志超也不例外,我军只要沿着清军扔下的军服追下去,往往就能逮到俘虏,而叶志超的官服就是在这条由清军军服铺成的道路上发现的。。。”
把小日本看在眼里的。当时的假想敌是英,法,俄等西方列强,对于大部分愚蠢自大的政府高层而言,小日本还不成气候。可不是?咱们硬件比小日本强多了不是?钱也比他多得多!说人嘛,那更多了,一人吐口口水都能把倭国给淹了,怕他个球?由于这个原因,虽说大清国驻东京的情报机构也不是白吃饭的,可是关于小日本的情报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被那帮自以为是的各层主管给忽略了。总而言之,当时政治正确的行为就是粉饰太平,保持和谐,把太上老大的六十大寿给办得风风光光。向洋鬼子们显示显示我天朝的泱泱大气。凡是有违这一基本原则的,哪怕你真是为了国家利益出发,都是自讨苦吃的行为,试问哪个聪明的官员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来开这个玩笑?所以从政治角度来看,没打就已经输了一大半。
我们再看看软件方面的情报和指挥部分,日军的战前情报收集工作直如水银泻地,真个是无孔不入,连清军的电报秘码都了如指掌(此点从日军战场上的快速反应,和战后如看穿满清底牌般的谈判条件可见)。相反,清军对对手却一无所知,兵法上来说,不知己,不知彼,又输了一大半了。再看看清军的指挥系统,单单淮军就有好几支部队参战,如何协调指挥全局可不是个小问题。可是清军当时有的驻军地方居然还不通电报,信息要靠骑兵来通讯,往返往往得要数天,这在战时就造成了无法统一作战,互相支援呼应。而在整个战争期间,李鸿章的指挥中心就没有离开过天津,以这样的机制和方发式来指挥数十万兵马协同作战,对付拥有近代化装备的二十多万敌军,那不是开玩笑吗?就算是在同一个战场上,也没有统一指挥中心或参谋部这样的概念。平壤之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四大淮军统领各自指挥自己的兵马镇守一方,互相之间不通消息,各自为战,不相支援。虽然名义上有个临时指派的总指挥叶志超,但是败军之将根本没人听他的。这样一来,在统一指挥下的日军就能很容易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硬件方面,别看当时清军大部分陆军都装备了相当数量的西方先进步兵武器,包括了比日本还要先进的毛瑟快枪,可还有部分是自造的山寨货。而且除了淮军的精锐部队外,大部分的清军单位还夹杂着不同口径的近代步枪,各式各样的古老火枪和冷兵器,没有几个单位是配置统一的制式近代武器的。根据日军情报部门战前的估计,只有五分三的清军拥有口径不一的各国造近代步兵武器和火枪,其余的手里只有大刀,长矛和梭镖。再根据英国情报部门战前的分析(British Intelligence Division to foreign Office, July 1894, doc 91 也就是007 出身的MI5的前身),清军手里的大量近代武器其中有很大部分是欧洲军队老早已经淘汰掉的二手甚至三手枪械。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有人从中海捞了一巨票外,主要是在当时来说,人们还没有制式武器这一概念。往往是有什么新武器,看谁的关系硬背景厚,你分几百,我分一千,而旧的武器也别浪费,都留着,反正中国有的是人,战时上面一纸通告,一招手就来人。做为军头来说,有枪就是硬道理。这样一来,怎么样保障大兵团的后勤补给就成了个大问题,有枪无弹,有弹无枪的情况并不奇怪。试想一个连平时供应都成问题的军队,更别说战时的供应保障了。而要做到全军制式装备和完善后勤补给这等花钱的大事情,老太后是打死都不愿从国库里掏的,可怜李鸿章再强除了能收点关税外还有什么办法?
有人说当时清兵的武器不比日军差甚至更好,就个别军事单位来说,可以说是事实。可是具体到各个战斗单位和总体的战斗力,那就不一定了。看看下面这些日军随军画家留下的战场图像,虽说有不少清兵拿的是德国造毛瑟快枪,但也有不少是拿大刀,长矛或火枪的士兵。而清兵当时的整体武器配备来说还是比不上日军的,单单穿着,就还停留在封建时代。这样的打扮,在现代战场上那就是活靶子。其中平壤战役,清兵骑兵黎明时分鲜衣努马出逃,日军老远看得分明,一阵排枪过去,当时就挂了百多人。以清兵这样的武器配搭,很显然在指挥上也就只能是停留在半冷兵器时代的水平。而不幸这次所面对的敌人,是已经配置了制式的日本自产的8mm村田22式8连发快枪加上较早期的11 mm村田13或18型步枪(22式1889年开始量产由村田常敬所研发。对于这点可能有人要反对,因为有很多人认为日军装备的是单发11 mm村田,但是英美方面的报告确是有人提过22式8连发快枪,这里先不作讨论,将来再另文分析),接受过严格近代火器战术步炮协同作战训练,由拥有丰富近代实战经验的法国,德国军官亲手培训出来的日本少壮派军官带领下的,拥有统一指挥系统的近代陆军,再加上海军的配合作战。这岂是以前国内的土包子农民武装可比的?虽然不管是单发的村田11mm还是8连发的村田22步枪都比不上淮军等精锐部队的13发毛瑟快枪,但是制式武器在战时还是能发挥出其补给容易的好处的。
我们又回来看看软件方面陆军管理训练的情况,就拿当时最精锐的淮军来说。大部分的军官都是经过连场血战而爬上来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经验。可是他们打败的对手是农民出身的太平军和捻军,大部分的战斗是以冷兵器为主,近代火器为辅的。湘淮军打赢战斗往往靠得是上下的乡里亲属,裙带利益关系维系,再加上攻城略地,打赢了就能分浮财,使得上下同心,目标一至,将士用命。当时有相当大部分的有丰富内战经验的军官认为武器并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维持这种关系和士气,觉得自己过去成功的那一套再加上点新式武器,绝对够用了。是以他们对当时从西方传入的以近代步枪为主,步炮协同的作战训练十分抗拒。因此除了少数部队真正认真学习过新的战法外,大部分军队都在自以为是的领头军官的消极响应下敷衍了事。这方面的情况,我们看看战前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现场采访后的报道:“除了数千由外国军官亲手训练的精锐军队外,大部分的清国军队即便是手里拿着现代武器,思想却还是活在3百年前。”。导致这样的原因,很显然是思想认识,管理体制和官僚主义的问题。而这方面的缺点在和平时期是无法显露出来的。比如说过年过节军队找几个武林高手表演个什么胸口碎大石那绝对是没什么问题的,那怕就是再找几个精英表演百步穿杨也不难,热热闹闹各级老板看着高兴,赏赐大大的有。但一到来真的,面对训练有素的日军一开打,那后患可就表露无遗了,平时拿刀的你要他换成快枪,他能行吗?平时训练打的是死靶,这下换上的不但会动,还会反咬一口,那怎么办?还有一个更要紧的是如何维持士气,为什么打仗,打赢了有什么好处的问题。和日本人打仗有什么油水好捞?搞不好命也没了,那士气还如何维持?
这里我们来看看一段日本人描述的战场情境:“。。。清军军事素质低劣,但携带武器全为毛瑟等精良枪械,步兵散开后以大旗为号才开始任意射击,没有排枪也不设预备队,主官的卫队就在后面。情况一不利,卫队先溜,然后散兵开始乱跑。。。射击技术很差,子弹多从头上飞过。。。射击时也不考虑利用地形隐蔽和使用跪射或卧射,一律为了保持队形而采用站射。。。”这里说明了什么?很显然,对方是清军的精锐部队,不然武器不会如此精良。可惜的是战术水平还停留在内战时期,这不是又让人家打活靶了吗?说来清兵这般阵势在平时操练起来倒是挺好看的,可是放到现代战场上那绝对是找死。其实小日本还真冤枉清兵了。这些个精锐平时训练站着打靶肯定是一打一个准,那射击水平不会在日军之下,只不过现在枪林弹雨里站着那么大的目标,还得无依托射击,换了谁手都得发抖吧?
最后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多疑善嫉的老太后从来就没有真正相信过汉人的武装。用曾国藩的湘军打太平天国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八旗绿营已经腐烂透顶?用淮军打捻军也是一样,利用完了就开始裁军。你想要是那一大帮身经百战的湘军老兵不解甲归田,那曾国藩老先生后来还可以有机会善终吗?说到底,满清政府是不可能让汉人拥有精锐武装而不加节制的。比如说淮军一系左宝贵的奉军,算是精锐了吧?在进入朝鲜前还得自己花钱添置了千把快枪。想要添置快炮还要经过层层批准,直到打完了仗,人也死得差不多了,炮还是没到。结果紧要关头要自己上城头点燃大炮,以致被日军炮火击中,不幸阵亡。间接导致了主帅叶志超弃城逃跑,日军占领平壤城,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细想一下,在后膛快炮已经成为对手制式武器的时候,居然还把大炮摆在城头当眼之处,那不是又给人家当活靶了吗?而这位英勇牺牲成仁的左宝贵领导可算是武行出身,打过太平天国和捻军,有着丰富内战经验的将领呀,可见落后陈旧的观念是要害死很多人的。
其实当时战祸一起,虽然老太后连带高层一帮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早就想着议和,但祖宗家法还是要顾的。而且大部分人包括高级军官们还就真没把小鬼子放在眼里,结果可想而知。一打之下,发现对手远远超出自己事前的判断,还能不大败而逃?再加上各部互不协调,各有各的利益集团。至于基层的士兵们,其中居然还有不少是战前不久刚募来的新兵,比如说徐邦道开战才募新兵,训练不到一个月就上战场,那如何是训练有素的日军的对手?而后来守旅顺的一万多守军中,大多数是新兵。而根据日军的情报,当时清军在整个战区大约有二三十万人马,临时又募兵五六十万。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军队里面还能有血性的好汉子敢以自己的生命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又能起什么大作用呢?现代战争是要讲配合协调和训练水平的,个人的勇武救不了大局。看看下面这些日本随军画家当时的战报式版画,可以想象当时前线的战况还是相当惨烈的。
另一方面,日军的宣传工作也搞的有声有色,随军记者,画家等把战报,版画,照片以最快的时间传回国内,鼓舞士气,振奋民心。那情况就像现代的美军攻打伊拉克,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而满清方面的报道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以至于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还就只能看看当时的对手所留下来的照片和图画。再看看小日本那自己报上来的接近美军伊拉克的超低伤亡报告里面有没有水分,鬼才知道了。这里我们引用一下日本横滨每周邮报1894年8,9月份朝鲜战役开打以后的报道:“清国陆军战术水平奇低,武器装备也不行。。。”“清国军人最大的本领就是逃跑,一面跑还一面脱去军服,换上朝鲜人的服装,其中连最高领导人叶志超也不例外,我军只要沿着清军扔下的军服追下去,往往就能逮到俘虏,而叶志超的官服就是在这条由清军军服铺成的道路上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