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 www.jjxxs.com,帝王师:刘伯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元璋还在想谈洋事件,漫不经心地,但语气里带着威严冷酷:“刘基,你好好养病,不碍事。”
刘伯温跪下谢恩,朱元璋这次没有阻拦。这是个非常缓慢的场景,刘伯温的动作如同慢镜头,朱元璋特别欣赏这一艰难的跪拜。当他要刘伯温平身后,突然想到一件事。他问刘伯温:“听说你说过这样的话,凡事不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刘伯温点头。
朱元璋冷冷地又问:“你此生真的能无愧于心?”
这是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刘伯温站在那里,对他的人生进行了严肃的回顾后,发现,他真的不能无愧于心。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愧于心。
刘伯温离开
1375年阴历三月,刘伯温在南京城中忍受着提前到来的炎热。他的两鬓流着油腻的汗,给朱元璋写一封请求回家的信。出乎意料的,他上午送去的信,下午答复就来了,来的信是朱元璋给刘伯温的最后一道手诏,名为《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开篇就是气势凌人:
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栝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峙,熟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于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扬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在这道《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中,朱元璋和在二月里跟刘伯温聊天的那个朱元璋判若两人。这道诏书中,没有任何人性,直接呼刘伯温为“尔刘基”,同时把谈洋事件放大,最后一兜,说他朱元璋此生对刘伯温已是仁至义尽,无愧于心。
刘伯温捧着这道诏书,流下泪水。三月初四,他离开南京城,回青田。宋濂来送行,刘伯温问:“皇上没有说什么吗?”宋濂说:“皇上很关心你,问你能否坚持到家。”
刘伯温苦笑说:“当然能。”二人分别的最后,他拉宋濂的手。宋濂听见他说:“我在1360年没来南京时就已死啦!”宋濂知道他又神经错乱了,正要说几句安慰的话,却又听到刘伯温说:“死了的我,用十五年做了一个大大的梦!”
宋濂失声道:“不要多想,回去好好养病。”
刘伯温看了他一眼,再也没说什么,宋濂也不说什么了,二人心知肚明,此次分别,将是永别。
青田凉爽得使人如在天堂,这至少是刘伯温到家那天的感觉。他的家人对这位病入膏肓的老人所表现出的快乐情绪大为惊讶,自谈洋事件后,刘伯温第一次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他的家人以为他能挺过这一关,不过第二天,刘伯温从床上醒来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坐在床上,自言自语。他要他的家人准备椅子,说不能让客人来站着。他还让家人杀鸡宰猪,因为客人们要吃饭。家人对他突然变成这样,大为惊骇。
实际上,刘伯温在那个空荡荡的屋子里看到了他生命中所有的人。他看到他的儒学导师郑复初,郑复初正在给他讲课。他就跟着郑复初大声地读了起来。他又看到父亲,父亲在心无旁骛地钻研一本天书,还让他安静一会儿,不要打搅自己。他看到很多人,元大都里那个卖书的书商,高安衙门他的领导,还有他那些同僚,他看到了方国珍,这都是他最痛恨的人,可现在,他却发现,原来自己这么爱他们,如果没有他们,他的人生就不会这样完美。最后,他看到了此生最不想看到的人——朱元璋。
他叫了起来,在房间里直打滚。但在这个房间里的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多戾气,反而非常和蔼可亲。朱元璋还向他鞠躬,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
刘伯温赶紧跪下,说:“皇上千万不能这样说,多年以后,我无法忍受你的前恭后倨啊。”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谁让你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呢。”
刘伯温说:“那是民间的刘伯温,不是真实的刘伯温。”
朱元璋点头说:“我承认。但是,我容不下你。”
刘伯温不无伤感地说:“可在1368年,我已经隐退,为何还要把我叫回?”
朱元璋说:“你们道家讲究功成身退,对别人而言,是可以操作的。可对你,却不行。我容不下你,却需要你。最重要的,你还没有死,这就是命运!”
刘伯温愣了一会儿,突然恍然大悟地笑了。他说:“我明白了。如果朱升活到现在,恐怕也是这样凄凉的结局吧。”
朱元璋点头,说:“是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难免有事。”
刘伯温已彻底清醒,说:“也就是说,无论我多么能掐会算,也无法逃脱。因为我还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特别是活在你的世界中的人。”
朱元璋鼓掌大笑,说:“你说对了。你看现在活着的那些人,必有厄运等着他们。要知道,我是个从不念旧情、有着蛇蝎心肠的人。”
刘伯温大叫一声,因为世界上还有这种人,让他暴怒。他猛地敲向身边的桌子,在一阵灰尘飘扬中,房间里所有的人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空气流动的声音。
1375年阴历四月十五,折磨了刘伯温一个多月的那些幻象突然消失不见了。他感觉非常好,他知道,这是死神即将来的征兆。于是他把儿子刘琏叫到床边,手指着他的所有着作,说:“等我死后,把这些书都送到南京去,你要告诫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看这些书。”
刘琏翻开一份书目,这是刘伯温一生中最辉煌的着作,可称为刘伯温全集:《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天文秘略》《白猿经风雨占候》《玉洞金书》《灵棋经注》《解皇极经世稽览图》《三命奇谈滴天髓》《金弹子》《一粒粟》《地理漫兴》《灵城精义》《佐元直指图解》《效颦集》《观象玩占》《演禽图诀》《披肝露胆》《注玉尺经》《多能鄙事》《烧饼歌》《百战奇略》。
或许正是这些着作在后世的流传,才让许多人把刘伯温看成一个神乎其神的魔法师和预言家。而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刘伯温的光环在民间越来越淡。
这对刘伯温是绝不公平的。他要子孙后代不要学习这些神秘的玄学,可能是谈洋事件给他造成了难以释怀的伤害。他以精通术数闻名,最终却倒在了术数上,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讽刺,或许正如梦幻中的朱元璋所说,这就是命运。
在嘱咐完大儿子刘琏后,他又对小儿子刘璟说:“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正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应与京师声势联络。我想给皇上写封信,说明这样的问题,但现在胡惟庸在,我就是写了,也没有用处。等胡惟庸下台后,皇上必然思念我,会找你们,你就把我这段话说给他听。”
——刘伯温临死前还对朱元璋和... -->>
朱元璋还在想谈洋事件,漫不经心地,但语气里带着威严冷酷:“刘基,你好好养病,不碍事。”
刘伯温跪下谢恩,朱元璋这次没有阻拦。这是个非常缓慢的场景,刘伯温的动作如同慢镜头,朱元璋特别欣赏这一艰难的跪拜。当他要刘伯温平身后,突然想到一件事。他问刘伯温:“听说你说过这样的话,凡事不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刘伯温点头。
朱元璋冷冷地又问:“你此生真的能无愧于心?”
这是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刘伯温站在那里,对他的人生进行了严肃的回顾后,发现,他真的不能无愧于心。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愧于心。
刘伯温离开
1375年阴历三月,刘伯温在南京城中忍受着提前到来的炎热。他的两鬓流着油腻的汗,给朱元璋写一封请求回家的信。出乎意料的,他上午送去的信,下午答复就来了,来的信是朱元璋给刘伯温的最后一道手诏,名为《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开篇就是气势凌人:
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栝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峙,熟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于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扬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在这道《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中,朱元璋和在二月里跟刘伯温聊天的那个朱元璋判若两人。这道诏书中,没有任何人性,直接呼刘伯温为“尔刘基”,同时把谈洋事件放大,最后一兜,说他朱元璋此生对刘伯温已是仁至义尽,无愧于心。
刘伯温捧着这道诏书,流下泪水。三月初四,他离开南京城,回青田。宋濂来送行,刘伯温问:“皇上没有说什么吗?”宋濂说:“皇上很关心你,问你能否坚持到家。”
刘伯温苦笑说:“当然能。”二人分别的最后,他拉宋濂的手。宋濂听见他说:“我在1360年没来南京时就已死啦!”宋濂知道他又神经错乱了,正要说几句安慰的话,却又听到刘伯温说:“死了的我,用十五年做了一个大大的梦!”
宋濂失声道:“不要多想,回去好好养病。”
刘伯温看了他一眼,再也没说什么,宋濂也不说什么了,二人心知肚明,此次分别,将是永别。
青田凉爽得使人如在天堂,这至少是刘伯温到家那天的感觉。他的家人对这位病入膏肓的老人所表现出的快乐情绪大为惊讶,自谈洋事件后,刘伯温第一次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他的家人以为他能挺过这一关,不过第二天,刘伯温从床上醒来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坐在床上,自言自语。他要他的家人准备椅子,说不能让客人来站着。他还让家人杀鸡宰猪,因为客人们要吃饭。家人对他突然变成这样,大为惊骇。
实际上,刘伯温在那个空荡荡的屋子里看到了他生命中所有的人。他看到他的儒学导师郑复初,郑复初正在给他讲课。他就跟着郑复初大声地读了起来。他又看到父亲,父亲在心无旁骛地钻研一本天书,还让他安静一会儿,不要打搅自己。他看到很多人,元大都里那个卖书的书商,高安衙门他的领导,还有他那些同僚,他看到了方国珍,这都是他最痛恨的人,可现在,他却发现,原来自己这么爱他们,如果没有他们,他的人生就不会这样完美。最后,他看到了此生最不想看到的人——朱元璋。
他叫了起来,在房间里直打滚。但在这个房间里的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多戾气,反而非常和蔼可亲。朱元璋还向他鞠躬,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
刘伯温赶紧跪下,说:“皇上千万不能这样说,多年以后,我无法忍受你的前恭后倨啊。”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谁让你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呢。”
刘伯温说:“那是民间的刘伯温,不是真实的刘伯温。”
朱元璋点头说:“我承认。但是,我容不下你。”
刘伯温不无伤感地说:“可在1368年,我已经隐退,为何还要把我叫回?”
朱元璋说:“你们道家讲究功成身退,对别人而言,是可以操作的。可对你,却不行。我容不下你,却需要你。最重要的,你还没有死,这就是命运!”
刘伯温愣了一会儿,突然恍然大悟地笑了。他说:“我明白了。如果朱升活到现在,恐怕也是这样凄凉的结局吧。”
朱元璋点头,说:“是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难免有事。”
刘伯温已彻底清醒,说:“也就是说,无论我多么能掐会算,也无法逃脱。因为我还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特别是活在你的世界中的人。”
朱元璋鼓掌大笑,说:“你说对了。你看现在活着的那些人,必有厄运等着他们。要知道,我是个从不念旧情、有着蛇蝎心肠的人。”
刘伯温大叫一声,因为世界上还有这种人,让他暴怒。他猛地敲向身边的桌子,在一阵灰尘飘扬中,房间里所有的人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空气流动的声音。
1375年阴历四月十五,折磨了刘伯温一个多月的那些幻象突然消失不见了。他感觉非常好,他知道,这是死神即将来的征兆。于是他把儿子刘琏叫到床边,手指着他的所有着作,说:“等我死后,把这些书都送到南京去,你要告诫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看这些书。”
刘琏翻开一份书目,这是刘伯温一生中最辉煌的着作,可称为刘伯温全集:《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天文秘略》《白猿经风雨占候》《玉洞金书》《灵棋经注》《解皇极经世稽览图》《三命奇谈滴天髓》《金弹子》《一粒粟》《地理漫兴》《灵城精义》《佐元直指图解》《效颦集》《观象玩占》《演禽图诀》《披肝露胆》《注玉尺经》《多能鄙事》《烧饼歌》《百战奇略》。
或许正是这些着作在后世的流传,才让许多人把刘伯温看成一个神乎其神的魔法师和预言家。而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刘伯温的光环在民间越来越淡。
这对刘伯温是绝不公平的。他要子孙后代不要学习这些神秘的玄学,可能是谈洋事件给他造成了难以释怀的伤害。他以精通术数闻名,最终却倒在了术数上,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讽刺,或许正如梦幻中的朱元璋所说,这就是命运。
在嘱咐完大儿子刘琏后,他又对小儿子刘璟说:“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正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应与京师声势联络。我想给皇上写封信,说明这样的问题,但现在胡惟庸在,我就是写了,也没有用处。等胡惟庸下台后,皇上必然思念我,会找你们,你就把我这段话说给他听。”
——刘伯温临死前还对朱元璋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